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摘 要: 積極廣泛地開展雙語教學已經成為國內高校各專業,包括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內容。為從學生角度了解雙語課程的開設需求與建設要求。本文基于對南京郵電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分析本科學生對雙語教學課程的意愿與偏好。研究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有必要開設雙語課程,特別是女生、低年級及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更希望能夠開設雙語課程。教師應在教學中重視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并且無論在教學環節和課程考核方面都應以外語為主。
關鍵詞: 雙語課程 本科學生 意愿 偏好
一、引言
雙語教學一般是指課堂教學中使用兩種語言作為媒介,尤其是使用母語以外的語言進行部分課程內容的教學[1]。目前,積極廣泛地開設雙語課程已經成為我國高校推進課程體系改革和完善教學模式的重要途徑。2001年,國家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要求“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200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方案(試行)》則將雙語課程界定為采用了外文教材并用外語授課的課時占該課程課時的50%以上[2]。自此,國內眾多高校紛紛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并結合各自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實際,推進開設雙語課程[3]。
雙語課程開設的初衷一方面是為了直接通過講授國外在相關領域最新的成果,使學生能學習并掌握最前沿的理論與方法,另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運用外語工具獲取知識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對外交流能力。這方面的需求在公共管理專業領域尤為明顯。公共管理學科興起于美國,雖然這門新興的專業學科誕生尚不足百年,但在社會科學和國家發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公共管理學被引入中國的時間較短,國內高校的公共管理類專業只是處于起步發展階段[4],因此向學生傳授相關理論、實踐經驗和研究方法更多的是通過翻譯或借鑒國外教學資料與文獻獲得的。在這種模式下,國內公共管理教育明顯滯后于西方發達國家。開展雙語教學不僅可以直接向學生介紹最新的公共管理專業知識,還有助于增強學生在專業領域從事國際交流的能力。
本著這樣的目標,近年來國內相關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的雙語課程得到了快速發展。當然,由于雙語課程的發展推進仍處在起步階段,不可避免地會面臨一些問題[5][6]。教育專家和專業教師希望通過開展雙語課程實現的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預期(意愿)?在目前的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下,學生對雙語課程有著怎樣的期待?這些對于我國高校未來進一步推廣雙語教學有著重要意義。筆者將基于對南京郵電大學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從雙語課程接受對象(學生)的角度探討其對高校開設雙語課程的意愿和偏好。筆者認為,任何課程的教與學都應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需求相符將有助于真正實現課程教學的最大成效。
二、調查概況與描述統計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南京郵電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讀的一、二、三年級本科生。調查問卷共涉及三方面問題:一是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級、外語水平及選修雙語課程的情況等;二是學生對開設雙語課程的意愿(態度);三是學生對雙語課程的教學期望與模式建議等。此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25份,調查樣本的總體情況見表1。從樣本的描述統計情況來看,受調查的學生中女生的比例較高,達到了60.8%;由于招生計劃不同,該專業二年級有兩個班,因此二年級的調查樣本占了將近一半;調查樣本中有57.6%的學生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和六級考試,已選修過雙語課程的學生僅占全部樣本的27.2%。
表1 樣本描述統計
三、對開設雙語課程的意愿與認識
盡管國內各類高校都在積極推動開設雙語課程,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教師們對開設雙語課程有著明確的目標和定位,但從授課對象——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對開設雙語課程卻有著不同的意愿,且對于雙語課程的目標定位有著不同的認識。
1.對開設雙語課程的意愿
