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小榮
【關鍵詞】 小學生;養成教育;人格品質;行為習慣;學習習慣;
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4—0026—01
養成教育顧名思義就是要著力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習慣,也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真正做到“學做人第一”。我們認為,對小學生深入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小學德育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合理利用學校開設的各門學科,滲透養成教育
教育專家說:“無論從時間、空間、重要性上看,學科教育都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教師可以利用品德與社會、語文等學科,讓學生從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故事中明白道理,并以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等形式,使他們進入角色體驗,實現情感升華。利用數學學科嚴謹、循序的特點,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優良品質。利用科學學科中的教育因素,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熱愛生活、關心環保的積極態度。在體育中教育學生敢于向自我挑戰,不斷增強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還可以結合相關的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力爭使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理解文明行為的概念,并在具體活動中踐行。
二、巧妙利用學校開設的各項活動,滲透養成教育
每一種文明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實踐活動。我們把實踐活動設計成有序的主題活動,在一系列主題活動中滲透養成教育。
如培養學生“學做人”主題活動: “我讀書,我快樂”讀書活動、“中國夢 我的夢”演講比賽、 “文明之我行”主題隊會等。在活動中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 “學做事”的主題活動:“今天我當家”大賽、 “紅領巾監督崗”、“紅領巾廣播站”、“今天我值日”等活動。學生在活動中確立了自主意識,自覺做到老師在與不在一個樣;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主題活動:“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主題活動、“珍惜時間”主題活動、“我做地球小衛士”等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情得到培養,情操受到陶冶,明確學習是自己的主業,進而增強小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三、全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陶冶學生的情操
蘇霍姆林斯基曾強調,要讓學校的每一堵墻壁都會說話,這個比喻,實質上是要求學校注重建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氛圍。為了增加學校的人文色彩,我們在校園設置了宣傳欄、報刊欄,教學樓上張貼校風、教風、學風標語;在側墻上貼著“讓每個孩子都健康快樂成長、讓每個孩子的童年都充滿色彩”等鼓舞士氣的語句;在樓道、教室的墻壁上掛上名人名言、小學生守則等掛板。另外,學校建立德育專題網站,讓這個特色網站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學校成立家長學校,請校外的知名人士作相關的報告,請專業人員做“法制教育”“小學生安全常識”等講座。讓學生的課外生活更加充實,提高文化品位,在課外閱讀中明白道理,從報告和講座中提高健康成長的意識。
四、適時地樹立學習的榜樣,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學校結合“習慣養成”的階段目標,評出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優秀班干部、進步生、十佳學生等。在總結大會上,宣講他們的優秀事跡,號召學生學習。通過國旗下講話、校園小廣播、黑板報、宣傳欄、主題班會等形式,形成了一個濃烈的習慣養成宣傳氛圍,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時時感受到培養文明行為的意義和方向。
五、家校合作,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我們重視家校溝通,通過家長學校、家訪、開座談會、給家長的一封信等方式,對家庭教育提出明確的要求,就如何督促孩子在家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共識。建立家校聯系的網站、微信群等,舉行“家長談習慣”征文,定期將學校某階段內教育的主要內容、重點工作向家長通報等等,讓學校的教育和家庭的督促、社區的關注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學生。
六、準確地進行行為評價,促成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根據小學生行為易反復的特點,我們修訂了《十佳學生評比細則》《流動紅旗評比條例》等,以班為單位開展以紀律、廣播操、眼保健操、舉止文明、衛生等多項比賽內容,對學生的文明行為進行動態評價。設計“小學生日常行為卡”、“班級管理日志”,讓學生自行記載、自我監督、自我小結。對學生習慣養成的評價以激勵為主,從評價對象本身出發有效利用評價手段,每周一張的學生日常行為卡和每月一期的家校聯系表,上面有學生自評、教師評、家長對學校的建議等內容,以便學生今后不斷改進。我們還開展了“我與習慣”征文比賽,編輯《成長的足跡》學生日記選,每月評選一次校園文明之星,每周評選一次文明班級,并頒發流動紅旗和獎品。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評價,督促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本文為甘肅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農村小城鎮流動人口子女養成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3)GHB0060)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