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軍
摘 要:本文結合教學探索,以室內課為契機,以“倒序法”為抓手,以參照物為依托,幫助新生在排隊時明要求、解難結、正概念,行有所依、行有所效,形成良好的課堂常規。
關鍵詞:小學;一年級;排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8-0073-01
一、融合室內課,簡化新生排隊之要求
在課堂常規培養初期,教師可以室內課為契機,為學生營造不受外界干擾的良性環境來近距離直觀了解各項教學常規要求。在排隊前,教師可以圖示或視頻為載體,對排隊的隊形、分組方法及其他細化要求逐一予以講解示范,將空洞抽象的口頭說明化為直觀易感的視覺感知,助力學生對常規要求的準確理解(圖1、圖2)。
二、運用“倒序法”,化解新生排隊之難結
一年級新生入學后,升旗隊形、放學隊形、體育課隊形等各種隊形數量多、站法異,學生易遺忘、易混淆。因此,筆者在教學時進行了多方面的排隊嘗試,發現“倒序法”最為合理。具體操作如下,將教室內每一組最后一桌的學生分別列為1號和2號,倒數第二桌為3號和4號,以此類推,確定每個學生的號數(圖3),形成“倒序”。請每組的1、2號學生根據指令,同時走至教室過道的最前方,3、4號學生跟隨1、2號學生移動,后序號數的學生先原位等待(圖4),再相機跟上。在快速有序的行動中隊伍自然而成(圖5)。室內演練為在室外課上有序排隊墊定了初步的實踐基礎。
三、借助參照物,促成新生“有線、有距”之概念
一年級新生尚不具備獨自到室外集合的能力,教師需從班級將學生帶至室外指定地點上課。在室外課場地的選擇上,宜選擇離教室距離近,環境安靜的場地進行授課,以達到免干擾、省時間、利組織的目的。在帶隊學生至室外地點的過程中,宜采用學生在幼兒園已養成的“搭火車”,即一路縱隊的排隊方式(圖6),以消除學生上下樓梯時的安全隱患,使得學生一到指定位置便能逐一排隊。
一年級新生處于形象思維的發展階段,對于直觀性物體較為敏感。因此,體育課上學生在站位時可借助直線性參照物,如:跑道的白線、學校地磚線、籃球館木板間隙線等(圖7)。根據學校場地特點,在班級先詳細講解站隊的方法,再帶學生到室外排隊,運用“倒序法”,學生站一塊黃磚并空出一塊黃磚,每一排、每一個間隔都相同,隊伍自然也就整齊劃一,學生也不會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不知所措(圖8)。
此外,在一年級隊列隊形教學時,傳統散開時的要求是前排側平舉,后排前平舉,眼觀前排。學生在隊伍拉開時常常會找不到正確的位置。我在隊伍散開時以各排排頭為基準,其余學生側平舉向排頭看齊,以教師的哨聲為指令,有節奏移至與右邊同伴間距4塊黃磚的位置,借助數字的直觀,簡化隊列要求,輕松完成教學,學生在活動中自覺性也得到提高。
總之,小學一年級新生在體育課上快速高效、規范有序地排隊非一朝一夕便可訓練而成,但相信只要教師能夠結合新生的特點樹立意識、簡化要求、形成概念、關注細節、巧用策略、積極實踐,定能提高學生排隊的效率,達成預期效果。
(福建省廈門市大同小學 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