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程
[摘要]資源型區域經濟依托資源而興,圍繞資源產業化而發展。目前,遇到了諸多的問題。西部大開發又提出以資源換優勢,以資源換發展,如何使資源型區域得到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試圖對我國資源型產業和資源型區域出現的問題加以分析,探索資源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為西部地區的資源開發提出了一些思路,為資源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實踐對策。
[關鍵詞]資源開發;資源產業化;創新體系;城鎮網絡化;生態農業
一、引言
我國的礦產資源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建國后為改變東西畸形的經濟結構,國家在“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興建了一批礦產資源基地,因此這些區域都打上了濃厚的計劃經濟烙印。
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后,西部許多省區都將資源型產業確定為發展的重點。國內諸多學者也傾向于認為,西部應選擇資源產業尤其是礦業作為主導產業。例如,蕭灼基教授認為,西部要充分利用資源,還提出“以資源換資金”的觀點;有的同志認為,“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選擇自然資源開發業,特別是礦產資源開發業作為龍頭產業,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有的同志認為,礦產資源是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但在具體操作時有一個我們不得不注意的問題,即如何能保持該資源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西部大開發又提出以資源換優勢,以資源換發展,如何使資源型區域得到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試圖對我國資源型產業和資源型區域出現的問題加以分析,探索資源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為西部地區的資源開發提出了一些思路,為資源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實踐對策。
二、資源與可持續發展
(一)資源概述
地球上的資源總體上可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其中,可再生資源包括可再生能源資源和可再生物質資源。不可再生資源(即可耗竭資源)包括可耗竭能源資源和可耗竭礦物資源。所謂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可以再生的資源。當人類的消耗速度不大于其再生速度時,這類資源是可以持續利用的。地球上儲存的可再生資源主要形式有:森林資源、牧業資源、漁業資源等。另外,因為環境資源也是利用太陽能所提供的能量,所以也就具有了自動恢復人類活動所造成影響的能力。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資源(可耗竭資源)是指一定的時間內,不能再生的資源。它們是在地球變遷的過程中,所生成的各種礦床,人類把它們作為資源予以利用。主要包括礦物資源和化石資源。因為其再生速度與人類的消耗速度相比是非常緩慢的,幾乎為零。所以我們把這類資源稱為不可再生資源。對于資源可持續開發和利用,盡管還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人類開發資源要既能保證當今人們的需要,又能保證后代子孫發展的需要。
(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是資源型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客觀基礎。資源型區域是隨資源的開發而發展起來的區域,由于資源種類的不同,資源型區域又可分為石油工業區域、煤礦工業區域、錫礦工業區域、森林工業區域、旅游區域、特種農產業區域等等多種類型。這些區域在發展和建設方面雖然遵循一般區域發展和建設的一般軌跡,但由于其區域發展的條件和背景的不同,資源型區域的發展又有其鮮明的個性,而這種個性集中表現在資源開發與區域發展兩個方面協調發展的問題上。因此要認識資源型區域存在的問題,尋求其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資源型區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資源型產業本身存在的問題
依據世界各國及我國的經驗和教訓,可以看出,許多靠資源發展起來的區域經過一段時期的繁榮之后,極易陷入衰退,甚至一蹶不振。
1.資源型產業尤其是礦業具有成本遞增的特點,當資源開發到一定深度后,難以通過技術創新來提高效益。而且,如果一個地方長期以自然資源尤其是礦業作為主導產業,由于自然資源(礦產、大多數能源等)的不可再生性,資源的枯竭勢必導致區域經濟的衰退。
2.資源型產業對農業的“反哺”效應不強,同時其技術裝備水平不高,同樣的投資能吸納的勞動力少,而嚴峻的戶籍制度又使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滯留于農村,延緩了城鎮化和城市化的進程,進而制約著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的起飛、社會的發展。而且,由于資金、技術等條件的約束,資源型產業的產業關聯作用難以發揮。
3.資源型產業主要為初步加工業。其特點是: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小,在國內外市場上,產品銷售量增長緩慢,生產停滯,設備利用率低、更新緩慢,勞動生產率低。地方經濟極易失去活力,再加上當地生活、生產條件差,導致區內資本外流,外地投資更是望而止步。地區經濟每況愈下。
四、資源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思路
在現代市場經濟格局下,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新的內涵:一方面,區域經濟發展的績效取決于地區經濟的競爭力和通過競爭在國內乃至國際大市場中所占有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市場競爭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博奕規則創新等。
(一)培育和完善區域創新體制。
以往西部地區資源開發的實踐已經證明,傳統的資源開發體制,只能使西部省區停留在“資源大省”和“經濟窮省”的地位,難以實現“大開發”的目標和戰略,因而體制創新就成為西部自然資源開發的關鍵。西部資源開發配套政策體系包括地區政策、產業政策、企業政策、富民政策、投資政策、引進外資政策、開放政策、金融政策、財政政策、價格政策、稅收政策等。如地區政策和產業政策,要有一定的產業傾斜,而且要有一定的地區傾斜,形成“產業帶區域,區域促產業”的發展格局。一方面要求西部在開發資源時,要實行地區和產業傾斜,選取區位條件良好,有一定經濟基礎或發展潛力大的地區及符合區域經濟發展方向的產業為“增長極”;另一方面國家可實行產業轉移輔助政策,因為,資源衰減是客觀規律。可嘗試在國家財政的支持下建立一個國家資源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專項基金,用于四個方面:一是支持資源型區域工業升級;二是支持發展新興的接替產業;三是礦山關閉后,用于下崗工人的再培訓和安置;四是礦山開采引起地面塌陷后,要進行地面恢復和環境保護等工作。同時應看到,西部地區自然資源開發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光有開發政策和體制創新遠遠不夠,必須考慮將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以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以保證西部資源的持續高效開發利用。目前,可考慮制定“西部自然資源開發條例”。
(二)實行資源開發利用的產業化、區域一體化、培育區域競爭優勢。
促進區域優勢產業成長要有新的思路。資源型區域的開發和發展,應實現區域內資源比較優勢向市場競爭優勢的轉化,培育區域內有效核心優勢,促進優勢產業成長。實現優勢的轉化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即產業優勢存量擴展和資源開發價值的重新定位。前者指充分發揮已形成的產業優勢的擴散效應或波及效應,加快區域優勢產業的形成。如青海省的鉀鹽生產,經過40年的發展,其氯化鉀的產量已突破40萬噸,但與國內幾百萬噸的需求差距很大,在提高質量、降低成本上下些功夫,完全可以在短期內提高產量,從進口市場中奪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后者指在對資源的經濟價值重新評估的基礎上,使資源開發擺脫原有供給結構的約束,轉向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從而形成區域優勢產業的結構重組,實現資源開發與市場開發結合的資源開發模式,并最終培育出本區域優勢產業。如新疆吐魯番的葡萄,1999年有近7000噸葡萄干積壓;同時美國的葡萄干以高五六倍的價格在我國市場非常暢銷。因此,應對葡萄這種資源重新定位,應有創新思路:一是向東南沿海直銷鮮葡萄,二是大力提高葡萄干的品質與包裝,三是搞深加工即開展葡萄酒和葡萄飲料的加工,四是把葡萄和旅游業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