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所以除了研發技術之外,我們真的還應該認真考慮,哪些AI技術要發展,AI要運用在哪些方向上?這也是重要的問題。
AI很宏大很熱鬧,但也不妨往小處看、往冷靜想。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復旦大學召開的類腦人工智能主題論壇中,頂尖專家、產業界代表既暢談了當下最熱門的研究課題和發展趨勢,也讓人們看到了不少精準切入的小發明、小突破,探討了當前還沒有那么多人追捧的主題,當然也少不了對AI領域一些“永恒問題”的持續思考。
見微知著,誰說這些就不能改變AI、改變我們的未來生活呢?
大約1米見方,身體主要是白色,“眼睛”、“耳朵”“四肢”處都是黑色,這輛小車活像一只趴著的卡通熊貓。但它可比熊貓勤快得多,可以幫人跑腿,比如取送快遞、外賣,到超市購物、到食堂買飯;充滿一次電,可以在校園里載重150公斤自主運行7小時。目前它是在人工智能大會上展示,或許到今年底,你就能常??吹竭@只“熊貓”在復旦的校園里跑起來。
“熊貓”的大名叫Roboway R1,是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團隊自主開發的無人配送機器人,或者也可以稱為無人駕駛車;它基于百度Apollo無人駕駛開源系統優化研制,但應用方向并不是開放公共道路上的乘用車,而是關注封閉的園區內道路系統的復雜場景。
Robowav開發團隊代表、碩士二年級的張天資告訴《新民周刊》記者:像校園、居民小區或者大型企業園區等區域內的道路系統,通常并不像公共道路上有明確的交通規則,人群和各種車輛的行動區域混雜在一起,并不固定。因此即時識別周邊道路情況、做出行動方式的判斷是需要攻克的難點。
R1行駛的最大速度是每秒2米,現在可以自主識別以自身為中心,周邊半徑2.5米范圍內的物體。如果有物體進入這個區域,R1可以知道它們是什么,了解它們的速度、行進方向、未來幾秒內的位置變化趨勢,然后自主決定是停下來、繞道走,還是跟在它們后面繼續走或者超過它們。總之,就是避免自身撞到其他東西。
這樣一個“安全區”的形成,有賴于R1搭載的多個傳感器。張天資說,R1安裝有毫米波雷達、3D激光雷達、攝像頭、GPS與慣性測量單元的組合等,這些傳感器協同工作,可以讓它在路上清楚地了解自身與周邊其他物體的情況。
R1的聰明之處還在于,它可以自己做路線的規劃。如果需要在一塊R1從未行駛過的區域使用它,只需要在人員的控制下讓它在這里的道路上走一遍,它就能學習掌握當地情況,下一次就可以自己安全上路了。它每次行駛的路線也是動態變化的,同樣是從A點到B點,可以選擇當時路況最好、消耗時間最短的一條路線;當原先的路線被堵塞時,它會馬上走另一條路繞過去;如果各種路線都過不去,它就停在原地,向控制系統發出信息,等待人的指令或者現場處理。
在園區內,R1可以干什么呢?張天資現場給記者做了演示用手機上的小程序掃描R1上的二維碼,填入收件人的地址和姓名、手機號等,R1身上的一個存儲柜門就自動打開了,放入物品關上門,機器人就開始朝目的地前進。R1即將到達時,收件人會收到短信提醒,走到R1身邊同樣是掃一掃二維碼,就能打開柜門取到自己的東西。
只有一臺無人配送機器人開在園區里時,還顯得比較寬松,如果它的小伙伴們多起來了,彼此之間會不會“打架”呢?此時,與R1配套的智慧物流管理系統就發揮作用了。這套系統由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鄭立榮領銜開發,能智能調配同一區域內各臺無人配送機器人的行動,讓它們根據彼此的送貨路線動態地選擇自己的行進路線,不僅不會“撞車”,還能讓運營效率最大化;同時,這套系統還能實現運載貨物的全程可追溯。
兩天的展示時間里,來復旦大學參加人工智能大會的不少專家都對RoboWay R1給出了較高的評價。他們團隊的計劃是,在今年底可以讓R1在復旦校園常態運營;大約一年以后,能有多臺無人配送機器人在一個區域同時跑起來。
張天資表示:無人駕駛是現在AI研發的熱點,現在各大巨頭都在研發無人駕駛乘用車,但這個領域的技術難度比較高,而且還涉及配套的法律法規和倫理問題,可能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成熟;無人配送機器人也有阿里、京東等大企業在研發,不過他們的應用場景是“末端配送”,也涉及在公共道路的行駛?!拔覀兿雽>趫@區內道路的無人駕駛研發,以一個小切口精準適配應用場景,做一個可落地的產品,這樣也可以在實踐中獲取更多的真實數據,來不斷改進科研?!?h3>健康老齡化需要AI
在以“AI+醫療健康”為主題的子論壇上,專家們詳細分析了AI在影像醫學、腫瘤治療、大病風險評估、精準醫學等領域的運用。在這些具體應用之外,—個似乎沒那么“前沿熱門”,但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成為討論議題——AI與健康老齡化。
中國已進入深度和快速老齡化的過程,全國現在有將近2.4億的老年人口,到2050年左右這個數字將接近4.5億。老年人口占國家人口比例從7%到21%的過程,法國用了157年,英國用了100年,而中國只用35年。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半失能和失能老人的數量大概將達到4000萬人。怎么為這些人提供健康服務,讓他們能夠健康有尊嚴地活著,也就是讓中國的老齡化成為健康老齡化,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公共政策問題。
僅僅是依靠家庭解決的話,將非常困難,現在的“421”家庭很多,70后80后的獨生子女,自己有孩子,上面有四個父母,再上面有八個祖父母,沒有辦法同時照顧這么多老人。政府面臨選擇:到底能為應對老齡化做些什么?產業怎么既能解決公眾的需求又能盈利?志愿者怎么參與?
