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媛媛
摘 要: 民俗不僅涵蓋生活中的風俗習慣,更蘊含深層的精神風貌。中國民俗中強烈的鄉土情懷是與其他國家相區別的,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應這一民俗意識差異導致的問題。本文解釋其背后隱含的是中國人安土重遷的思想,進一步闡釋鄉土情懷的由來和表現,從思鄉之情和對同胞、同鄉的認知兩方面具體表現鄉土情懷,以期為將來的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文化的融入提供借鑒。
關鍵詞: 民俗 鄉土情懷 思鄉之情 對外漢語教學
“故鄉”這個詞在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會激起不一樣的情緒。中國民俗中濃厚的鄉土情懷在跨文化交際中很難讓西方國家的人產生共鳴。我們習以為常、融入骨血的鄉土觀念,卻可能是西方國家的人難以理解,甚至認為是頑固愚昧的。無論是從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講解角度看,如果不注意這一差異,就很有可能會產生教學障礙及文化誤會。
民俗與對外漢語教學如何結合,或者說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怎么引入民俗文化因素,是值得學界關注的問題。目前這一方面的研究多是從比較大的民俗整體角度著手(譚汝為,2001;華霄穎,2004),或是以教學中單獨設立的民俗課教材編寫為目的(王衍軍,2007;李素琴,2013)。本文希望從中國民俗中比較典型的鄉土情懷切入,剖析實際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會遇到的障礙和問題,深入探究這些問題背后的民俗文化原因。
中國人的鄉土情懷是尤為深重的,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提到:“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農業和游牧或工業不同,它是直接取資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①
沒有特別重大,比如影響生存的事件發生,中國人是不會隨意動遷的,同樣,世代有定居習慣的中國人無論因何原因在外漂泊,鄉土情懷始終把故鄉的土地和他們緊密相連。筆者的父親曾經告訴筆者,在他去外地上大學前,他的母親在行李里塞了一小罐家中灶上的泥土。
有人說,中國人是多神論者。這話不無道理,除了祖先崇拜以外,中國人相信土地也是有神明的。一小罐泥土可能從化學分析上并沒有特別的元素,但是寄托了故鄉土地神的護佑。如果走訪中國還未完全現代化改造的鄉村,就會發現這些地方可能依然保留土地廟,而且香火不斷。
與中國長達數千年的農耕文明相比,西方國家的發展主要是在工業文明的推動下。在工業利益的驅動下,人們更愿意選擇資源豐富、交通便捷的地方。假如居住地的環境發生變化,或者資源趨于枯竭,那么去一個條件更好的處所幾乎是不假思索的選擇。
在西方人的理念中,離開某地去另一個地方是一種開始新生活的方式。經常可以在西方的影視作品中看到家中親人去世后,還活著的親人會收拾好心情和行李,搬去一個新的地方。例如美國電影《惡土》就是從母親去世,父親帶著兒子搬家展開劇情的。同樣是家人去世,我們卻基本不會搬家,因為我們相信去世的親人的靈魂也會在一定時間內留在故土。無論是活著的人,還是亡者的靈魂,鄉土情懷都是不可磨滅的。
再進一步看,鄉土情懷還會引發思鄉之情,提升對同胞、同鄉的認知感,對中國人古往今來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理念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思鄉之情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滿懷著鄉土情懷,思念故土的最好證明。“常年在故鄉的人也許并不覺得故鄉多么可愛, 一旦離開故鄉或失去故鄉,就會深深體會到故鄉的可親, 故鄉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想起來也充滿溫馨之感”②。
《尚書·盤庚》中記載了商朝君主盤庚為避免水患,率領臣民遷都,卻遭到了商民的一致反對,為此他不得不發表演說,勸告威脅,軟硬兼施才終于得以東遷。漢代班固的《漢書·元帝紀》對我們的鄉土情懷做了概括與總結:“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對,人情所愿也。”
以文學創作為例,以思鄉之情為主題的詩詞在中國古詩詞中就占據一席之地。鐘嶸《詩品序》中指出:“離群托詩以怨。” 古時由于政局動蕩、國家危亡、戰爭頻繁、人民流離,不得不離開故土的人們把鄉土情懷寄托在字里行間。以元代詩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例: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盡管這一首短小的小令只有五局,二十八個字,排列著十個意象。但在我們閱讀時,會不由在腦海中描繪出這樣一幅悲涼的畫面,這樣的場景,恰恰正是“斷腸人”在異鄉內心悲戚、極度思鄉的內心展現。但是當這段材料進入對外漢語教學課堂時,如果學生無從體會到中國民俗中的鄉土情懷,就難以真正感知寓于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只會認為這個“斷腸人”大概是心情不好或者是字面意義上的身體不佳,但是對“斷腸”缺乏理解。如此,教學就無法達到理想的狀態。
不僅是古詩文的鑒賞,在當代中國,鄉土情懷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處處留有印記的。每年除夕夜前的車票會被早早地搶購一空,春運的火車上擠得水泄不通。許多外國學生都對春運這一現象表示驚奇。這不難理解,在西方家庭里成年的孩子會直接離家另建新家庭,回去父母家在他們看來并不是必須做的事。中國人則不同,即便離家千里,“葉落歸根”,中國人的“根”是維系在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尤其是在節日氣氛濃厚時,“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會格外想念故鄉和家,因此才會不遠萬里只為相聚。
