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晉
摘要:在現代藝術發展中,寫意山水畫作也呈現出了新的審美趨勢。借助于“積墨法”的使用,畫面能夠呈現出更加獨特的視覺感受,因而被前人傳承至今。本文圍繞當代寫意山水畫中“積墨”技法的價值意義、技法特點以及應用問題進行探究,供大家借鑒參考。
關鍵詞:寫意山水畫;積墨;技法的;應用
在當代寫意山水畫中,包含著“積墨法”、“破墨法”、“宿墨法”等藝術表現激發。其中,“積墨法”的應用有著悠久的歷史,也因其體現出來的獨特氣韻被無數書畫創作者為之著迷。在當代寫意山水畫的創造中,“積墨”技法的應用較為普遍,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價值也更加深遠。在具體的用色、用筆中,“積墨”所營造的藝術空間美感是十分強烈的。
一、代寫意山水畫中“積墨”技法的應用價值
顧名思義,“積墨”技法指的是一種層層加墨的藝術繪畫方法,這種用墨方法一般由淺到深、有虛到實、由輕到重,待第一次墨跡稍微干后,再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的繪畫,從而實現逐步加深的藝術效果。在這一繪畫過程中,作者需要反復皸擦點染多次,因此能夠使所繪畫出來的物象具備立體感。積墨法成功的關鍵在于筆法,作者需要在具體的用筆過程中,保持蒼勁有力,這樣才能夠達到力透紙背的效果,使畫面中的墨色更加有神采和氣韻。在積墨法的風格運用上,墨法的濕潤決定了畫面的厚重,在具體的藝術效果上也呈現出了具體的技法應用。
二、當代寫意山水畫中“積墨”技法的具體應用
(一)技法融合
在當代寫意山水中,筆墨是進行藝術創造的重要手段。在北宋韓拙的《山水純全集》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暨“山水悉從筆墨而成”,認為在山水畫作中,沒有對筆墨的成熟運用,就難以形成生動豐富的畫面。近現代,黃賓虹、李可染等畫家先后掌握了“積墨”技法的核心內容,成為了“積墨”山水畫中享有盛名的山水畫大家。他們將寫生和創作結合在一起,在中、晚期形成了“逆光黑山”風格的“積墨”山水畫,在具體的筆墨融合上,他們呈現出了更加獨特的藝術價值。黃賓虹曾經稱龔賢為“山水沉雄酣潤…用墨勝過明人”。并且在筆法上,善于用筆墨融合,使畫面的空間更加融洽,畫面氛圍更加濃郁。進一步強化了墨的表現力,并借助于筆與筆的交錯疊加,使畫面的意向更加融洽。在“積墨”的繪畫上,龔賢用筆較為單一,多用中鋒,因此在用筆的過程中追求的是筆圓氣厚、筆法道勁、柔而不剛,特別通過運用積墨的方法,對于山水樹木處理的更加生動靈活。例如,在畫樹的濃葉上,作者通過一遍、二遍、三遍的繪畫方法,墨積染的層次可以達到十余次,因此使畫面山水呈現出了更加蒼勁秀美之特色。在用筆時,筆觸的疊加應該在層層浸染之下,呈現出濃淡干濕的變化,使畫面墨色效果更加沉穩厚實。
(二)意象表現
在當代寫意山水畫的創造中,筆墨是山水畫立“象”的重要手段。在具體的筆墨意象融合下,借助于用墨、用色的意象凝結,呈現出不同的山水意象。例如在繪畫群體樹叢的過程中,繪畫者不應該單獨追求形象的逼真,而是要重視群體形象的渾厚圓潤。畫面中山水樹干的輪廓所用墨色積累的時候,要注意枯中加潤,使墨色呈現出深、濃、濕等不同的變化。在李可染“積墨”山水畫中的樹木繪畫上,因其表現手法和畫面層次的不同,畫家要通過不同的形象設計或者骨勾枝干的方法,設計樹木的具體意象。要保持樹木葉子的留白、逆光表現或者雙勾寫枝干,從而達到群山之中,單體葉片的飽滿、群體葉片的幽遠。“石為山之骨”,在山水畫中對石的描繪之中,畫家在用筆積墨的方法上,大多采用“面皴法”,這一繪畫形式將干皴和濕染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墨先干后濕、積染的層次更加豐富。在積墨形式的處理上,通過筆墨皴法,能夠使山石物象的底部保持黑順,中間過渡為灰色。在山石的墨色層次上,更加具有真實感和立體感。同時,在山石的外在線性描繪上,多變的筆法勾勒山石外形,能夠體現出山水的黑重,達到整中有變的藝術效果。
(三)空間層次
在山水空間意境的營造上其最終目的需要依靠筆墨來形成。因此,書畫創作者需要將墨色濃淡的變化關系與視覺經驗融合在一起,將積墨繪畫中的光感表達出來,將實處改變為虛處,使畫面的空間更加空靈。
在積墨法營造的空間層次上,樹叢可以利用積墨色的濃淡表示遠近、石頭用墨色的濃淡表示上下,在積墨法的融合下,使畫面的變化更加豐富層次更加鮮明。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寫意山水畫中,“積墨”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現代的繪畫理論對中國山水畫創作具有指導性的意義。而在具體的應用手法上,借助于不同的用水、用色、用墨表現,積墨法能夠達到筆墨運用獨特、各得其妙的效果。畫家可以通過對不同繪畫手法的使用,在墨法、筆觸、水分等因素下,使畫面體現出獨特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