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程俊龍
摘 要: 新媒體時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方面面的改變。大學生群體里具有創造性思維而心理上尚未成熟的一個敏感群體。大學應該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時代這個契機,創新大學校園文化的內容和途徑。高校要秉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原則,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文化創新中承擔更多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 校園文化 創新內容 創新途徑
現今,數字化信息影響著所有人的生活,新媒體作為時代科技進步的產物,為數字化信息的傳播與交流提供了不竭動力。健康的校園文化以新媒體為載體,以變幻多段的各種形式(QQ,微信,網絡直播)記錄著、改變著學生的學習、生活、校園活動的方式,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大學校園可利用新媒體沖擊下的陣地文化中正能量的方面,創新校園文化建設的新內容與新途徑。
一、新媒體沖擊下創新校園文化的必要性
高校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前沿陣地,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服務社會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促進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探求與新媒體環境的共融共生、相互促進顯得意義深遠[1]。因此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非常必要。
1.新媒體的便捷性、即時性和虛擬性和交互性為校園文化的創建提供新機遇。電腦、手機、直播平臺等多種新媒體手段的綜合利用,極大地方便了信息在學生群體中的接收、傳播及共享。信息不再單純地局限于文字而是以更加立體的方式如圖片、語音、微視頻等形式在大學校園這座新媒體空間中涌動。這種涌動存在于無形中,卻帶有很強的即時性,參與者不必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便可隨心所欲地展示個性,發表觀點,分享經驗,在釋放自身話語權的同時,也促成群體間的評說與討論,從這個角度看媒體空間存在著虛擬性和互動性特征。這些特征有助于豐富教育形式,增強教育的感染力,使課本知識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刻板理論,相反它可以在師生之間或學生群體中通過討論與分享的方式流動,發掘學生獨立思考的潛力。
2.新媒體的不可靠性、無限制性、自我性及視覺沖擊性是健康文化校園建設要面臨的新挑戰。新媒體空間的虛擬性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是信息的不可靠性,對學生尚未確立的價值觀和文化理念有誘導傾向。與此同時,參與者的隨心所欲使得所發布的信息帶有個人主義色彩,這種信息發布的無底線性、無限制性會誤導一些大學生們,不利于健康的校園文化和思想輿論建設。此外,一些學生對于信息的青睞逐漸由文字閱讀轉向震撼性圖片、沖擊性視覺效果,這樣容易誘使一些學生停留于庸俗的娛樂消遣,與校園求真務實的致學精神相悖。
3.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在需求。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子文化,是先進文化的發源地[2]。高校文化傳承了先進的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借助新媒體這一重要載體豐富自己并傳播開來。在進入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在創造巨大的社會物質財富之余,我國先進的文化的重要內容就是創新高校校園文化。讓校園文化以穩健的腳步、踏實的學風,擷取人類優秀文明的豐碩成果,從而進一步推動社會文化的不斷前進。
二、健康校園文化的創新內容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創新動能是保證國家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武器。通過高等學校的教育實現知識的創新,在各個領域培養出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是當前高校的首要任務[3]。因此,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們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打破舊有的思想觀念和思維定式的局限,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對信息環境進行創新性再造。
