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巧鳳
摘要: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也開始追求多層次和多樣化的精神文化生活。由于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本身就是一項基礎的工作,需要群眾的廣泛幫助,才能更好地推動群眾文化的建設。
關鍵詞:基層;群眾文化;措施
群眾文化已發展成為我國文化中一種獨具特性的新興文化形態。目前,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實現和保障群眾文化權益,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對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發展基層群眾文化的意義
我國經濟在不斷進步,網絡信息科技也在不斷向前發展,群眾文化的各類需求也就顯得非常豐富。群眾的文化活動是一種無界限、無范圍,面向所有人民群眾的大眾性質的文化活動,活動包含著容納性與傳承性。群眾文化在內容上豐富多彩,在目的上謳歌現實社會、反映現時精神。在新時期發展的大背景下積極發展基層群眾文化,做到寓教于樂,意義深遠。
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時候,很容易看出活動具有鮮明的凝聚力,將人與人的距離拉近,做到心與心的溝通,使社會各階層成員在內心形成一種奇妙的歸屬感。基層群眾所展開的文化活動是具有非常強大的吸引力與傳播力的,它能夠有效地引導群眾的行動方向與行為方式,讓群眾的行為與思想的發展方向趨于一致化。更好的追隨中國共產黨的腳步,提高自我的思想覺悟,成為思想進步、能力出眾的中國好群眾。
基層群眾所開展的文化活動是提高思想教育、政治發展的有效載體,活動是基于群眾們喜聞樂見、膾炙人口的文藝表現形式,將黨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方針等,以一個健康流行的宣傳方式進行傳播,讓群眾在開心歡樂的氣氛中更好的學習知識。
二、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途徑
1.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實踐證明,思想認識有多高,做好工作的自覺性就有多強。人的行為時是受思想支配的,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有什么樣的行為。對于加強文化建設,要充分認識做好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加強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和健全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是繁榮基層群眾文化的的前提,要加強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讓基層文化設施成為功能齊全的文化活動陣地,確保廣大人民群眾活動有場地,娛樂有場所。要完善面向兒童、婦女、老年人以及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保證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規范性。
3.營造健康的群眾文化氛圍。積極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教育、引導和鼓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各類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遠離封建迷信和黃賭毒,幫助群眾杜絕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把人民群眾的興趣轉移到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中來。一是內容上要把握時代脈搏。群眾文化的時代性不單單體現在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上,更體現在呼應群眾的理想和追求、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凝聚人心、陶冶情操等方面。二是形式上要追求變化創新。在當下的基層農村,除了傳統的民俗活動外,健身操、廣場舞近年來已成了廣大基層群眾的“新寵”。三是表現手法上要注重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結合。始終堅持先進性,唱響主旋律,努力創作一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反映時代生活和群眾精神風貌、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機結合的文藝精品力作,并通過各種載體加以積極引導和傳播。同時積極鼓勵群眾發掘身邊典型的人和事,以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的方式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
4.堅持城市和農村并重的方針。逐步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擴大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范圍,發揮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作用。堅持把農村和城市社區作為發展群眾文化的重要陣地,調動個人和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的積極性,支持縣、鄉、村的文藝團隊建設,完善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良好文化藝術工作機制。抓好農村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組織和引導文藝工作者關注農村,關心農民,創作一大批反應當代農村生活、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
5.積極發揮互聯網作用。群眾對文化的需求,首先表現在群眾主動學習文化知識和欣賞文化娛樂節目上,在此基礎上把文化知識轉化為精神的力量,鼓舞自己不斷前進。在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優化及普及下,群眾接受文化的途徑豐富多樣,群眾文化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技術。
6.培養專業化的基層群眾文化隊伍。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離不開優秀的專業化人才,首先要加強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基層群眾文化涉及的范圍很廣,要求工作人員要具備較高的文化創作和藝術指導能力,因此工作人員自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汲取多方面的知識,通過網絡了解最新的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并結合自身實際進行推廣,以提供給群眾多樣化的活動形式,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
三、結語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建設群眾文化已經是當前我國時代發展的需要,做好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對于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至關重要。因此,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群眾文化經驗,強化群眾文化建設,進一步助力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