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北京時間2008年9月27日16點59分,翟志剛完成出艙太空行走,成功返回軌道艙,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成功完成,更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蘇之后,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的國家。
9月,對于中國航天來說,不是尋常的月份。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80年9月26日,國際宇航聯合會接納我國為會員國。整整28年以后,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實現了楊利偉之后的又一次載人航天飛行。2011年9月29日,隨著天宮一號的發射升空,中國載人航天邁入了全新的里程。
“搞導彈不如賣茶葉蛋,拿手術刀不如拿殺豬刀。”回憶起改革開放之初的舉步維艱,中科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想到的是這句話。
中國的航天事業,起始于1958年。包括錢學森等老一輩歸國學人,以及更年輕的戚發軔等人在艱苦的環境中為中國航天事業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國門甫開,經濟搞活,一段時期內,我國的科研人員待遇比不上個體戶、生意人。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改革的陣痛。但繼承錢學森衣缽、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的戚發軔不這么看。他費盡心思組織起一批胸懷報國志的人才,開始了艱難的探索。面對一系列全新領域和尖端課題,他們啃下一個個硬骨頭,獲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使我國在一些重要技術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回想那些艱苦歲月,戚發軔一句帶過:“我們白天做晚上做,星期天星期六也做,過年過節也做。”輕描淡寫的話,背后是科研人員默默奉獻的無數個日夜。
“我們汽車上最好的發動機是進口的,船舶上最大的內燃機是進口的,但是中國航天火箭上、飛船上的發動機,全是自己的。”他說,“這是逼出來的自力更生。”
1980年代晚期,從為美國休斯公司發射衛星開始,中國火箭開始一些商業發射,一邊積累經驗,一邊也在國際上贏得了口碑。報國之志大于賣茶葉蛋,那些年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就,證明了這一點。
1995年9月,經中央軍委批準,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從空軍現役飛行員中選拔預備航天員。中國第一個“太空人”楊利偉,就是在那時和另外11名飛行員一起入選的。緊接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
通過八年準備,2003年9月中旬,全體航天員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進行最后的訓練和選拔。楊利偉和翟志剛、聶海勝3人組成的首飛梯隊進行了“人一船一箭一地”聯合檢查演練。
最終,楊利偉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太空人”——2003年10月15日,他搭乘神舟五號一飛沖天,夢逐九天。
此時,翟志剛、聶海勝也同樣通過了體檢,通過了各項測試。聶海勝在兩年以后的2005年10月,與費俊龍一起搭乘神舟六號升空。
翟志剛成為“太空人”,是在2008年9月25日。當天,他和景海鵬、劉伯明三人一組,搭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的神舟七號升入太空。北京時間2008年9月27日16點59分,翟志剛完成出艙太空行走,成功返回軌道艙,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成功完成,更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蘇之后,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的國家。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號于北京時間17時36分完成載人航天任務,返回艙順利著陸。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太空探索,并非一帆風順。神舟七號原本計劃于2007年發射,最后推遲了一年到2008年9月下旬發射。
根據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的回憶,這樣的推遲,并非工作出了什么問題,“而是工作周期決定的”。
神舟七號火箭每一個部件都需要經過復雜的工作周期,首先要進行單樣技術攻關,攻關合格后再設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后進入抽樣階段。這一階段要解決兩方面的任務,一是要通過性能指標測試,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藝能力要在工廠的生產能力范圍內。抽樣合格后,再修改設計,做試樣生產,再進行產品實驗,最后進入工廠生產。此外,還要請相關專家進行測評。因此,“這是一個復雜的工程,要一步一個腳印,不能急于求成”。
又一個金秋,2011年9月29日,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這標志著中國航天邁入“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即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及建立空間實驗室。這同時也是中國空間站的起點,標志著中國已經有能力擁有短期無人照料的空間站。
從2011年發射升空,到2013年6月神舟十號飛船與之交會對接后返回,天宮一號已完成歷史使命。之后,它開始了超期服役,直到2016年正式終止數據服務。今年4月2日,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落入南太平洋中部區域,其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發射升空。作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于當年10月19日與神舟十一號飛船自動交會對接成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進入天宮二號。
10月23日早晨7點31分,天宮二號的伴隨衛星從天宮二號上成功釋放。在釋放過程中,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利用手持攝像機從艙內拍攝到了伴隨衛星從天宮二號下方百米之外掠過的視頻。之后,天宮二號上展開了一系列的科學實驗。
《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顯示,2011年后的5年,中國航天事業持續快速發展,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進入空間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新一代的長征七號、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相繼首飛成功,使中國火箭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中國運載火箭成功升級換代,擎起邁向航天強國的中國力量。未來的中國空間站,也期待新的客人到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