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徐匯西岸舉辦,是人工智能穿越時空與歷史的一次對話,也是人工智能回歸中國上海的創新原點。
徐家匯,上海市區西南的著名商業區,因為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及其子孫匯聚于此而得名。百年以來,這塊土地上一直秉持著徐光啟嚴謹求實、注重實踐的科學家態度,以其超前的眼光、開放的態度、求變的精神和學以致用的科學理念,吸引著中外杰出人才。
金秋的上海,黃浦江西岸的徐匯濱江再次引發全球注目——聚集全球“最強大腦”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此召開,“AI”大佬們江湖論劍,探討著從“萬物互聯”邁入“萬物智聯”的未來新世界。
“我將變革生產力,我將賦能新時代!這里是上海,這里是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為什么,這一次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會選址上海西岸呢?
自稱上海一號“店小二”的市委書記李強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上海將依托科教資源、應用場景、海量數據、基礎設施等優勢,以面向全球、面向未來的視野,聚焦創新策源、應用示范、制度供給和人才集聚,加快建設人工智能發展的“上海高地”。
上個月,他和上海市市長應勇緊鑼密鼓,先后與小米、阿里、騰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智慧零售、智慧城市、政務云等項目落地。李強說,上海發展人工智能,具有良好的基礎和條件。上海擁有一批大科學設施,在一批著名高校設立人工智能研究機構,集聚了一批人工智能人才,在集成電路、計算機視覺、腦智工程等領域具有重要影響。
上海地處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產業體系完備、市場環境開放,已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等六大領域,構建了豐富的感知系統和應用場景,是人工智能應用落地的天然試驗場。
上海作為超大城市,人流、物流、車流、資金流、信息流密集,每天都在產生和使用海量數據,幫助城市安全運營、高效運轉,目前已建成法人庫、實有人口庫和空間地理庫三大基礎數據庫。上海致力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已形成千兆寬帶接入網和覆蓋全城的窄帶物聯網,正在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打造新一代移動通信、物聯傳感等一體化網絡。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最新出爐的《AI@SH行動報告》,顯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速,企業數量僅次于美國,人工智能企業集中分布在北上廣深。全球最值得關注的100家人工智能企業中,中國有27家,騰訊、阿里云、百度、科大訊飛等,已成全球人工智能領域佼佼者,正推動中國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而這些企業也紛紛“牽手”上海開始布局,比如騰訊將把華東總部落戶徐匯濱江,阿里把更多新業務、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放在上海,科大訊飛更是早已在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法院等諸多領域與上海展開深入合作……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表示,上海市政府正全力推進智能上海行動,創造出一個巨大的創新生態。騰訊將在上海聚焦人工智能產業。比如,坐落在徐匯漕河涇開發區的騰訊優圖實驗室,是騰訊AI布局中專注圖像處理、模式識別、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的核心技術團隊。基于騰訊9億多微信用戶和8億多QQ用戶,優圖實驗室每天都有龐3v_R豐富的“數據燃料”供其迅速成長。
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微軟人工智能及微軟研究事業部負責人沈向洋說,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所引領的數字化轉型正在全球掀起新一輪的產業革命,而中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具創新活力的市場。面對數字化轉型帶來的發展機遇,上海發揮自身優勢,制定了明確的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為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創造了理想的發展環境和政策支持,可謂眾多引人注目的人工智能創新的賦能者。
“大會期間,微軟亞洲研究院(上海)和微軟一儀電人工智能創新院將正式落戶上海市徐匯區,把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研究能力擴展到上海,探索以創新合作模式推動政府和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推進上海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的加速發展。”
馬云則表示,上海的服務業水平、上海的人才素質,都將是未來發展的最大先機。“未來,數據將會是生產資料,我認為上海這個城市未來會被數據、互聯網、云計算和loT真正改變,一切的交通、城市治理、安全都需要有新的思想、新技術引領,上海會成為真正世界一流的城市。”
據億歐智庫統計,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的100強企業中,上海擁有22家,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700億元左右,核心企業150多家。上海正籌建的人工智能發展聯盟,集聚了超過300家人工智能相關的企業、投融資機構及科研院所。
過去,現代工業發源升級了城市的動能,讓城市迅速現代化如今,人工智能將對城市運行和產業升級發揮重要的賦能作用。在徐匯田林十二村小區試點的“神經元”系統中,攝像頭、門禁、消防栓,甚至井蓋,被傳感器連上“城市云腦”,人流、車輛實時監測。城市管理利用智能,實現了“繡花針”般的精細。
自動識別車牌的小區門禁系統已經在徐匯區街道內的各個小區普遍使用。隨著智慧小區建設的不斷推進,基于人臉識別技術的安防系統將為社區營造更安全的生活環境。而基于人臉識別技術的無人零售,無人超市、無人貨柜等AI應用將展現“智能新零售、消費新生態”,讓居民享受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
緊抓“應用”這個點,是上海這一輪人工智能發展的起點,而徐匯濱江智能接觸設施完善,天生具備發展AI的基因。鷹瞳科技首席醫學官陳羽中說,落戶徐匯是因為這里聚集了上海1/4的三甲醫院、18所高等院校、超過120家國家級和市級科研機構,為“人工智能+醫療”領域的研發提供了理想的研發基礎設施。
