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樸
學術休假是這幾年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逐年在我國學術科研領域中實施并流行起來的一種學術組織活動,也是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以及利用人才服務社會地方的一種新型模式。實際上,作為一種學術制度,在西方已經有著上百年的歷史,最早出現在大學教授身上,后又逐步發展到社會許多層面。
這個暑期本人也有幸參加了由北京市委組織部組織實施的“首都專家延慶張家口行暨學術休假”活動。圍繞著2022冬奧會組織籌備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了各行各業的學者專家20余人前往2022冬奧會舉辦地延慶、張家口進行實地考察活動。除了實地考察冬奧場館建設情況,針對兩地籌備冬奧過程中存在的需求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對口交流活動之外,專家學者們也得到了充分的休整,彼此之間還建立了友好聯系,甚至從學術、專業角度碰撞出了許多思想火花,可謂一舉數得。
學術休假制度本身的基礎來自于休假。早在希伯來傳說中就有了關于休假的描述:“在亞洲西部古國有一條流淌不息的sabbatical河流,到第七天就停止流動。”今天,休假已是維持社會運轉的基本要素,不可以沒有。而學術休假則堅持了這個詞語原本的精神:每隔一定年限,在全薪或減薪的情況下,研究者外出休整一年或稍短的時間,學習、休養或旅行,它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調整來激發研究者的創造力。
在此基礎上,今天的學術休假制度可以說更加形式多樣,更加體現了專家休整和社會需求,甚至學術提升和人才發現、培養的主觀能動性。由此,聯想到我們基礎教育領域,聯想到學校體育領域。至今,至少我們學校體育領域的學術休假還沒有形成制度,還沒有看到在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中應該有的學術休假。相反,倒是在我們基層學校體育領域的一些優秀體育教師,利用寒暑假,私下組織,自掏腰包采取類似學術休假活動形式,達成著原本有組織的學術休假效果。
早在前些年,浙江的幾位優秀體育教師利用暑假送教下鄉;還早些時候,南京的一位體育教師,一到寒暑假便深入老少邊窮地區學校里送器材、傳技能;今年,又在一個福建優秀體育教師的朋友圈中,看到了他獨自前往安徽某中學傳授推廣排舞等。據我所知,這些行為基本無償甚至多有自費,而且還付出了本該和家人出游的機會成本。但是,他們樂此不疲,因為樂得結交了同行;他們滿載而歸,畢竟展示了風采傳授了知識,而自己也充足了電加滿了油。這不是我們體育教師眼里的學術休假又是什么?
只是這種學術休假目前還需加個引號,畢竟還是屬于自發的一種狀態、民間的行為。如果我們學校體育相關組織領導機構,有針對性地面向基層學校體育摸查一些需求、調研一些問題,有組織地利用寒暑假派出一些專家學者,去向他們傳經送寶、對口交流,同時也給予專家學者們一定的休整空間和時間,豈不一舉多得、皆大歡喜?
所以,我們基層學校體育領域也需要學術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