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香伊 輝俱含
摘要:20世紀50年代中期波普藝術在英國興起。這股藝術思潮轉向美國后,激起了巨大的反響。隨后這股藝術潮流席卷中國,為中國當代藝術打開了新的大門,并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本土化傾向。本文從波普藝術出發,來探析這一思潮對當代藝術所產生的影響,對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下的藝術創作和審美趨勢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波普藝術;當代藝術;審美
20世紀60年代以來,多樣化的后現代主義風格取代了先前統一的現代主義風格,成為了歷史文化發展的必然。在后現代藝術實踐中,達達主義、波普藝術、偶發藝術、激浪藝術等,都借用了二戰之前業已形成的創作方法,逃脫抽象藝術的束縛。波普藝術的誕生面對著二戰后的百廢待興階段,處于一個欲望極度膨脹的消費社會和迅速增殖的大眾文化。它不僅僅是一個藝術流派,而是敏銳的藝術家們對這個時代的態度的集合。
在英國波普運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是理查德·漢密爾頓,他所作的《到底是什么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又如此吸引人?》被認為是第一件波普藝術作品。從藝術作品的創作形式和精神中可以看出,由現成品拼湊這一形式還受到達達主義的影響,都延續使用現成品這一方法來表現藝術。英國波普藝術家彼得·布萊克最令人難忘的作品是以童年回憶為題材的系列,而戴維·霍克尼善于把一些非繪畫性因素融于繪畫作品中,如表演和涂鴉等。
盡管波普藝術的概念在英國產生,但最終還是在美國發展壯大,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各國損失慘重,美國卻借助戰爭的契機得到極大的發展。此后,美國對歐洲各國進行經濟援助,以官方為主導,樹立了美國的文化藝術繁榮形象。二戰以后,大眾文化開始興盛,呈現出的高消費的社會,這些都為波普藝術提供了源源不絕的視覺資源。科學技術的進步也被應用到生產生活當中,漸漸形成了富于特色的美國商業文化,工業革命的機械復制、批量生產、成本低廉、廣為流行等特點,都被波普藝術家所青睞。
在美國,商業性是美國波普藝術的顯著特點。美國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是這一時期最典型的代表,他創作的許多作品都是通過絲網印刷來制作的,這樣便于批量生產,成為大眾消費的藝術品。有的波普藝術家還會開發使用混合材料進行創作,如賈斯伯·瓊斯的作品《三面國旗》,他在真正的美國國旗上作畫,把三塊不同大小的畫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疊放在一起,通過增加畫的圖層來展現作品的空間深度。美國波普藝術的雕塑家克萊斯·奧登伯格從6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大膽的實踐,他將日常用品的造型放大,并置于城市公共空間中,凸顯了戰后美國的繁榮和增長的商品消費。美國的波普藝術家們借助于大眾傳播媒介普及,從而轉變成為美國物質文化的標志。
如果將中國的波普藝術與西方波普藝術相比較,我們就會很清晰地看出,西方波普的內容和形式都充滿了商業氣息,并且藝術家們也對商業文化從不排斥。相比較而言,由于中西所處文化語境不同,中國的波普藝術更多的帶有政治元素。上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后,中國和西方意識形態領域依然處于對峙狀態,藝術家希望通過波普藝術的中國化來打破文革時期的束縛,從而推動中國現代藝術走向新的階段。在中國,“政治波普”成為主要的關鍵詞。1989年全國現代藝術展上,王廣義的三幅毛澤東像正式亮相,領袖形象和“文革”題材成為了中國波普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中國的波普藝術沒有完全照抄照搬西方藝術,它有著自身的藝術內涵和人文景象,所以波普藝術在中國也同樣具有生機和活力。
與美國波普的商業性和中國紅色波普的政治性不同,現代藝術創作還有單純從創作形式角度來學習和應用波普藝術。以魯迅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展為例。筆者在油畫畢業展中看到了波普元素的體現,雖然波普藝術是現成品的拼貼或印刷,但是當它與傳統繪畫媒介相結合,可以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在一些學生作品展中我們可以看到油畫顏料的大面積繪制,加上一部分的現成圖像拼貼,使得繪畫技法突破傳統油畫繪制方法,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波普藝術打破了傳統藝術過于嚴肅、單一的面貌,將架上繪畫拓展出新的形式,它將詼諧、夸張、奇異的造型發揮得淋漓盡致,走在時代的前沿。波普將原本遠離塵囂的藝術與大眾文化緊密地連接起來,具有開拓精神,在藝術發展中都是難能可貴的創新技法。波普藝術擴大了藝術的格局,也增添了更多的藝術可能性。波普藝術的迅速發展表明,藝術可以不僅僅是精英的、貴族的,它也可以是大眾的、通俗的。如果我們要概括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藝術標志性風格,最眩目的就應該是波普藝術。時至今日,波普藝術仍然發生著不斷變化,并且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日常生活審美化是歷史的潮流,這種審美在今后也是具有無限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