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林
[摘要]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時俱進開發新的教學模式迫在眉睫。“互聯網+教育”不僅是傳統教育在工具應用層面的變化,還是思維模式的轉變,是對于學習者的觀念和方式的轉變。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將手機堵在課堂之外早已不合時宜,其實堵也往往堵不住,因此,“堵”不如“疏”。本研究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和“互聯網+”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對護理專業中職學生進行授課,比較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情況、學習效果、學習滿意度的影響,探討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的改革新形式。
[關鍵詞]中職教學 “互聯網+”
一、背景
互聯網的出現給人類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些年,“互聯網+”作為一個新興詞匯,不斷與生活中各個行業深度融合,創造一番新景象。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時俱進開發新的叫教學模式迫在眉睫,而終身學習和自主學習是一種必然趨勢。
如今,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的隨身之物,成為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智能手機在給學生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嚴重影響著課堂教學,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生還可以通過手機查找學習資料、利用一些教育APP學習、錄音錄像拍照等。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教育的發展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教育”不僅是傳統教育在工具應用層面的變化,還是思維模式的轉變,是對于學習者的觀念和方式的轉變。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將手機堵在課堂之外早已不合時宜,其實堵也往往堵不住,因此,“堵”不如“疏”。無論是理論課還是實驗課,都可以使手機服務于教學,可以達到教學相長的作用。
二、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以河南理工大學醫學中專部2016級護理專業兩個班級122人為研究對象,以《護理學基礎》課程為例進行研究。隨機選擇對照班和試驗班,兩班級授課均為每周2次,每次90分鐘,共18教學周。期末統一進行期末考試和操作考試。
本研究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和“互聯網+”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對護理專業中職學生進行授課,比較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情況、學習效果、學習滿意度的影響,探討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的改革新形式,為《護理學基礎》課程改革的可行性提供依據,以期在更廣的范圍內進行推廣。
三、實施過程
在對照班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教師以講授為主,實驗操作課程在教師示教后進行練習。每章節結束后完成書面課后作業,操作練習后完成實驗報告冊。
實驗班采用以“互聯網+”為背景的混合教學模式。本研究采取騰訊qq平臺和微信平臺共同開展活動。提前制作預習材料,包括:微課制作,精選慕課資源,選擇富媒體資源,制作預習檢測題。課前將資源發布,學生可以根據情況自主預習,有疑問及時在線交流。教師根據交流情況修改、制定教學計劃。課堂中與學生保持互動,持續溝通,采用“創設情境、確定問題、任務推送、合作探究、課堂隨測、實時點評、鞏固內化”七個環節來開展教學活動。課后針對學生情況開展個性化輔導,做到因材施教。
四、評價方法
在教學后發放調查問卷,對兩種教學模式下的課程學習情況、學習滿意度進行評價。通過學生期末成績的對比分析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結果統一錄入數據庫,采用SSP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五、結果
(一)課程學習情況
試驗班學生用在課外的學習時間較對照班明顯增多;兩班級學生均以課堂聽講為主要學習方式,但對照班的學習方式較為單一,試驗班級在學習途徑的選擇上較對照班豐富;兩班級中教師授課PPT和教科書占比重很大,對照班幾乎全部依賴于這兩者來完成學習,試驗班除此之外還有較多的學習資源來豐富自己的學習內容;試驗班在學習興趣方面較對照班有提高;在課堂互動上,試驗班約54.84%的學生樂于課堂的互動,對照班43.33%的學生在上課內容聽不懂時很容易走神,對課堂互動不感興趣。
(二)課程滿意度
試驗班學生對該教學模式在學習方式、鍛煉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操作能力、增強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交流能力,提升學習興趣方面滿意度較對照班級有大大提高。
(三)學習效果
兩班級成績優秀區間、良好區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不合格區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合格區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六、結論
(1)“互聯網+”背景下的混合教學模式增加了學生課外學習時間,有效地確立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的課堂活動參與度,增加了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2)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混合教學中要從學生角度出發進行教學設計,根據教學內容合理設置學習任務,并加強對學生在線學習效果的監管,更要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