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麗
【關鍵詞】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榜樣;滲透;要求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4—0047—01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學校眾多的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影響學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其中學校教育在學生的身心發展中都起著主導的作用。而班主任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和對學生最直接的管理者,他是否有意識地在他的工作中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養成起著重要作用。而且,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班主任工作的內容增添了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應該積極主動地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納為己任,在新教育理念的影響下,以人為本,塑造學生的完整人格。面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班主任可以采用滲透式教育的方法增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滲透的方式
1. 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作為一門學科的教師這個身份給予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無限可能。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滲透。首先,課堂是師生共同活動最多的場所,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知識、掌握技能、發展思維以及心理素質,作為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基地,課堂這個場所不容忽視。其次,小學課本中包含著許多心理健康教育資料,班主任在完成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時,也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為了救助朋友而勇敢獻血的《她是我的朋友》一課滲透樂于奉獻的教育,在講述心胸寬廣的藺相如和知錯就改的廉頗的《將相和》中滲透為人處世寬容大度的教育。
2. 在班級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班級活動作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陣地,在加強學生心理素質方面也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班級活動從形式上分類,有學習交流類、文體娛樂類等;從內容上來分,包括學習活動、班會活動、實踐活動等。通過組織各種妙趣橫生的班級活動,在調節學生緊張單調的學習生活之余,有利于形成團結、合作、愉快、和諧的班級氣氛,從而排解學生煩躁焦慮的心情,促進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與此同時,班主任可在活動中挖掘可利用因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每周的隊會時間組織本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輪流進行心理劇表演,每期這些小劇目要選定主題,向學生介紹相應的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避免消極心態,保持健康心態,積極主動地進行心理健康維護。
3. 樹立人格榜樣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小學生們有著直接的影響,同樣的,教師的心理素質、人格特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心理健康的教師對待學生的微小進步情緒是飽滿的;對待學生的差錯情緒是寬容的;給與學生的是鼓勵的話語、信任的眼神、理解的微笑及親切的撫摸。只有當教師的心理品質過關時,培養出的學生心理才有可能健康。學生向師性促使學生對教師高尚的品德、合理的言語、得體的行為進行觀察與模仿,因此,教師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自身的人格魅力、心理品質會為學生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
二、心理健康教育對小學高年級班主任的要求
小學高年級班主任在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這不僅要求班主任自身需要具備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還要把這些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促使小學高年級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然而,在小學高年級班主任的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現,班主任必須求真務實地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首先,班主任需要時刻留意學生的心理變化。在小學生思維方式中的感性思維一般占主要地位,所以要加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小學高年級班主任要時刻留意學生的心理變化。作為小學生,他們的心理變化一般會伴隨著明顯的外部的變化。例如,有的學生會出現成績突然下降、課上不積極、課下易煩躁或者不愛與人交流等現象,這些現象都需要班主任去留意觀察,并及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班主任需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就是要在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時,要充分地考慮小學生的心理需求。這就要求班主任進行深入且全面的學情分析,需要班主任深入學生群體,與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與學生傾心交流,了解每一位學生的需求,進而把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在這些需求之上,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讓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實效。
由于年齡尚小,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需要協助引導,班主任工作作為學校的一種重要渠道,應該在其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提升心理素質,為以后的的發展打下基礎。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