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涉及到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而要完成這個任務,農民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是成敗的關鍵。要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就必須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本文主要介紹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和任務。
關鍵詞:新農村;文化建設;意義;任務
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自我進行的,以滿足的精神生活和知識需求為目的,以文藝娛樂為主要內容的自我完善的需求及其表現。在社會生活中,群眾文化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她是人民群眾自我娛樂、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掌握文化和創造文化藝術的活動,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廣泛性。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加強文化建設是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礎。
一、在新農村建設中進行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
1.進一步提升農民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和諧農村的最終目標。在當前的農村中仍然存在著較為落后的文化等現象,這對和諧農村的構建是十分不利的。為了能夠徹底改變當前農村愚昧落后的現象,需要進一步的強化農民群眾思想素質以及進一步提高其文化水平。
2.進一步促進農民的現代化。在我國現代化的建設當中,農民的現代化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具體來說,農民的現代化建設主要包括農民的觀念現代化、技能現代化以及行為現代化。通常來說,廣大農民群眾身上所具有的現代性比較少,而存在比較多的傳統東西。對農村群眾文化進行進一步的建設,可以進一步強化廣大農民群眾的各項專業技能,對于廣大農民群眾的各方面素質進行進一步的提高,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廣大農民群眾轉變成現代人。
3.進一步增強農民的凝聚力。通過群眾文化的進一步建設,可以將許多互不認識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積極開展一系列群體文化活動,給大家構建一個可以進行相互了解、相互溝通的平臺,表現出了巨大的凝聚力。大眾化、群眾性是農村群眾文化自身所具備的特點,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廣大農民群眾之間進行更好的磨合,這樣也有利于進一步組織廣大農民群眾,最終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所追求的目標。
二、新農村建設中群眾文化的建設策略
沒有農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就沒有全社會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推進沈陽當區農村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使文化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新農村。
1.深化認識,加強領導,把農村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是政治,是形象,是環境,是生活,是軟實力。重不重視文化,抓不抓文化,不僅僅是對文化的態度問題。不重視文化,不抓文化,就是失職,就是政治上的近視,更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僅是全體國民的事情,也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事情,從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構建和諧新農村的客觀要求,從提高民族文明進步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建立健全農村文化建設及管理的長效機制,確保村民文化健康發展。要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市委關于加強農村文化工作的指示精神,制定加快農村文化建設的規劃和扶持政策,特別要建立剛性的投入機制,健全長效的保障機制,真正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納入財政支出預算,納入各級干部晉升的考核指標,納入創建生態文明區、生態文明鄉鎮、街道的相關評價體系,確保農村文化建設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
3.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以無償滿足并不斷豐富和提升農村文化為指向,以推進農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目標,以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優先安排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項目,切實加大投入,逐步改變農村文化活動場地、設備、器材和現代傳媒、網絡等硬件設施嚴重不足的狀況。就沈陽當地目前的情況而言,農村公共文化事業要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
4.深化改革,創新體制,轉變職能,加強農村文化機構建設。要堅持以民為本,區、鄉鎮、街道文化工作部門要牢固樹立群眾文化是農村基層文化工作的重心,堅持為基層服務的宗旨,進一步深化改革,不斷創新體制,轉換機制,改革現行管理體制、投入機制、用人機制。特別是區、鄉兩級文化主管部門,要按照內增活力、外強實力的要求,建立健全專才的宏觀管理體制,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依法管理和科學管理,同時進一步放開搞活,通過市場來實現文化資源的配置、資本的投入和人才聚集,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三、結語
總之,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除了對農村經濟進行進一步的發展以外,還需要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各方面素質,進一步培養出適合新時代發展的新型農民,這樣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廣大農民群眾進行更好的主體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