1.以主流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打造具有獨特氣質的大學精神。大學以精神為上,有精神,則自成氣象,自有人才。大學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獨特氣質在于它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4]。大學擔任著育人的社會責任,它之所以能渡人成才,歸根究底是其特有的精神氣質和厚重的文化底蘊。這種精神要建立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哲學基礎之上,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辦學方正為指引,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創造開放、自由的輿論環境,鼓勵創新教學思想,準許各方觀點有理、有力、有據地交鋒并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調研市場發展趨向,改進不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建制,大膽展望大學未來的發展前景。
2.創設文化情景感染學生群體,加強人文關懷。學者王冀生認為,大學物質文化指的是“大學存在的物質形態”之中蘊含的文化內涵[5]。優美的校園、舒適的學習環境優質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它會增強學生維護校園文明的責任感。當然,物質文明是外化性的動因,對師生的文化陶冶更需要凸顯校園文化的內涵和精神熏陶。比如利用APP在全校范圍內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最能夠直接體現躍動的文化形態,在文化課與專業課堂之余,教師將文化體驗傳達給學生,學生再把這份人文情感內化為個人行為,并反饋給教師,進一步豐富教師的文化體驗。
3.整合新媒體載體,合力促進教學變革。教育是打造校園文化的核心部分。利用新媒體優勢,在教研室內部開展集體備課,整合教學資源,不斷完善已有的課程體系;利用微視頻,并借助網絡上成熟的視頻資源將知識點可視化、顆粒化,分解知識點;不斷豐富已有的資源庫,便于學生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獲得有效的學習資源;創建大數據庫,分析學生的學情,反饋學習成效,讓網路資源在學生群體中更接地氣。學生個體可以利用新媒體,與老師在線互動交流,提出求知方向,幫助查遺補漏。在網絡平臺上,學生個體享有同等參與權與話語權,學生可借助平臺彼此展開討論、辯駁,有助于培育民主自由的學風。
三、健康校園文化的創新途徑
新媒體的出現給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因此,大學更要擴展思維,探索應對之道。
1.與時俱進,以主題網站引領輿論主流。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全國范圍內鋪開,今年又適值馬克思200周年誕辰,大學主題網站的建造者們可借助多媒體數字化優勢,建立重溫經典的紅色網站,將大師的卓絕思想由權威的神壇傳送到學生群體中,陶冶大學生的情操。當今國學風盛行,從中央到地方各大主流媒體舉辦關于中國漢字、詩詞、禮儀賽事,在大學校園內可組織學生以社團為單位,在社團網站發出主題邀請帖,開展校園內的詩詞禮儀賽,宣傳博大精深的國學文化,提高大學生的人文修養。定期張貼電子榜,記錄校園內感人事跡,宣傳榜樣人物,以榜樣的力量帶動周圍人,點滴匯集校園正能量。
2.升級新媒體技術,強化載體建設。做好新媒體技術的革新是校園文化建設總體布局的關鍵。教育管理者要引入先進的教學平臺,緊跟創新步伐,精心設計并實時更新學習資源;豐富圖書館藏書,輔以先進的數據庫管理平臺,更加便捷學生的借閱途徑,及時了解學生的借閱需求,實時向學生推送借閱排行榜;在教室創造仿真教學環境,在解決虛擬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3.加強校園新媒體監管,凈化校園文化。落實校園網實名制和IP地址的追蹤驗證堵截,使管理者能第一時間掌握不良信息的網絡地址和發布者并堵截有害信息的擴散[6]。建立一套嚴格的管理體系,落實崗位責任制。利用綠色監控軟件,在校園新媒體監控區域內實施監控,過濾網絡不良信息。組建一支掌握新媒體技術的高素質網絡管理員隊伍,對散布虛假信息,發布錯誤言論的對象進行追蹤,及時發現刪除這些信息,給予信息發布者一定的懲戒或警告。網絡管理員還需要對網絡出現的虛假信息及時發布信息說明,闡述事實,還原事情的本來面目,必要時可邀請心理教師介入,疏導學生們的負面情緒,并加以心理疏導,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
總之,新媒體為校園文化建設和文化內涵的積淀提供了新契機,它提高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時效性,豐富了校園文化的活動形式,提升了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創新校園文化內容和創新途徑的同時,也要建立高素質的網絡監管隊伍,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始終引領校園文化的主流。
參考文獻:
[1]孫正聿.在文化傳承創新中踐行“育人為本”[J].中國高等教育,2011(20):17-18.
[2]徐以師.基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9.
[3]王革,修渝.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理論研究[M].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4]衣俊卿.大學使命與文化啟蒙[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7:6.
[5]王冀生.大學文化哲學——大學文化既是一種存在更是一種信仰[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148.
[6]周守紅.高校網絡德育工作的途徑選擇[EB/OL].http: //theory. people. com.cn/GB/49150/100788/8693249.html, 2009-1-19/201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