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鵬
摘要: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國家的寶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關系到我國五千多年文化的傳承延續,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且指出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這就是我們在新時代弘揚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本指南。新時代的非遺保護重點在傳承,如何將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的傳承下去,本文試做分析。
關鍵詞:非遺;保護;創新;活力;“生態化”;旅游;申報
一、創新宣傳方式,提升社會參與度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傳承者。中國的非遺保護,關鍵要依靠群眾,群眾是主要力量。在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要充分發揮新時代的特點來宣傳非遺保護。
1.對一些處于遙遠地區,無法被大多民眾體驗的非遺,可以利用新媒體如互聯網、APP、公眾號等在公共場合進行集中宣傳普及,可以派遣專門人才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誕生地拍攝紀錄片,長時間跟蹤拍攝,這更有助于人民大眾了解自己未曾發現的遺產。
2.舉辦國學講座,讓人們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提高群眾的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認識,關注中國傳統文化。
3.改變傳統的文字加圖片的形式,通過如漫畫、動漫等形式,讓人們尤其的青年人更有興趣的來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提高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度。
二、激發生存活力,確保傳承延續
要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活力,培養新一代的傳承人是關鍵。以江蘇省級非遺項目如皋絲毯織造技藝為例,這是一項全國唯一的項目,其作品在中南海、聯合國都有展出,還參加過2008奧運會的申報等國家級大型活動。但是由于其純手工制作,成本造價昂貴,造成市場日益下滑,目前從事這項傳統技藝的工人大多接近退休,其傳承現狀不容樂觀。要激發非遺的市場活力,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1.傳承人積極開拓市場、創新思路,在保存原有手工技藝的基礎上,采取手工與機器相結合的方式,針對不同人群開發高中低檔產品,以滿足各種不同的市場需求。
2.國家政府的扶持,可以通過減免稅收、房租,以獎代補等形式,降低其生產成品,優化其產品銷售渠道,保障其生存空間。
3.培養新一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學校課程,設計一套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系列的教學課程,讓非遺保護從小學抓起,在初高中階段得以提升,大學階段得以專精,形成一個系統的培養體系。
三、開放非遺產品,加強文旅結合
2018年剛剛結束的兩會上,提出了國家文化部與旅游局合并,非遺保護可以借助旅游開發進行保護,將旅游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融合,既可以讓旅游者關注中國文化內涵,又可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旅游業的收入緩解對其保護資金供應的緊張現象。
1.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適當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業,尊重非遺繼承者的意愿。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物質文化遺產類似,可以通過旅游開發激活資金用來保護遺產。對于一些大眾普及性的非遺產品,進行旅游包裝,形成系列產品;對于一些技藝復雜的非遺產品,可以開發一些簡化制作工藝的產品;此外還可以制開發小玩偶、明信片等文創產品來推動非遺的旅游市場。
2.開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專區,加強非遺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易引起群眾關注,有關部門應當設立專區,設置低價門票或暫不設置門票費用,吸引群眾參觀非遺藝術技術等方面的表演,引起群眾對非遺的關注與興趣。例如以京劇為首的我國各地戲劇類非遺項目,是我國的傳統國粹,但關注這些傳統戲劇的人數銳減,對此情況,應將各地的戲劇表演表演嵌入各個旅游景區中,從而讓更多的人們關注這些傳統戲劇。
四、加強立法力度,申報與保護并舉
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要注意申報與保護同等重要,一些進入非遺名錄的遺產被過度商業化,傳統文化的色彩在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上體現漸漸變淡,不能把非遺項目的名頭變成名利和賺錢的工具。
1.非遺的傳承人認定及退出的問題,應設立相應的考核與監督部門,不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被隨意篡改扭曲;對于一些不履行非遺傳承義務的項目傳承人適時進行退出,這樣才能確保傳承人有能力將其傳承發展下去。
2.注重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法與執行,由于國家社會的忽視,傳統端午節已經被韓國搶先在聯合國注冊,這是中國文化歷史上不可忘懷的一筆,應該結合自身國情吸收世界各國關于保護非遺的立法執行經驗,設立相關法律與部門重點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時申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防止遺產落入他國之手。
五、結語
當今時代,大國之間的競爭,從經濟與科技的競爭逐漸轉向綜合國力的競爭,而文化實力是影響綜合國力十分關鍵的因素,面對外國的文化流入,要與國外進行文化抗爭,首先且必要就是保護傳承好中國本土文化。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萬不可不加重視隨意拋棄。國家應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加強立法保護與遺產申報工作,把物質文化遺產真正當做文化去傳播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