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利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聽說讀寫訓練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興趣;課堂教學
語文是基礎學科,是每一個人學習其他學科和一生發展的基礎。小學語文乃是基礎的基礎。無論知識、能力,還是方法、習慣,都要從頭抓起。基礎扎實,才會有持續發展的后勁。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談幾點思考。
一、什么樣的授課最有效率
不同的效率觀各有不同的結果,什么樣的課堂是高效率的課堂?學生會不會學,能不能創造性解決問題?思考的廣度與深刻怎么樣?學生學會的程序是不一樣的,答案的正確與否,不是一個是與不是,更重要的是好與不好。同時,我們應該明確好的課堂不僅有質,而且有量,如果教師一節課講多了,而學生還是知之甚少,言之無序、無物,就不是好的課堂:如果一節課只是讓學生學習討論一個小問題,完不成最基本的教學目標,也不能算是好課。高質量的課堂要求教師既能完成教學目標,又能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講解問題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組織討論不在花哨而在實用,合作互動不能趟河水而要多聯系教材等。
二、激發興趣,營造愉悅的學習氣氛
教學中,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體,最主要的條件是促使學生具備學習的興趣。“興趣”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培養學生多向思維,激發其想像力和創造力。那么,教師應如何激起學生濃烈的學習興趣呢?關鍵在于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每節課都需要根據各自不同的重點,精心設置,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氣氛。哪怕一幅畫,一個小故事……只要有的放矢,創設情境,就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了。如在教學課文《鯨》時,可以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大大的“鯨”字,然后叫學生議論,猜猜教師的用意。學生熱烈地討論著:“老師的大字寫得漂亮。”有的說:“鯨字有魚旁,但鯨不是魚。有的說:“因為鯨是最大的動物。'這時學生的興趣應運而生了。都在猜教師的用意。乘機讓學生速讀,瀏覽課文。體會老師的用意。課堂上,要放得開,就得讓學生自己提取信息。在學生知道鯨是最大的哺乳動物后,在“鯨”這個大字旁邊編上1、2、3、4、5、6、7。然后在“1”的旁邊引導學生寫上“大”,接著,讓學生分組各派代表上黑板寫上答案。興趣盎然的環境讓學生在愉悅中了解到鯨的特點和生活習性。在激發興趣同時,可因勢利導,要求學生找課外書或到網絡查找最小的哺乳動物,把最感興趣的一點寫出來。讓學生把課內知識與課外活動聯結起來,開拓知識視野,舉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是激發學習興趣的優良契機,把握好這一契機的“火候”,就為培養學生的“要學”與“會學,,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把握授課
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就要講究動“動”是講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練習、解答、討論。靜(教師講,學生安靜的聽)互補。有人講一堂課老師能使學生“靜”的時候“動”起來,“動”的時候“靜”下來,這堂課大體便成功了。我覺得此話頗有道理。“動”和“靜”就像音樂中的高低音組合,兩種音組合的好,才能產生出美妙的樂章。只有“靜”,教學成了老師的演講或個人表演,學生就會被動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動”,也不成其為教學。所以教師在每講一個內容時,要給學生留有相互探討、積極參與的時間,讓他們在活動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古人在論及中國畫的構圖技巧時說:“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意思是說留下的空白,可以用來跑馬,用墨多的地方連風也吹不過去。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也應講究“疏”與“密”的技巧,對非重點的內容,學生自己可以學得懂的部分,則或放手自學,或以讀代講,是教學上的粗線條,是寫意;而對重點部分,特別是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部分,則必須是“工筆畫”,濃墨重彩,認真描畫。同時,要講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張”是快節奏,“弛”是慢節奏。有人把節奏當作是開啟生命奧秘的鑰匙。符合生命節律的課堂教學節奏,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陶冶學生的身心。在教學中,教學內容簡單的,學生自學可以學懂的,或內容比較有趣的,可以快節奏進行。內容比較難的,比較枯燥的,比較抽象的,或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則要“慢動作”,提問后要留出較多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老師適當的講解也要放慢些語速,便于讓學生消化。在教學中,應張弛有度,“張”,時間不可太長,應以學生身心不會過度疲勞為度;“弛”,也不可過度,應不致使學生注意力渙散。
四、結語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上好每一堂語文課,只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深化教育改革理念,廣泛提取成功經驗,運用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理論為指導,在實踐中探索,思考,適應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言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