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
摘 要: 本文以傳統詩樂理念為視角,從情感體驗、聲音把握及表現形式三方面探析了傳統吟詠對當代小學古詩詞歌曲教學的重要價值。在小學古詩詞歌曲教學中,借鑒傳統吟詠的智慧可以在教學中實現“詩”與“樂”的完美結合,從而挖掘出詩詞歌曲的詩樂雙重育人價值。
關鍵詞: 詩樂 吟詠 當代小學古詩詞歌曲教學
詩樂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甲骨文的“樂”字包含“詩”“樂”“舞”三種意義。從我國第一部詩歌集《詩經》開始,詩與樂就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我國古代對詩與樂的關系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的論述,講的正是音樂教育內容,即“詩樂”,吟詠作為詩樂的核心在古代是一種高度普及的文學藝術活動。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吟詠漸漸消失在學校教育中。
在現今小學音樂教材中,有許多古詩詞歌曲是現代作曲家以古詩詞為歌詞創作,音樂更多體現時代特色,為小學生所喜歡。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對古詩詞更多只是體驗了唱的新奇和樂趣,要達到古代詩樂教育所具有的育人深度有一定困難。因此,如何深刻挖掘詩詞歌曲的詩樂雙重價值,讓學生在演唱中獲得古詩詞歌曲的人文修養,是我們應該深入探究的問題。吟詠是古人學習詩歌的門檻,一方面跟文學有關系,另一方面跟音樂有關系,它是文學的一種表達方法,同時又走向音樂。吸收古代詩教的詩樂并重的理念,將傳統吟詠引入現代古詩詞歌曲,可以拓寬文化視野,賦予歌曲更深最情義,最大限度地發揮詩詞歌曲的育人價值。
一、吟詠性情,體驗古詩詞歌曲情感
在小學歌唱教學中,讓學生體驗歌曲情感是首要的任務,對歌詞內容的理解是體驗歌曲情感的關鍵。關于歌詞的重要性有古訓曰“歌詞為先,節奏次之,聲音居末”,可見古人認為歌曲演唱中的歌詞占首要地位。古詩詞歌曲的歌詞是我國的古典詩歌,對詩的情感把握是歌曲情感體驗的關鍵。
“吟詠情性”是中國古代美學觀點,指詩歌創作要抒發人的思想感情。我國古典詩歌是以抒情為主,正如鐘嶸《詩品》所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吟詠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生命活態,蘊藏著中國傳統文人的性情襟懷。以吟詠的方法誦讀,自然可以把握詩歌的氣韻、思想文化內涵和情感脈絡。
例如人民音樂出版社五年級下冊《靜夜思》是作曲家谷建芬以唐朝詩人李白的同名詩為歌詞創作的,歌曲中濃郁的思鄉情懷足以讓每個人熱淚盈眶,但是本課的對象是五年級學生,沒有背井離鄉的愁緒體驗,因此反復吟詠感受詩中濃郁的思鄉情感是十分必要的。
古詩詞“吟詠”以語言的“誦”為最基礎的底層,底層的“誦”以語言文學的領受為本。但吟詠的“誦”與現在朗誦的“誦”是不同的,今天的“朗誦”是“發出抑揚頓挫的聲音念”,它并不能準確而深刻地傳達古詩詞的全部精神;古代的“誦”不僅是“抑揚頓挫”,更是有一定節奏規則地念,以《靜夜思》為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讀這首詩,只有吟詠才能讀出氣韻和情感。按照吟詠的誦讀節奏是這樣的:
▼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
舉 頭 望 明 月
低 頭 思 故 鄉——
這是一首飽含背井離鄉的鄉愁詩,第一、二、四三句的最后一個字都是韻聲字,根據吟誦的法則都需要長讀,通過“光”和“霜”的長讀,兩個開闊的韻聲字表現了詩人在戶外月光下的遼闊,越是開闊越是孤獨凄涼,詩中的“月”字是入聲字,需要讀得短促而有力,入聲字在聲音上給人以痛苦決絕的感覺,第四句“鄉”字作為韻字的再一次長讀,真是鄉愁之苦連綿不絕。吟詠能加深對詩歌意境的領會,引起心靈上的共鳴,以至于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二、吟詠字腔,把握古詩詞歌唱之聲
在小學歌唱教學中,對于學生歌唱的聲音出現審美的單一性。為了追求整班歌唱聲音的和諧統一,教師們總是要求學生“豎起口型,輕聲弱唱”,這樣做確實在聲音的統一性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學生個體的歌唱表現力與聲音的色彩都減弱了。教師對歌唱聲音的要求不應該是千篇一律的,而應根據作品風格進行調整。尤其像中國的民歌、戲曲及古典詩詞歌曲,特別注重歌唱的字腔及聲音的色彩,今天在一些公開課中總是聽到學生的咬字含糊不清,唱不出漢字的語言美。
吟詠在咬字方面有很高的要求,要求做到字正腔圓。陳少松先生在《古詩詞文吟誦研究》中有闡述:“所謂“字正”,就是要求吟誦時吐字發音準確,清楚響亮;所謂“腔圓”,就是要求吟誦時聲音飽滿、圓潤、優美,強調婉轉、圓活、動聽。古人常用“珠圓玉潤”形容歌者的聲音之美,正是這個道理。在小學古詩詞歌唱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吟詠的吐字要求適當對學生進行演唱時的“正字”指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吐字習慣,親近母語,感受漢語語言文字本身的音樂之美。例如蘇教版音樂教材四年級下冊中的歌曲《憶江南》,是作曲家戴吾予以白居易詩《憶江南》為歌詞創作的,這首詩詞歌曲中有大量的一字多音,歌曲的曲調婉轉而悠揚,細膩而甜美,如果沒有歌唱咬字的細致指導,學生就很難唱出歌曲的旋律之美。那樣只求統一和諧就含糊不清的咬字行腔,必然會破壞歌曲的藝術美感。
