金元和
摘要:自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科學技術水平不斷進步,海量信息不斷被傳播,促使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軟件配置、硬件配置、教育實現及評價機制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如何準確把握時代機遇及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外在環境變化,將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是相關工作人員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本文以互聯網+視角為切入點分析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現狀,提出具體的問題解決對策,旨在為相關工作人員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
關鍵詞:互聯網+;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
在互聯網+大背景下,網絡科學技術應用能力成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客觀上要求相關工作人員靈活運用互聯網技術充分發揮網絡信息的便捷性、高效性及海量的優勢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實現快速占領思想政治工作制高點的目標,協助其找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癥結,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1]。同時,互聯網+是對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及工作方法的挑戰。由于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國有企業職工側重于交互性及體驗性且自我需求量較大傾向于自由交流,客觀上要求國有企業構建相互監督、相互批評及相互交流的雙向機制,廣泛采納企業職工建議及意見兼顧職工性格差異性,靈活運用微博、微信及論壇等交流平臺不斷豐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及手段,增強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活力,以達到確保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順利進行的目標。鑒于此,本文針對基于互聯網+視角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對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互聯網+視角下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現狀
雖然互聯網+大背景下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管理機制及推廣網絡等方面得到相應的改善取得令人滿意的工作效果,但是深受傳統國有企業根深蒂固理念的影響,造成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無法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扭轉,部分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流程較為繁瑣且完全忽略時效性、科學性及規范性,甚至少部分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流程尚未明確,特別是缺少思想政治工作創新體系及互聯網技術復合型人才[2]。同時,互聯網+背景下社會文化及企業文化傳播渠道更為復雜化及多元化,促使雙刃劍屬性更為明顯,造成企業職工思想深受外界影響,導致個人思想間多變性、獨立性及差異性表現日趨突出。
同時,部分國有企業職工存在選擇性接收或拒絕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等問題過于沉迷網絡娛樂,客觀上加劇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開展難度,直接影響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方向。受國有企業運用機制及運營方式特殊性的影響,普遍執行力度不足造成互聯網推廣深度不夠,導致思想政治工作構想難以實現,阻礙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開展難度。此外,相較于雜志、報紙、廣播及電視等傳統思想政治傳播方式,互聯網傳播渠道完全不同存在著顯著差異性。即便部分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從業者專業素質過硬,但是對于互聯網統計或大數據調查理解仍存在著較大的偏差,甚至等同于微信、微博及QQ等信息傳達渠道。
二、互聯網+視角下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
(一)健全工作機制
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國有企業不斷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領導機制,協調統一組織機制與領導機制間矛盾,逐步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的黨組織生活機制、內外監督機制及黨委決策機制,將思想工作機制與互聯網+相融合,不斷追蹤互聯網技術的最新動態,結合企業自身發展方向,重點研發線上監督、線上評議、線上調查及線上核查等功能,并且不斷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機制,以保證企業職工利益及防范國有企業經營風險為前提條件,實現考核保障、投入保障及職工保障。此外,建立普通人才與政工人才分類檔案數據存儲系統,靈活運用財務軟件追蹤思想政治工作資金投入情況及使用情況。
(二)構建工作平臺
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國有企業構建思想政治工作上下聯動平臺、雙向交流平臺及監督平臺,結合實際調研結果理清國有企業各級分支的實際情況,邀請專家評估實現組織相互聯動的可行性及可能性,逐步建立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快速串聯上下級聯動體系,以達到保證上下級數據傳輸真實性為前提條件,并且雙向交流平臺以滿足企業職工及思想政治工作需求為前提條件,充分發揮微博、微信及QQ群等多方式交流的作用,全面了解企業職工實際需求,便于及時發布福利、晉升、收入及假期等信息,有利于拉近與職工間距離,詳細回答職工內心疑問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三、結語
通過本文探究,認識到伴隨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全新問題及全新挑戰。因此,相關管理人員應秉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工作原則,立足于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現存的問題,結合市場經濟變化情況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以全面吸收先進文化理念為前提條件,將思想政治工作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進一步提高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為推動我國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楊保平.基于“互聯網+”視角的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對策研究[J].智庫時代,2017(12):76-77
[2]苗靖明.新形勢下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創新與思考[J].東方企業文化,2014(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