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雙甸鎮雙甸小學 袁 旭
小學“觀察物體”這部分教學內容的設置,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建立幾何直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初學這部分內容時,小學生容易產生“輕視”的情緒,認為這類學習內容似乎太簡單了,而隨著物體的復雜程度加深,漸漸地,學生又容易產生“畏難”的情緒,有的學生甚至害怕到了“談之色變”的程度。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發現解決這部分教學難點的“訣竅”有二:一是糾正觀察的方法;二是嚴格遵循“先實物,后想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容有一絲一毫的輕視。只要我們遵循這兩點,教學目標就能達成。而3D圖則可在由實物到想象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過渡”妙用,運用3D圖的優點有以下幾方面:
在了解3D圖的妙用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如何通過實物來糾正學生錯誤的觀察姿勢。小學生在觀察物體時的大多數錯誤都是觀察方法不對造成的,因此,糾正他們的錯誤觀察姿勢,就能避免這些錯誤的發生。
正確的觀察方法是:在觀察物體的前面時,我們應讓學生站到物體的前面去,讓他們根據物體與眼睛的高度情況來調整自己的視線,使得目光僅僅看到物體的前面,而不能看到物體的其他面。同樣,我們在觀察物體的上面時,應當站在物體的前面,由上往下觀察,讓自己的目光只看到物體的上面。觀察物體的右面時,人應當走到物體的右面去,調整自己的視線,使得目光只能看到物體的右面才對。
綜上所述,觀察物體時,一般是遵循“人動,物不動”的原則,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因為一般觀察的物體是由一個個小正方體堆積而成的,在觀察時,人不動而去轉到物體,很容易將已經堆積好的物體弄散;第二,因為有些小學生按正確的方法去觀察還不夠熟練,更不要說人不動而轉動物體了??梢?,沒有熟練掌握的同學,還是要一會兒站在物體的前面,一會兒站在物體的右面的,給人的感覺就是要跑來跑去地“折騰”,直到他會想象為止,在實際教學中是比較費時又費力的。
3D圖在糾正學生觀察姿勢、觀察物體不同面的形狀時,有什么作用呢?這要從3D圖在這方面的優勢說起,因為3D圖是老師事先做好的圖,而不是實物,所以不用擔心被學生一碰就散了,而且無論學生怎么操作,無論學生想看物體的哪一面,都能看到和實物一樣的情況,如圖1所示,學生在白板上操作3D圖, 因為3D圖可以任意旋轉,所以學生通過操作想看哪面就看哪面,這樣我們就可以改變原來那種“人動,物不動”的情況,變成“物動,人不動”,讓學生在白板上轉動3D圖,去觀察我們想要觀察的面,從而明白自己的觀察對還是不對,而且還不用繞著物體跑來跑去,省時又省力。

圖1 3D圖旋轉中
在觀察物體這部分內容中,有些難點對于小學生而言還是有相當大的難度的,比如觀察圓柱的前面和右面,觀察圓錐的前面、上面和右面,這些都比較抽象,有些學生甚至在觀察實物時,都有困難,不知道自己觀察到的是什么圖形。
但是如果觀察3D圖,反而會變得簡單,因為我們在操作3D圖時,將立體的圖形通過調整變成我們需要觀察的面朝我們時,3D圖靜止不動了,就變成一個平面圖了,這比我們觀察實物還要形象,尤其是觀察圓柱和圓錐的側面、圓錐的上面是什么圖形這種高度抽象的情況。
比如觀察圓柱,如圖2所示,操作3D圖,調整角度,就相當于我們在觀察實物時調整自己的視線,當視角正確時,我們就很容易看出從前面看圓柱是一個長方形,同樣的方法操作,從右面看圓柱也是長方形,這一難點因為3D圖可以很輕易地將立體轉化為平面而變得不再難理解。
再比如觀察圓錐,操作圓錐3D圖,調整角度,當我們從前面觀察時,把圖調整到正確的角度,這時3D圖靜止不動,就是一個三角形,觀察右面時也是如此。而在觀察圓錐上面時,調整3D圖到正確的角度,這時再靜止不動,就得到從上面觀察圓錐時的平面圖,是一個有圓心的圓,圓心其實是圓錐的頂點。
這樣,高度抽象的圖形通過3D圖來展示,將立體的物體變成平面圖形,比觀察實物時更形象,更好理解,難點也不再是難點。

圖2 視角正確時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遠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動著進步。想象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币虼?,在教學觀察物體這部分內容時,我們就是要努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通過各種各樣的物體來讓學生觀察它的不同面的形狀,從而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初步建立幾何直觀。有些學生脫離了實物就不會了,是什么原因呢?歸根結底,還是想象力差、空間觀念差,而3D圖就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提供了便利。
如出示一組實物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完全依靠自己的想象,畫出物體的前面、上面和右面的圖形,然后再讓他們操作3D圖去驗證,這樣,學生就會很容易發現自己在剛才的想象過程中,到底是哪里出了錯,或者是完全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