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純花 陳金偉
摘 要 我國當前學生學業檔案的管理現狀較為落后,存在許多的弊端和短板,本研究的核心目的是構建一個開放的、動態的、持續的、主要服務于學生主體的學生學業檔案管理平臺,并在此基礎上探討積累的海量學業大數據的深度挖掘與應用。
關鍵詞 學業成長檔案 大數據 學業評價
一、引言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2016年
國民經濟和調查公布數據顯示,
2016年全國共有在校小學生人數9984萬人,在校初中生人數4305.4萬
人,在校高中人數2373.4萬人,在校中專生1690萬人,在校大學生2599.1萬人。綜合以上數據,我國當前在校受教育人口約為20952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5%。如此龐大的受教育人口,積累了海量的各類學生檔案數據。
為了管理這些學生檔案數據,我國已經摒棄傳統的紙質檔案的管理模式,建立起了各級各類的檔案信息化管理系統,這些系統在建立之初有特定的使命,為提高學生管理效率也作出了較大貢獻,但是隨著教育政策的不斷深化與改革,以及國民教育理念的更新與改變,這些系統已經不能滿足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時海量學生學業數據的擱置也是對這些數據的極大浪費。
二、我國學生學業檔案管理系統的現狀
我國對于在校學生的學業信息管理已經進入電子化信息管理階段,粗略來看,對于學生學業信息的管理基本分成以下幾個大類:
第一,教育部建立的學籍管理系統,即全國中小學生學籍管理系統,該系統從學生小學一年級入學開始建立基本信息記錄,以學籍號為唯一索引號,學籍號伴隨該名學生整個受教育階段。在該系統中,記錄學生的基本信息、家庭狀況以及升學狀態。該系統目前已經完成全國各省自治區所有學生的信息記錄,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學生信息數據庫。
第二,各地教育部門或學校自行建設的學生電子化檔案系統,該類系統一般在一定區域內運行,一段時期內與教育部全國學籍系統并行運行,但相比較全國學籍系統,記錄的學生信息較為全面,除了學生及家庭基本信息外,學生日常的表現、學業成績等都有記錄。
第三,社會商業機構建立的學生信息系統,該類系統建立在開放平臺上,信息的采集不是以學校、班級為單位,而是以商業機構提供某些教輔功能和服務為條件,吸引學生進行信息的采集,該類系統記錄的信息較為全面。
三、當前我國學業檔案管理的弊端
當前我國對于龐大的學生學業數據的管理存在如下幾個弊端,急需改善。
第一,學生學業檔案信息系統的建立所服務的主體是管理側,即教育部門、學校、老師以及家長,主要為教育部門、學校、老師以及家長管理、教育學生提供方便和提高效率,而忽視了教育的主體是學生這個最重要的原則,學生在這些系統的參與度可以忽略不計。
第二,現在學業檔案系統對學生學業成長的評價功能不足,學籍管理系統基本缺失評價功能,各地自行開發的系統普遍存在采集信息的不連續、學業評價的理念落后等問題,不能持續、動態地對學生進行實時、差異化的評價。
第三,各類系統相互隔離,形成“信息孤島”,學生畢業后,檔案信息往往被“束之高閣”,不能發揮學生各階段檔案數據的連續性。
第四,各類系統普遍存在檔案信息記錄不全的問題,即便較為全面的系統,也只是記錄簡單數據,而不能記錄支撐該類數據的“實證”數據,使這些信息缺乏可信度。
第五,因為以上問題的存在,當前大部分學生學業檔案系統,還是停留在管理和統計階段,對于積累的海量數據深層次的分析和挖掘,寶貴的學生學業成長檔案數據被浪費。
四、學生學業檔案公共平臺整體架構研究
有鑒于以上的簡單分析,構建一個全國性服務教育主體學生的連續性的、實證性的、具有先進評價理論與機制的學生學業成長檔案公共平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此平臺所累積的海量數據基礎上,將可以開展意義十分深遠的大數據挖掘與分析應用。
該平臺的構建分成四層,即數據采集層、平臺應用層、系統算法層、延展應用層。
第一,數據采集層,主要實現學生各類信息的采集,學生信息來源有如下渠道:學籍系統以及系統導入的基本信息、學校老師錄入的歷次考試成績及日常表現評價等、家長錄入的各類校外學業成長數據、學校檔案員錄入的各類實證數據(圖片、視頻等)、通過網絡“爬蟲”等技術手段從公共渠道收集的信息等。
第二,平臺應用層,主要實現基本數據的可視化功能,通過相對簡單的大數據分析,可以自動生成學生學業日常動態報告以及階段性學業報告,也可以實現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
第三,系統算法層,該層面主要為大數據的延伸應用提供算法支持,在該層包含學業成長指數體系的建立和設置、學生學業綜合評價體系、學業敏感因素分析模型、學業提升預案庫等,該層為公共平臺的核心層,公共平臺的可持續性、實時性、先進性等理念均在該層通過預置的算法予以實現。
第四,延展應用層,公共平臺是個大數據采集挖掘平臺,同時也是各類大數據應用的開放性開發平臺。在此基礎上,可以實現諸多應用,比如對接美國CAAS招生系統、開展教學質量的第三方評價、學生畢業就業指導等。
五、學業檔案大數據的應用場景
本公共平臺構建的核心目的是在所積累的海量學業檔案數據基礎上進行深度開發應用,發揮大數據的資源優勢,在平臺建立后,可以就如下幾個方面開發利用:
第一,教學質量的第三方評價,傳統的教學評價采取的基本是“一考定終身”的應試評價模式,以考試分數作為學生學業成就的唯一結果和依據,該模式的弊端一直為社會所詬病。在當前大力倡導的綜合素質評價的背景下,該平臺更加關注學生各階段持續的、多維度的學業成就,并能為成就的展現提供可驗證的證據。客觀公正的第三方教學質量評價所評價的主體包括學生、班級、年級、學校、教師、區域等多個維度,該評價報告能為老師、學校提升教學質量、改進教學提供幫助,同時也能為教育主管部門推行教學改革提供支持。
第二,對接國家升學系統,教育部已經明確了大學錄取需要提交高中階段學生成長檔案的時間安排,該系統能為學生提供全面的、詳細的各階段成長報告。
第三,對接美國CAAS招生系統,從2017年開始,美國包括“常春藤”盟校在內的53所大學開始使用新的CAAS招生系統,該系統更加注重學生的各階段學業成長軌跡。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出國求學成為很多高中生的可選途徑,該系統對接美國招生系統,將為這部分學生的求學之路提供便利。
第四,提供就業指導,全面記錄和評價學生的系統實際對于學生的特長進行了客觀的評價,系統可以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指導,并匹配最優工作崗位給學生,一方面幫助學生正確就業,同時也可以大幅度降低用人單位的招聘成本。
第五,大數據交易,脫敏(剔除學生個人敏感信息)后的大數據可以向社會進行公開交流,供參與教育研究的機構和部門進行研究應用。
(作者單位為深圳市東方信騰數碼技術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王敬敏.大學生評價的新模式:學業成長檔案袋[J].文教資料,2015.
[2] 劉躍華.用大數據思維構建學生學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J].中國教育信息化在線,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