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與盛行,高職學生接受思想熏陶的方式呈現多樣化。但是網絡中的諸多內容并不利于學生良好思想的構建,甚至會對學生的思想發展產生誤導。只有做好網絡輿情引導機制的構建,才能夠為學生思想的良性發展提供支撐。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引導機制
一、新媒體時代高職學生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建立重要性
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因特網應運而生并且很快的讓我們所接受并且投入運用中。在經濟和網絡雙重發展狀態下,新媒體應運而生,新媒體替代了我們以前的報紙,信件等文化信息的傳遞,以QQ、微信、微博、Ms等各種各樣的形式展示在我們的生活中。由于網絡的飛速傳播,使得我們有更多的平臺發表我們的言論,發表自己的建議和觀點,時時了解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情,網絡輿情在新媒體產生的條件下更是受到高職學生的廣泛參與。高職學生相比一些普通高校大學生來說,自身的文化功底比較薄弱,網絡自律能力較低,一些負面情緒通過網絡平臺的傳播,使得一些學生盲目跟風,不能理性對待網絡輿情的產生。據調查統計,有67.82%的高職學生每天上網1至5個小時,5.13%的學生很少上網;在網上瀏覽信息種類中,72.28%的高職學生關注與自己相關的信息,27.5%的學生關注國內外的重大事件;在上網發表評論中,51%的高職學生偶爾發表言論,3.02%的人經常發表言論,45%的人從不發表言論;在處理身邊突發問題時是否會沖動中,有55.2%的高職學生會沖動,44.8%的人不會沖動;而在面對網絡不良信息的時候是否會理性發言中,51.2%的學生會理性發言,48.8%的人不會理性發言。所以在新媒體時代高職學生網絡輿情并不能正確的傳播,需要我們建立健全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引導學生正確發表言論,傳播正能量。
二、當前我國高職學生網絡輿情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缺乏輿情有效監管
目前沒有一整套完整的應對網絡輿情的措施出臺,互聯網的監管存在諸多問題,大部分高校應對網絡輿情采取的處理方法在于一味的“拖、堵、刪”,而不是想辦法疏導。加上投入相對不足,絕大多數高校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網絡輿情監控、預警、應急和引導的一系列機制,難以適應網絡輿情管理的需要。這就使得網絡輿情滿天飛,沒有監管的輿情讓一些低俗文化飛速流傳,有些自制力不夠的高職學生更是以訛傳訛,破壞學校的傳統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二)法律法規有所欠缺
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與校園規定并沒有在學生中得到真正的普及,學生對網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知之甚少,一些高校對學生在校的網絡輿情沒有制定明確的校規校紀。還有一些高校在網絡維護、信息發布、輿情篩選以及問責制度等方面仍有欠缺,使得信息在發布與傳播的過程中缺少應有的約束與監管,所以出現部分學生違反相關的制度規定,匿名在學校網站上發布不良信息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生活秩序。所以政府應該明確制定高職學生網絡輿情的法律法規,讓更多的學生傳播正能量。
(三)理論建設相對滯后
一直以來,高職學校的網絡教育就屬于邊緣化學科,大多數高職學校比較側重專業技術方面的培養,傳授學生自己所選專業的技術,輕視了理論文化教育,網絡輿論更加側重學生的理論知識培養,重視一個人的道德培養,因為網絡輿論更加側重一個人自身的自律自省的意識,不可盲目跟風,要理性的思考,所以一些高職學校忽視了網絡倫理道德培養,這就導致網絡道德規范缺失。一些學生在參與社會熱點討論時,公然提出有悖倫理道德的主張。在一些學校貼吧上公開披露他人隱私,把現實生活中與他們的矛盾擴大到網絡上,進行人身攻擊,對某個人物或某個事件發表不滿言論的同時,謾罵、攻擊、諷刺他人,全然無視行為道德規范。
(四)專業管理較為稀少
由于新媒體時代雖然發展較快,但是發展時間比較短暫,社會上參加高校網絡輿情工作的人才比較少。在高職學校缺乏專業性管理人才也是導致高校網絡輿情工作沒有取得明顯成效的重要原因,初步了解,高校網絡輿情的監管主要交給了學校網絡中心,網絡中心的管理人員具備技術上的能力,但是并不具備思想道德教育、引導的專業知識,也不具備應對突發事件處理的專業能力。這就使得我們的老師在學生教育教學中并不能更好的側重引導學生對網絡輿情問題的解決,很多老師對待網絡輿情只是圍追堵截,刪除不良輿論,這只是治標不治本。堵不如疏,在發生這種情況下,老師更加應該引導學生,使得正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錯誤,所以在現實教學中針對學生在輿情出現時應該如何做,我們缺乏引導性人才。
三、新媒體時代高職學生網絡輿情引導機制的構建
(一)完善輿情監管體系
