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紅武
【摘 要】目的:為了探究壓瘡最佳的治療方法,以康復新液、云南白藥為例。方法:隨機抽取32例壓瘡患者,按照抽簽方法將其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接受康復新液,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再采用云南白藥進行治療,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通過不同方案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治愈時間更低(P<0.05)。結論:對于壓瘡患者而言,康復新液、云南白藥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促使切口盡快愈合,值得臨床廣泛推廣運用。
【關鍵詞】壓瘡;云南白藥;康復新液
【中圖分類號】R4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8--02
臨床上,壓瘡是內科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局部軟組織被長時間壓住,導致血液循環不足,皮膚和皮下組織長時間缺血、缺氧、營養不足、流通不暢,從而引起組織壞死或潰瘍[1]。血液循環不良是該疾病的主要病理,一旦出現,且往往并發感染癥狀,久治不愈,特別是老年患者、腫瘤晚期患者、腦卒中患者、合并糖尿病患者等需長時間臥床的患者患病風險更高。基于此,本研究嘗試采用康復新液+云南白藥治療壓瘡,臨床效果顯著,現將整個研究過程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抽取在我科室接受臨床治療的32例壓瘡患者,均滿足《中國醫學分類與診斷標準》[2]中提到的壓瘡臨床體征及癥狀,對各種藥物無過敏、禁忌癥,積極配合治療,且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全為男性;最小年齡40歲,最大年齡80歲,平均年齡(62.11±0.5)歲。按照抽簽方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6例),經統計學分析得知,兩組一般資料數據對比未見差別,不會影響本次統計數據。
1.2 方法 入院后,臨床醫務人員嚴格按照壓瘡護理操作流程對兩組患者的瘡面予以有效處理:第一步使用0.5%碘伏對瘡面周圍皮膚進行全面消毒;第二步使用生理鹽水或雙氧水對瘡面進行全面清潔,針對存在水皰者應使用注射器將水皰中的液體予以全部抽出,并將表皮掀開。通過以上有效處理后,對照組將康復新液紗布濕敷患者的瘡面上,并進行紅外線照射,每次照射時間控制在半小時,每天更換藥物一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外涂云南白藥粉,每天涂抹三次。
1.3 效果評價標準 根據劉壬招研究文獻[3]指出,壓瘡療效評價可劃分為三個層次:(1)痊愈:瘡面傷口完全愈合,顏色恢復正常;(2)好轉:瘡面面積逐漸縮小,肉芽生長良好,瘡面周圍血循環逐漸好轉;(3)無效:瘡面越來越嚴重,范圍不斷延伸。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資料均以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分析處理,以率(%)表示,用進行檢驗,P=0.05為檢驗水準。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通過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7.73%,對照組為75.0%。兩組數據對比,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2.2 兩組瘡面痊愈時間對比
據統計得知,觀察組痊愈時間為(9.25±1.02)d,對照組痊愈時間為(15.89±1.25)d。兩組痊愈時間對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6.547,P<0.05)。
3 討論
對于老年患者、癱瘓患者、大小便失禁患者、長期臥床患者等臨床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因骨隆突出部位局部皮膚長期受摩擦或受壓影響下血液循環障礙、組織能力差、營養不足造成皮膚正常功能的喪失而造成缺血性壞死。壞死組織又是細菌繁殖的有利場所,感染會造成局部組織壞死、血液循環障礙。壓瘡惡性循環,漸漸滲透到皮下、肌層,甚至骨面,逐漸惡化為無法愈合的潰瘍創面。
康復新液是從美洲大蠊干燥蟲體提取而來,其中包括了大量的黏糖氨酸、黏氨酸、表皮生長因子、多元醇類等活性物質,能夠充分發揮消腫、抗炎等作用,加快細胞的增長,促進新生肉芽的生長,迅速修復病損組織,促使壞死組織迅速脫落,并增強人體免疫能力。同時,云南白藥具有排膿祛毒、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等作用,促使肉芽組織迅速生長,加快上皮組織細胞再生,促使傷口的愈合。采用康復新液、云南白藥聯合治療方案,能夠有效防治壓瘡,再加上紅外線照射,避免局部潮濕與受壓,從而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促使壓瘡創面迅速愈合。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治愈時間更低(P<0.05),這一結論同馬淑珍[4]研究相一致。總之,壓瘡直接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與工作,采用康復新液+云南白藥治療方案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加快切口愈合,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理應成為臨床治療該疾病的首選方案。
參考文獻
唐娜娜,張云君.康復新液聯合云南白藥粉治療褥瘡的臨床護理體會[J].醫藥前沿,2013(13):265-265.
張菊.康復新液聯合云南白藥治療褥瘡31例[J].醫藥前沿,2014(2):217-218.
劉壬招.云南白藥與康復新液應用于老年人壓瘡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學工程,2012,19(4):621-622.
馬淑珍.康復新液聯合云南白藥治療壓瘡的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6):675-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