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西安,你定會愛上這座城。愛的理由不單單因為美景美食,更因其“人文”。高家大院的皮影戲,手藝人正在賣力演出;聲名遠播的易俗社秦腔,人人慕名;1973大華工業博物館,偶有涂鴉的年輕人,畫著印象派的手繪,沉醉其中。
漫步在西安,“匠人”“能人”“手藝人”臥虎藏龍,文物修復師作為其中一種,以巧手、巧思,帶著大眾回歸最真實的歷史,其中的“苦與樂”只有他們自己知曉。
第一天上午,我如約見到大明宮考古挖掘領隊李春林,他帶著一副透明鏡框眼鏡,說話娓娓道來、干起活來一絲不茍,前一天他的團隊剛剛修復完成了一批大明宮出土的陶器,用時兩個月。“人們對文物修復十分好奇,感覺神秘,其實與日常工作沒太大區別。”每天工作8小時,他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運轉,手邊的工作也絲毫沒有松懈,整理數據、錄入電腦、寫報告、畫圖分析、建立檔案……
而在40公里開外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院,文物修復師的狀態很好地體現了“擇一事,終一生”的匠人情結。透過玻璃窗,劉江衛扶了扶眼鏡框,正對著顯微鏡仔細觀察文物破損的肌理。不遠處的桌子上,是堆積如山的文獻和資料,其中有一本是他剛剛看到三分之一的《西漢彩繪兵馬俑修復與保護》。整個修復室,并排坐著劉江衛的六個徒弟,他們動作嫻熟,專心致志,只能聽見手術刀“沙沙沙”的聲音以及按下照相機快門的“咔嚓”聲。人們說修復工作是個“苦差事”,一坐就是一天,短時間內還看不出成效,他們卻不以為然,反而“樂在其中”。
(記者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