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宋志新
【摘 要】目的:觀察應用盆底肌鍛煉聯合針灸治療產后尿失禁的臨床療效及產后尿失禁的護理對策。方法:將90例產后尿失禁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給予盆底肌鍛煉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結果:治療21天后,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P<0.05)。結論:盆底肌鍛煉聯合針灸治療產后尿失禁的療效顯著,能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盆底肌鍛煉;針灸;產后尿失禁;臨床研究;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71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8--01
產后壓力性尿失禁(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PSUI)是一種常見的產后并發癥,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而導致患者出現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國際尿控協會定義壓力性尿失禁( stress urinaryincontinence,SUI) 為腹腔壓力增加如用力、運動、咳嗽、噴嚏時尿液不自主的泄漏,是尿失禁中最主要的類型,也 是 影 響 女 性 生 活 質 量 的 社 會 衛 生 問題1-2]。有文獻報道,針灸在治療壓力性尿失禁方面效果顯著,但關于針灸治療產后尿失禁的報道較少[3]。筆者采用盆底肌鍛煉聯合針灸治療產后尿失禁45例,取得滿意療效,并總結出相應的護理對策,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診治90例產后42d 時出現壓力性尿失禁產婦,所有產婦孕前均未見有尿失禁情況,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 (25.6±5.1) 歲;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組45例,兩組患者年齡、文化程度、體質量指數、新生兒出生體重、分娩次數以及流產次數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根據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1999年的診斷標準確診,在產褥期打噴嚏、大笑、咳嗽、提重物時出現不自主尿液漏出,出現次數至少3次確定PSUI通過壓力試驗、指壓試驗和棉簽試驗排除急迫性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通過尿流率測定排除逼尿肌功能障礙所致的尿失禁。
1.3 入選標準[4] 本文所選的產婦對本次研究均在知情同意下進行,妊娠前未見有尿失禁情況,均未見有泌尿生殖系統結石、腫瘤以及畸形等器質性病變,產后惡露已經排凈,未見有心律失常情況,未見有體內金屬移植物等情況。
1.4 病例排除標準 既往有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剖宮產及陰道手術產史;合并腸易激綜合征、消化道腫瘤者;合并血液系統、免疫系統及精神疾病等患者;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單純采用盆底肌鍛煉治療:持續收縮盆底肌(提肛肌)5s,松弛休息5s,反復15次,每日訓練4-8次,持續21天。觀察組 在采用盆底肌鍛煉的基礎上,加用針灸進行治療取中極、足三里、氣海、腎俞及三陰交等穴位進行針灸,針灸深度5mm 左右,以針灸針直刺2.0-2.5寸,得氣后施平補平瀉法,同時小幅度、小角度、均勻提插捻轉,使患者有持久、柔和、舒適的針感,每次操作2-3min,留針30min,日1次。 對兩組臨床治療時間為21天,21天之后,需要對兩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科學評價[5]。
1.6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患者小便失禁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且能夠進行正常的生活;有效:患者小便失禁等臨床癥狀有所消失,生活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患者小便失禁情況仍然存在,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治療。此外,在臨床癥狀改善方面,需要對兩組臨床癥狀的改善時間進行臨床對比,有效率=(治愈+有效)/n×100%。[6]
1.7 統計學方法:本組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檢驗,均以 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為80.00%。 兩組相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觀察組21d 內臨床癥狀改善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臨床癥狀改善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產后尿失禁是臨床較為常見但未被充分重視的疾病,其發生原因為待娩孕婦在生產過程中或妊娠過程中其盆腔內支撐組織(如肌肉、筋膜、韌帶等)的過度牽拉,導致盆底與尿道周圍組織結構受損、功能失常[6]。產后尿失禁的發病率較高,若治療不及時,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沉重負擔。產后進行盆底肌肉訓練對改善盆底功能狀況的作用得到普遍認可。我們在護理過程中體會到雖然盆底肌鍛煉不受時間、地點、體位的限制,練習無固定的模式,臥位、坐位、站立均可進行鍛煉,但動作單調,認識不足,很多產婦感到乏味而不能長期堅持,需要我們耐心的引導,細心的講解相關盆底肌鍛煉的知識,進行一對一個體化指導,提高她們鍛煉的依從性。
祖國醫學認為產后壓力性尿失禁是先天不足、下元不能固攝所致,因此應以溫陽補腎、益氣固攝為治療大法。在統領人體一身陽氣的膀胱經、督脈的循行穴位上取穴(中極、足三里、氣海、腎俞、三陰交),足三里有補腎精、益元氣的功用。《通玄指要賦》記載“三里卻五勞之贏瘦”。 三陰交是足太陰脾經經穴,也是足三陰經之交會穴,有利水行氣之功,為泌尿系統疾病常用配穴。通過針刺上述穴位,可以調節排尿中樞,促使膀胱功能恢復,改善局部組織營養,增強局部肌肉收縮。在護理方面,對于首次針灸的患者,要詢問對針灸的了解程度,有對疼痛的耐受度,有無金屬過敏史,了解患者一般體質狀況,要加強心理護理及健康指導,打消患者的焦慮及恐懼情緒,放松心情及身體,采用恰當的體位,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增加患者的信任配合。
在本研究中,我們對對照組40例產后尿失禁患者單純采用盆底功能鍛煉,而對觀察組40例產后尿失禁患者采用盆底肌鍛煉聯合針灸治療,觀察持續21天,實驗結果發現,觀察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盆底肌鍛煉聯合針灸不僅能改善臨床癥狀,且能實現患者的快速康復,提高生活質量。
盆底肌鍛煉聯合針灸治療產后尿失禁療效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單倩倩,陶 麗,顏士杰.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病機制及治療進展[J].安徽醫藥,2013,17(3) :364-367.
江長琴,梁朝朝,施浩強,等.TOT 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療效分析[J].安徽醫藥,2014,18(11) :2110-2112.
宮麗莉,綦明珠,楊傳美.盆底生物反饋療法聯合針灸治療腦卒中后尿失禁的效果[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13,49(6):553-555.
魏雅娜.陰道分娩對盆底肌功能的影響及產后康復治療的臨床應用研究.福建中醫學院 ,2009,20(4):85-86.
胡艷梅.盆底康復治療壓力性尿失禁效果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2(19):120-121.
孟會,何平.綜合療法對產后尿失禁的預防作用及其與盆底肌張力的關系[J]廣東醫學,2010,31(13):1697-1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