為了使得新媒體時代下高職學生網絡輿情能夠健康積極的傳播,我們要努力建立完善的輿情監管體系。我們要優化收集信息手段,構建信息發現層,網絡信息具有信息量大和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僅僅依靠人工收集很難辦到全方位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高校應該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加緊研究信息檢索技術,優化技術手段,實現人工和智能配合,構建一個全面的信息發現監測層,及時引導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向正確的方向發展,由被動堵轉化為主動梳理引導,提高工作效率和針對性;建立研判依據,構建高職學生網絡輿情防護層,學校應該運用科學的手段和技術,借助“大數據”平臺對一些可能引起學生關注的的輿情提前進行分析,并且對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層次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不但優化了網絡輿情環境,更加提高了高職學生自身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完善網絡法規教育
高職學校應該重視對大學生進行全方面、系統、長期的網絡法規教育,讓他們能夠養成網絡環境中自由與責任、權利與義務關系的準則,明確網絡權利的行使應該以網絡義務的履行為前提,認識到自己的不良行為會對自己和身邊的人造成的危害,甚至對社會造成傷害,做到自我約束和自覺抵制各種違法行為。高校應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建立既管又放、管放結合的管理思路要將“既管又放”與“管放結合”二者統一起來。具體到學校對各個專業計算機課程時,教師除了教授專業知識,應該提供學時來學習關于網絡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識學習。在學校的公共課程,例如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上,教師可以對此知識做專題學習,強化學生網絡輿情的正確意識,建立一種適用于網絡社會的倫理道德規范體系。網絡是一個虛擬化的空間,約束大學生的網絡不良行為,防范突發的網絡輿情問題,大學生自身的道德自律顯得尤為重要,
(三)構建完善理論體系
我們不僅要建立輿情監測體系,更加要構建完善的理論體系。高校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陣地我們要做好網絡輿情的引導工作。我們要強化正面教育,提高學生對網絡輿情的意識。發揮高職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自身道德素養和發展健全人格鼓勵高職學生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覺悟,積極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與社會調查活動,主動走近社會,了解社會,在切身體驗中認清各種社會現象,明辨是非,增強高職學生自身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鼓勵高職學生增強自覺自律意識,幫助高職學生成立自己的校園行為監督自律委員會,通過高職學生自發地監管,改變他們以往盲目和不文明的上網行為,倡導安全、文明、理性的上網行為,從而培育高職學生自身良好的網絡道德素養。
(四)強化專業人員管理
加強專業性人才隊伍的建設,為網絡輿情應對提供保障服務。在高職學校網絡輿情的管理上,一方面著力培養一支政治可靠、知識豐富、數量充足并熟悉網絡語言特點和規律,能勝任在網上做思想工作、宣傳工作的專業人才。這批教育工作者可能既需要被動地對一些論壇主題進行有效的回復,同時應有計劃地主動出擊,引導積極主題,占據陣地。對可能出現的各種焦點輿論,應能做出及時反饋,防微杜漸;另一方面要加強網絡思政研究隊伍建設,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網絡意識形態思想,提高網絡輿情研判水平,把握網絡輿情發展規律,及時捕捉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將網絡輿情研究與大學生現實問題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網絡思想意識。
結語:
網絡時代的發展既給學生的思想發展帶來挑戰,也給學生的思想發展帶來機遇。新媒體時代更加需要教師做好學生的網絡輿情引導,對其網絡輿情予以監控,并通過合理方式進行疏導,才能夠讓學生的思想得以健康發展,才能夠為學生的成長營造良好環境,讓學生更好地成長為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仲昭慧,楊建.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策略思考[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29(02):43-46
[2]仲昭慧.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現狀與引導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8(01):22-25
[3]崔永鵬,邊志賢.全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特征與引導策略研究[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03):82-85
[4]寧瑩瑩.“微時代”背景下高職學生網絡輿情引導機制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5,31(07):61-62
[5]吳彩虹.高校網絡輿情演變中的學生思想動態引導機制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13(04):100-103
作者簡介:王楠(1984-),女,漢族,河南省濟源市人,碩士學歷,助教,研究方向: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