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敦邦

思梅以宇、畫、詩三者,以其風清藝正來感染了觀眾與行家,是人生難得機緣。
今秋,周思梅又將在上海豫園內舉辦個人書畫展。此乃是繼“清風梅韻”之后,梅開二度了,也是“吳門傳馨”的延續。“梅韻”首開,同行反響頗佳。去年,經豫園大力舉薦,
“梅韻”綻放于京城故宮博物院。此殊榮非同一般。此“梅”可謂是吐溢芬芳清香如故。
思梅故宮展題為“吳門傳馨”,即開宗明義,自報家門與畫藝流派及傳承。展覽也是出乎預期的反響熱烈,廣受圈內人士肯定,實屬不易。皇城根下,藝術學養深厚,百花競艷,名流星布。古今中外文化藝術浸潤,吞吐揚棄繼往開來,人人見多識廣,無疑提升了行家與觀眾的法眼,成為獨到和挑剔難伺候的所在,當然觀眾眼之高遠亦是明識真偽之試金石。思梅的初次進京能在彼有此業績并留下上佳口碑,當然這在京城是次真正的高考。思梅以字、畫、詩三者,以其風清藝正來感染了觀眾與行家,是人生難得機緣。對思梅而言,是其藝術征程之闖關,隘攀巔峰之實戰演練,揭示探藝尋真之序幕……
再次展覽,思梅攜上“吳門傳馨”故宮展作品進豫園。可謂是一次向豫園、向上海觀眾所作的進京匯報展。更是對豫園諸同仁們的幫助與提攜的伯樂們深表感激、致謝和敬意。吾是如是想的,更是每個知恩的受惠者該為如是想的,不論其何種表白都是理該如此的!
姑蘇城是一座歷史名城,積淀了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古往今來,吳地文化藝術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閃耀在華夏文明、世界苑囿之中。尤其書畫,一如脫俗儒家風范幽幽襲人的馨香,沁之心扉;一如高士舉止作派翩翩欲仙的曠遠,超凡脫俗。但凡女子從藝難免纖弱與珠粉之氣,但也因此獨具非凡一般之風韻,低吟淺唱含情脈脈,亦使某些詩情意境更符熨帖,大凡世事總具二面,但思梅之書畫確乎系出吳門正宗傳承,卻少見女性作者的某些孱弱流露如同須眉一般。思梅在求藝砥礪之途可謂亦非同一般常人之苦辛的付出。在一無學歷背景的顯擺,僅憑少年的執著在此茫茫事藝行道上,談何容易。思梅是舍得一身剮,拼搏玩命,亦為上天不負苦心人,幸得邵文君恩師點撥教誨育人從藝,至今修得正果。但藝途悠悠,非能等閑喘息,奮進者存,滯后者亡。
吾與思梅識見時,她正處于人生低谷。因為有某些相同的經歷或事藝道路上的共識或者相同的痛楚,同存共識。所以,久久交往如同家人。吾也有愧于自己身處世俗之藝人行伍,與儒仕如同陌路,也因年齡的懸殊,思梅執后輩之禮,視同乃父。但凡此時吾總如同有芒刺背之痛。當時初識未曾預料思梅有如此之順遂局面的今日。因為我未曾給予什么助力之功,她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跌倒爬起、越加奮斗的成果。又因自身無學歷,更未入儒學黌門,對文人畫門派未入堂奧,所以,子丑寅卯也說不上。思梅正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吾愛莫能助。但吾走了近將一輩子,老藝人的滄桑,登高必須再發力。因拼搏而留下傷痕的以往已成為歷史。歷史是明鑒的鏡子。有鑒別才能明是非,深感今天深處偉大的新時代,國家昌盛,站起來的中國人,強起來的中國為世界所矚目,無疑每個人亦該作出應有貢獻。你吾是以中國的傳統文化為載體,中國的書畫藝術,作為種職業,同時弘揚中國智慧,毫無愧色,挺立在世界藝術之林。今天的藝人畫家手握著畫筆唯有放眼世界的大格局,大思路,大構圖,也俗稱“大手筆”才是中國藝人、中國畫家的擔當。唯有對自己的祖國與文化的自信、自尊的精神支柱,今天的中國文化藝術不是被列強竊取后存在那里,作為古董與“戰利品”,該是在今天世界人類共同體內理直氣壯地說中國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