從問卷調查的情況看,受訪學生中有96人認為有必要開設雙語課程,占總樣本的76.8%,認為沒必要開設雙語課程的僅29人,占總樣本的23.2%。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發現,在被調查的女生中,有近90%的人認為有必要開設雙語課程;男生中有近43%的人認為沒有必要開設雙語課程。不僅如此,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所在年級不同也會影響開設雙語課程的意愿。在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學生中,有近84%的人認為有必要開設雙語課程,英語成績較差的學生認為有必要的比例則為69%。從年級方面的差異看,二年級學生偏好雙語課程的比例最高,為81%;一年級和三年級學生的比例則分別為79%和67%。另外,從選修過雙語課程的學生的觀點看,他們認為有必要開設雙語課程的比例與沒有選修過這類課程的學生基本接近,均為75%左右。
為深入判斷不同學生對是否有必要開設雙語課程的意愿差異,本研究還估計了一個意愿選擇模型。模型的因變量為“是否有必要開設雙語課程”,選擇有必要的樣本取值為1,否則為0;模型的自變量包括學生性別(女生取值1,男生取值0),學生英語水平(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的取值1,其他的取值0),是否選修過雙語課程(選修過的取值1,未選修過的取值0),學生所在的年級(一、二、三年級分別取值1、2、3)。表2所列即為該意愿選擇模型的Logit回歸結果。這一結果與前面對不同學生意愿選擇的頻率分析結果是基本一致的,即女生和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以及低年級的學生更愿意接受開始雙語課程;而是否選修過雙語課程對于學生的選擇意愿則影響不明顯。
表2 不同學生對開設雙語課程意愿的回歸分析結果
2.對雙語課程的目標認識
雖然以上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學生都認為很有必要開設雙語課程。但進一步的調查發現,學生對雙語課程的目標定位有著認識上的差異。筆者通過分析目前相關文獻[7][8],梳理了雙語課程的四大主要目標定位:(1)提升專業知識和能力,(2)提升外語知識和能力,(3)開拓國際視野和意識,(4)學習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并以此作為調查問卷的選項供學生選擇判斷。表3統計了96個認為有必要開設雙語課程的學生對以上四項目標定位的認識判斷。可以看出,部分學生并不認同雙語教學更有助于提升他們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相反他們認為開設雙語課程能幫助他們獲得更多的外語知識。這與高校管理者及教師們所期望的目標初衷存在明顯的差異[9][10]。此外,大部分學生還是認為開設雙語課程對于他們開拓國際視野和意識是有好處的,但他們認為僅僅通過開始雙語課程是無法讓他們感受到國外的先進教育理念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有關高校和教師在逐步探索和實踐雙語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專業知識傳授和教學方法的改進。
表3 學生對雙語課程的目標認識統計
四、對雙語課程教學模式的偏好
在高校、教師和學生共同認識到開始雙語課程的必要性和目標定位后,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探索一個符合學生需求或偏好的雙語課程教學模式。對此,筆者從課程范圍與授課對象、課程安排與教學模式、課程考核方式與評價等方面對認為有必要開設雙語課程的96名學生做了進一步的問卷調查。表4所示為調查結果。
表4 學生對雙語課程教學模式的偏好
首先,從學生對課程范圍與授課對象的選擇來看,學生們更傾向于針對基礎課開設雙語教學。當然調查統計的結果顯示,也有不少學生(37.5%)認為基礎課和專業課都適合進行雙語教學。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對雙語課程開設年級的選擇可能與高校和教師的初衷不同。從目前一些高校的雙語教學實踐及相關研究的結果看,考慮到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英語基礎不夠扎實,較少會選擇對低年級學生開設雙語課程[11]。但此次受調查的學生則有很大部分認為適宜在一年級或二年級開設雙語課程,如果加上選擇各個年級都可以的學生,比例更是超過了80%。
其次,從學生對課程安排與教學模式的選擇看,更多的學生希望雙語課程中外文授課的比例能夠超過50%;在具體的課程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要求老師至少能夠做到中外文各半地交叉授課。當然,有將近一半(45.8%)的學生認為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認為一開始可以先采用外文教材、中文授課的形式,然后逐步從中外文交叉上課過渡到全外文授課。對于雙語課程的教材選擇,絕大部分學生建議能夠以使用國外教材為主,并配以中文的教材參考資料,這樣不僅能使他們接觸到更原汁原味的理論知識,而且有助于他們自學課程內容。此外,隨著國外課程教學中普遍使用的分組討論和團隊學習(Team-Based Learning)模式被廣泛推介[12],學生很希望在雙語教學課程中采用這種教學形式,調查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要求能在教學中實現師生互動交流。