其次,古詩詞歌曲教唱可以借鑒吟詠的聲音,唐孔穎達疏:“動聲曰吟,長言曰詠,作詩必歌,故言‘吟詠性情也。”這里的“歌”是指徒歌,無伴奏的吟唱形成了一定的音調,“唱”是由作曲家進行譜曲后形成的聲樂作品,可以說唱是在吟詠這種徒歌形式上的一種升華。歌唱中如果吸收了吟詠的發聲感覺,則會讓古詩詞歌曲唱得更有韻味。小學音樂教材中的一些古詩詞歌曲,有些在旋律與情緒上與古詩的吟詠音樂風格非常接近。比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的《游子吟》,這首詩是谷建芬先生以孟郊的詩為歌詞譜曲而成,詩的語言質樸簡潔、感情細膩深厚,歌曲用六聲F宮調式寫成,節奏簡單而旋律婉轉,歌曲旋律融合了吟詠調旋律,又在此基礎上進行音樂手法的豐富與潤色。在教唱中帶著“一唱三嘆”的吟詠聲音感覺唱,則與古詩詞神韻更加契合,更能讓孩子們情意飽滿地由心底唱出那種純真、樸實的母子之情,體悟原詩的意境。
三、琴詩吟詠、方言吟詠,豐富古詩詞歌曲表現形式
1.琴詩吟詠
吟詠大多以無伴奏的徒歌形式為主,但古琴與古詩詞結合的琴詩吟詠是一個特別的形式。撫琴而歌,是古琴藝術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琴史—歌聲》提到:“歌則必弦之,弦則必歌之。”古代教育中傳授《詩》學,圴配以古琴弦樂歌詠,也稱“弦歌”。《史記·孔子世家》言:“詩三百,孔子皆弦歌之。”由此可見,古琴是古人吟詠詩歌時的重要伴侶。
由于歷史的變遷、文化的斷層,現在琴詩吟詠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被越來越少的國人所知曉。提到“琴”,心中唯一的概念就是鋼琴。現代音樂教育中,鋼琴成了必備的音樂工具,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鋼琴是唯一的伴奏樂器,使得音樂課堂中學生對于音樂風格的體驗過于單一。
對于富有中國傳統詩樂文化特色的古詩詞歌曲,僅僅用鋼琴伴奏是不足以表達出音樂特色的。中國詩詞歌曲最大的特點是旋律細膩婉轉,有很多細小豐富的一字多音聲腔。鋼琴的特點是可以演奏出絕對精準的顆粒感的單音,由本音做出的一些聲腔變化是表現不出來的。古琴由于是左手豐富的演奏方法使得古琴演奏有豐富的帶腔音,左手的吟猱綽注都達到豐富的韻律效果。尤其是一音多滑奏的演奏,在演唱上為一字多腔,可以表現出骨干主音基礎上變化的旋律潤飾,有些潤飾甚至是沒有辦法在樂譜中找到的,因此鋼琴單純的按譜尋聲是無法表現詩詞歌曲的藝術魅力的,古琴伴奏以一定規律的“潤腔”技法卻可以達到“譜外透韻”的吟唱效果。
2.方言吟詠
中華吟詠體系中不僅有普通話吟詠,而且有方言吟詠。方言吟詠的語音與當地方言有密切的關系,方言是一個地域的基因、血液和記憶,相對于普通話吟詠來說,方言吟詠其歷史更加悠久,更具吟詠的獨特韻味。比如現已被列入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常州吟誦”,就是根植于常州地區,用常州話進行唱讀古詩詞的方言吟詠。常州吟誦是中國古代詩歌吟唱形式流傳于今的重要見證,它不僅展現了歷史上文人階層吟誦音樂的風貌,而且很好地保存了吳語的音韻特色。在教學中適當用方言吟詠進行拓展,能讓學生體驗到傳統吟詠的獨特韻味。例如在四年級下冊《憶江南》一課的教學中,在普通話吟詠的基礎上引入常州吟誦,方言讓歌曲的表現形式變得更加豐富,更能夠展現出吳地歷史人文氣息。
四、結語
中華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化大家都是集文學才氣與音樂修養于一身。東漢蔡邕“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魏晉名士阮籍既是詩人、音樂家,又是吟詠大家。謝靈運不僅是我國文學史開創山水派詩的第一人,而且是吟詠大家。由此可見,這些大家的成就與他們受到的傳統“詩教”教育是分不開的。因此,在詩詞歌曲教學中,音樂課堂應該有選擇地借鑒我國傳統詩樂教育的相關理念,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更好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華鋒.吟詠學概論[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
[2]徐健順,葉嘉瑩.我愛吟誦[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陳少松.古詩詞文吟誦導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7.
[4]顧梅羹.琴學備要[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5]王迪.弦歌雅韻[M].北京:中華書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