二、同鄉、同胞
出于對同一片鄉土的情懷,中國人出門在外,還有一個特點是同鄉的聚集,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在外打拼、漂泊的人們,因為地域而聯結在一起,有效慰藉思鄉之情。
筆者來自浙江省寧波市。在小學的鄉土教材中,就詳細介紹了寧波人在上海結成甬幫,創立了著名的“紅幫裁縫”,還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第一個為中國引進并壯大了西服業,制作了中國第一套中山裝,開辦了中國第一家西服店,創辦了中國第一所服裝學校,出版了中國第一部服裝理論著作。”③這些成就絕不是某個人獨立達成的,而是依靠一大幫聚集起來的同鄉,是力量匯集的成果。
以在國內的視角來看,同鄉可能是來自同一個區縣、同一個省份或是同一塊區域的人。一旦走出國門,同鄉就會進一步發展為同胞。
但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需要尤為注意的是,西方國家的人往往不具有中國人理解中類似“同胞”的概念。“英美國家的人對其他講英語的人可能有一種操同一語言者之感,卻不會將這種感情拔高到‘同胞、‘英(美)僑的高度”④。對同胞的認識還會影響到民族感的外延,如布羅斯納安所言:“英語國家的民族感可以一下子止于邊界之內。”“可是中國情況正好相反,他們的民族感大大超出國界一直延伸到僑居在外的‘同胞中,他們的民族感好像是主要取決于種族而不是語言和文化。”⑤
華人華僑在國際上之所以有著較強的影響力和凝聚力,歸根結底,仍是因為我們是“同胞”,具有同樣的鄉土情懷。胡春艷在2015年對馬來西亞華裔新生代對中國的認知調研中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新生代華裔對中國的認知更加深入,中國對他們的吸引力也會更強⑥。即便移民到海外的最初幾代華裔已年邁或離世,但是身處異國他鄉,并不會剝離年輕華裔身上隱藏的鄉土情懷,相反,隨著年歲漸長,這種民俗意識會逐漸浮現,這便是近年來“尋根之旅” 愈來愈熱的原因。
從教學實例中,我們不難發現中外民俗意識中重要的差異所在:中國人深厚的鄉土情懷,而外國人則鮮有。
這一民俗意識的形成和中國長達數千年的農耕文明息息相關。鄉土情懷加強了人們對家族、對故鄉、對土地的依戀,使得身處異鄉的游子倍感思鄉之情,也在同處異地的同鄉或是同胞中產生強大的凝聚力。這些都是對外漢語教學中需要著重注意融入、加以解釋的要點。
對外漢語教師應當認識到課堂的跨文化交際性,要加深對彼此的了解;盡量避免因民俗文化不同造成的教學障礙,如遇障礙,則應及時解釋說明;在語言教學的同時,合理融入民俗文化因素,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注釋:
①費孝通. 鄉土中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②馬冀. 月是故鄉明──論中國古代鄉情詩[J].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6):76-81.
③繆良云. 融會古今,貫通中西——談“紅幫裁縫”[J]. 裝飾,2007(10):72-73.
④⑤[美]萊杰·布羅斯納安,著.畢繼萬,譯. 中國和英語國家非語言交際對比[M].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1(01):54-55,204.
⑥胡春艷. 馬來西亞華裔新生代對中國的認知——基于田野調查的分析[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5(04):75-83.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
[2][美]萊杰·布羅斯納安,著.畢繼萬,譯. 中國和英語國家非語言交際對比[M].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1:54-55,204.
[3]李素琴.兩本對外漢語民俗課教材的多角度比較[J].語文學刊,2013(24):107-108.
[4]胡春艷. 馬來西亞華裔新生代對中國的認知——基于田野調查的分析[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5(4):75-83.
[5]華霄穎. 對外漢語語言教學中的民俗解說[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2):47-51.
[6]柯玲.對外漢語教學的民俗文化思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4):5-11.
[7]馬冀.月是故鄉明──論中國古代鄉情詩[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6):76-81.
[8]繆良云. 融會古今,貫通中西——談“紅幫裁縫”[J]. 裝飾,2007(10):72-73.
[9]譚汝為. 民俗語言與對外漢語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5):74-79.
[10]王衍軍.談對外漢語“中國民俗”課的教材編寫及教學思路[J].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7(1):32-36,50.
[11]趙明.從跨文化視角談漢語教材中詞語注解的編寫[J]. 對外漢語研究,2013(1):41-52.
[12]鄭一省.華僑華人與當代閩粵僑鄉的民俗活動[J]. 東南亞研究,2003(6):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