騰訊、小米、商湯科技、小馬智行等企業都紛至沓來,看中的正是這里豐富的場景,是新技術天然的試驗田。“在停車場、賓館細分場景,都可以引入智能識別。”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說,“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沒有邊界,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實現賦能百業。其實,并不存在AI這個行業,只有AI+這個行業。AI需要與傳統產業合作,這種關系是結合、賦能,而絕不是顛覆。AI的價值是幫助傳統產業提高生產效率,解放生產力。”
數據資源、產業稟賦和人才智腦,以及西岸智慧谷、華涇北楊人工智能特色小鎮等承載區,讓人工智能可以在智慧城市等領域先行先試。上海徐匯區委書記鮑炳章說,面向未來,西岸會進一步打造“創新+創意”雙引擎,讓這里成為最前沿、最新潮的科技文創產業集聚地;還要尋找更多的新伙伴,聚焦高質量發展,提高經濟密度、促進產業集聚,引進更多類似小米、騰訊、網易等互聯網行業“參天大樹”和聯影、商湯等潛力巨大的行業領先企業。
徐匯濱江(上海西岸)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創新搖籃,特別是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主會場西岸藝術中心,前身是1950年設立的上海飛機制造廠,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徐匯西岸舉辦,是人工智能穿越時空與歷史的一次對話,也是人工智能回歸中國上海的創新原點。
正在建設中的智能塔(AI Tower)是徐匯“雙T”戰略的重要硬件支撐,年底就有一批頂尖的人工智能企業在這里落戶,“最強大腦”的匯聚使這里成為“豎起來的硅谷”,未來這里將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



去年,徐匯區被列為上海首個人工智能發展集聚區。作為上海老牌中心城區,徐匯經過多年累積,已擁有120余家國家級、市級科研機構,以及10余所高等院校和數十個國家級、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外資研發中心。僅2016年,全區信息技術、生命健康產業總產值便超過1200億元,萬人擁有專利數量居全市第一,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達到7.95%。
以交通大學為代表的一批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在類腦智能、機器學習等領域具有長期積累。其中,中科院上海分院牽頭的“腦一智工程”集聚了科大訊飛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科研團隊,以及上海生科院成立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由神經所所長蒲慕明牽頭啟動中國腦計劃、上海交通大學成立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成立的腦科學協同創新中心、公安三所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智能安防領域等都令人矚目。此外,上海微系統所著力于“智能雙目”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術研究,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以智能裝備為抓手打造智能工廠的建設,均為徐匯基礎科學研究打下堅實基礎。雄厚的科研力量,為徐匯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
依托漕河涇國家新興技術開發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基礎,徐匯在人工智能基礎層、技術層及應用層三個層次都有明確布局。其中,基礎層布局有大數據處理應用及人工智能專用芯片等;技術層布局包含感知智能及認知智能,感知智能有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生物識別,認知智能有機器學習、屙性預測和人工智能平臺等;應用層布局包括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相結合以實現不同場景的智能應用,如自動駕駛、智能醫療、智慧金融、智慧教育等。
徐匯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連續兩年位列全市第一,政務、養老、教育、醫療等優勢領域形成了豐富的大數據資源,為人工智能應用落地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研發集群、以最優生態吸引全球人才、把“大腦”放在離國際賽場最近的地方,這是徐匯選擇的邏輯。
人工智能四個字拆解開很簡單,首先得要有人,人才有了,才能吸引“最強大腦”。去年,徐匯啟動了光啟人才行動計劃,還一口氣在“黃金地塊”提供2000套人才公寓,提供適合國際人才居住的環境。
營商環境層面,為了讓企業感受更便利,徐匯也實現了區級審批事項100%網上預審,即將實現企業審批事項95%以上全程網辦。記者從徐匯市場監管局獲悉,2018年就有50余家人工智能產業或上下游企業入駐在這一區域。
頂層設計層面,2017年12月,徐匯制定《關于建設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的實施意見》,啟動“智能徐匯(ta@xn)”行動,加快構建“應用驅動、協同創新、產業集聚、生態培育、人才匯聚”的“4+1”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體系,構筑“一核一極一帶”的發展布局,“一核”是徐家匯—楓林創新核,依托復旦、交大、中科院等院校研發優勢,打造人工智能源頭創新策源地;“一極”是徐匯濱江創新極,重點建設100多萬平方米的西岸人工智能大廈為核心的西岸智慧谷,將成為未來上海人工智能國際總部基地之一,與浦東張江科學城和國家科學中心相呼應;“一帶”是地鐵15號線串聯的漕河涇開發區到華涇的國家級科技創新帶,啟動建設近100萬平方米的華涇北楊人工智能特色小鎮。力爭到2020年,形成百億級規模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到2030年,人工智能產業、技術與應甩總體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上海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和新地標。
如今,徐匯正在逐漸形成人工智能產業的生態圈。在這里,既有以微軟、安謀(ARM)為代表的國際人工智能領軍企業,也有騰訊、網易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還有商湯科技、聯影智能、云知聲、平安好醫生、觸寶科技等行業領先企業,以及未來伙伴機器人、特斯聯、眼控科技等近百家初創標桿企業,覆蓋人工智能全產業鏈。
上海不再糾結于是否錯過了“BAT”的產生,而是致力于培育和引進更多人工智能領域的標桿龍頭企業,營造更為開放、多元的創新生態,期待一個個“AI獨角獸”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