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在論壇上提出:在這種情況下,老齡化政策的研究需要和AI、互聯網技術的運用聯系起來。
他表示,AI技術在單品上已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老年人的需求,比如在防跌倒領域。老年人保養得再好,沒有其他的大病,但是如果摔了一跤,對健康的損害是非常大的?,F在的室內室外可穿戴的防跌倒報警器設備,能判斷老人是否跌倒、跌倒的原因,并及時向親屬和醫療機構提供報警信息,或者給出一些接下來行動的幫助。
但是,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并不僅僅是像防跌倒這樣對疾病和傷害的處理。“我們可能經常感覺老年人是同質性的,但實際上,現在的老年人和五十年之前的老年人、未來五十年之后的老年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交流模式可能完全不一樣。老年人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異質性的社會群體?!迸硐U苷f,他們的需求是非常多樣化的。
在生活照料上,老年需要的可能是日間照護,也有可能需要24小時服務,或者需要上門服務等等,這就必須整合社區資源,形對老人的失能、失智、獨居、精神抑郁、就醫難等問題的綜合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背后要有一個信息化平臺的支撐,建立為老服務平臺,在整個社區層面,把老人所有對健康服務的需求,以網絡形式把它整合在一起,這需要AI的介入。
他舉例說:平常我們可以用居家機器人,把老人身體的各種指標發送到中心控制室,平臺接收到這些整合數據后,智能自主發出指令,決定是否需要派一個醫生、一個護士或者是一個社工上門去查看一下老人的狀況。如果這些數據能更好與其他AI技術整合,當平臺發現這個社區里的某個老人的身體指標發生問題后,能結合之前的檢查數據,直接篩查出他是什么類型的疾病,并接入專家庫,讓醫療專家遠程醫療,這就能把為老年人提供的健康保障,延伸到一個更加科學和智能的層面。
彭希哲告訴《新民周刊》記者:當前,中國養老服務體系在逐步形成,但養老服務供給效率還很低,產業發展比較也落后。以AI和健康養老的結合產業而言,阿里、騰訊等企業基本上都處在布局階段;一些地方政府較早開始嘗試,但實際推行速度比較慢?!罢w而言,我們的養老健康服務還處于傳統的醫療模式,沒有達到社會醫療的整合程度?!?/p>
盡管如此,他感覺,中國健康老齡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幸運的,因為其他國家經歷許多年達到深度老齡化時,它的前期過程中并沒有像現在這樣互聯網、物聯網與AI技術的支撐;而我們在當前這個快速老齡化的時刻,迎來了這些技術的大發展。“相信這些技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解決健康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AI是不是也要有感情?AI與人類的關系怎么樣?這些“永恒的問題”,雖然看上去并不新鮮,但依然是諸多專家持續思考和關注的。
對于AI領域接下來的突破方向,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在討論中表示:我們應該往情感方面進行挖掘,也許AI不能夠完全模仿人的感情,但懲罰和獎勵機制,以及其他相關的情感可以成為我們訓練AI的方向之一。他認為,AI可能不能像人類一樣擁有七情六欲,但是人類可以把感情、情緒也變成AI學習的一部分,“這樣訓練出來的AI就會對人類更加友善”。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MichaelLevitt對馮建峰的觀點表示贊同。他說,我們在學習時,除了智力之外,情商其實也是同等重要的;但現在的AI不需要這些就能輕易完成學習。他很想看到有情商的機器,他認為如果機器有情感的話,確實會給人類帶來很大的好處。
作為醫療行業從業者,研靖信息科技CEO、復旦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趙亮坦言:他從心底認為醫療確實需要AI,AI一定是醫療發展的未來,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究竟該怎么處理人類與AI的關系,什么時候需要AI、什么時候不需要?
除了從效率和商業價值判斷之外,倫理方面的考量也是很重要的維度。他舉例說,AI在許多方面很強大,但是它也有弱點,比如冷血無情。一個人成了植物人,他醒過來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對于人類來說,我們從感情、情懷上去支持他、不放棄他,很可能有一天會發生奇跡,他會醒過來;當然,也有很大可能不會醒來。如果讓AI判斷,它從概率上來判斷,一定會抹殺一切奇跡,放棄對患者的治療。這種AI應該產生嗎?
彭希哲說:除了像植物人這樣的情況,當需要選擇人類臨終前的治療方案時,AI如果介入,只考慮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的話,也會面臨與當前國人理念的沖突。除此之外,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幫助老年人、為老年人服務,并不只是他們缺什么,就給他們什么;而是發現老年人現在還有什么,想辦法把他們具備的能力激發出來。比如老年人在家里,就算他行動沒有問題,也可以借助AI技術,坐在屋子里說句話,就把所有的門窗都遙控關了;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我們不應該用AI幫助他關門窗,而是應該鼓勵他站起來、走到門窗前去完成這些動作,在室內也保持運動。他表示,所以除了研發技術之外,我們真的還應該認真考慮,哪些AI技術要發展,AI要運用在哪些方向上。這也是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