再次,從學生對課程考核方式與評價的選擇來看,絕大部分學生贊同使用外文命題的方式進行課程考核,當然也有部分學生擔心自己使用英語答題的能力有限,希望能夠使用中文答題。這樣反映出中國學生在多年的英語教育下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閱讀能力較強,但對說和寫信心不足。盡管如此,評價一門雙語課程的開設是否有成效,并不能僅僅依賴對學生的考試。對此,筆者調查了學生對雙語課程質量好壞的評價認識,結果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要開好一門雙語課程,教師的水平是關鍵,其次是教學方式和方法的選擇。相比之下,學生普遍認為,他們只是課程的接受者,對雙語課程能否成功開設的作用或影響不大。
五、結論與啟示
隨著國內高校對辦學國際化的日益重視,雙語課程的比例將在目前的課程教學體系中呈不斷增加的趨勢。這在公共管理類專業的發展中更必要和迫切。本文基于對南京郵電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試圖從學生的角度了解本科生雙語課程開設的必要性,并進一步分析雙語課程的開設需要考慮哪些因素、適合開設哪些課程,以及選擇怎樣的課程教學模式等問題。研究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有必要開設雙語課程,特別是那些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還有女生和低年級的學生希望開設雙語課程。但與開設雙語課程的初衷相悖,部分學生希望通過選修雙語課程提升自己的外語水平,而不是為了獲得先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就是說他們把雙語課程更多的是看作一堂額外的外語課。從雙語課程的教學模式選擇來看,學生也有著鮮明的偏好:大部分學生認為雙語課程適宜在低年級開設,一門雙語課程能否順利有效開設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教師應在教學中重視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并且無論在教學環節還是課程考核方面都應以外語為主。
學生不是單純的知識接收器,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僅有利于知識的傳播,而且能夠幫助教育工作者改進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成效。因此,盡管本研究只是針對南京郵電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調查分析,但得到的相關結論對于高校推進和完善雙語課程的設置與教學能提供一定的啟示。一方面,本研究的成果反映出一些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和認識,比如學生對雙語課程開設的意愿、對雙語課程的目標定位認識及對教學模式選擇的部分偏好等,這對于完善目前的雙語課程教學實踐有著共同的借鑒意義,另一方面,本研究有助于啟示高校和教師在推進課程教學改革時要關注學生的需求。例如,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在哪個年級、哪些課程方面實行雙語教學,有必要考慮學生的意愿;對于實施雙語教學的一線教師而言,選擇什么樣的雙語教學形式,如何幫助學生自我學習和參與式學習,以及怎樣強化學生的雙語課學習效果等,需要重視學生的觀點和偏好選擇。
參考文獻:
[1]馬光思,董麗麗,祁飛.雙語教學改革的創新之路[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22(2):24-26.
[2]陳景嶺.公共管理學科雙語教學的定位與思考[J].管理,2007(5):81-83.
[3]郎春雷.專業雙語課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的重點和平衡問題研究[J].大學教育,2015(10):88-90.
[4]梁耀東.公共管理專業雙語教學模式及其運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57-58.
[5]吳波,傅志明,藺雪春.多樣化教學方法在雙語教學中的運用[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2,26(4):116-120.
[6]張峰,孫娟,崔恩田,侯貴華.高校專業課雙語教學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文教資料,2017(28):220-221.
[7]王穎,岳娟娟.推進雙語教學拓展國際視野[J].中國高等教育,2005(23):32-33.
[8]吳兵.語言與專業融合模式下的雙語教學研究[J].英語研究,2013,11(2):60-62.
[9]潘麗萍.“雙語教學”之我見[J].高教探索,2007(6):18,21.
[10]劉穎,許南.高校轉型背景下雙語教學改革研究[J].2016(3):106-113.
[11]井長勤,豐慧根,劉涌濤,朱武凌.雙語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2):244-245.
[12]Sweet M., Michelsen K. L.. Team-Based Learning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M]. Sterling, Virginia: Stylus Publishing, LLC, 2012.
基金項目:南京郵電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G02413JX
44,JG02410JX63),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D201101
068)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