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靜
【摘 要】目的分析時間護理對提高子宮肌瘤患者護理質量的價值。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90例子宮肌瘤患者均分為兩組,分別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時間護理干預。比較療效和滿意度。結果 B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和護理總滿意率均高于A組。結論 時間護理能夠有效提高子宮肌瘤患者的治療效果和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時間護理;子宮肌瘤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time nursing in improving the nursing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uterine fibroids. Methods90 patients with uterine fibroid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mpare efficacy and satisfaction.Results the total therapeutic efficiency and satisfaction rate of nursing in group B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Conclusion Time nursing can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Keywords: time care; Uterine fibroids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9-03--01
子宮肌瘤是臨床上常見女性生殖系統多發性良性腫瘤,其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普遍認為在雌激素長期刺激下,子宮組織可發生肥大增生等異常癥狀,促使子宮肌層變厚、體積增大。其臨床表現為經期延長、經量增多、陰道有不規律流血,同時伴有腰酸、下腹墜脹等不適。目前子宮肌瘤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首選方案,在治療過程中給予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護理干預,對于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時間護理是一種較為新型的護理模式,是時間生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廣泛應用于護理過程中的所有環節[2]。本次研究著重觀察時間護理的應用對于提高子宮肌瘤患者的護理質量的效果和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9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均經臨床檢查確診。根據護理方式將患者分為兩組,A組45例患者中年齡26—50歲,平均年齡(38.2±9.6)歲;瘤體直徑3.2—9.6cm,平均直徑(5.5±2.3)cm;瘤體位置:黏膜下13例,漿膜下14例,肌壁間18例;肌瘤數量:單發18例,多發27例。B組45例患者中年齡25—51歲,平均年齡(38.5±9.7)歲;瘤體直徑3.6—9.8cm,平均直徑(5.6±2.5)cm;瘤體位置:黏膜下11例,漿膜下15例,肌壁間19例;肌瘤數量:單發16例,多發29例。兩組間基本資料比較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組采用常規護理
密切監護患者的病情,給予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和有關子宮肌瘤的健康知識宣教,對其飲食和生活方式進行科學合理的指導。針對其具體情況及治療方案實施婦科子宮肌瘤常規護理。對于肌瘤直徑較小、臨床癥狀不明顯、已經或者將要絕經、無需治療處理的患者,指導其注意自身病情變化,每隔3個月或半年來醫院復查,了解子宮肌瘤是否萎縮或消失。對于子宮體積明顯膨脹、臨床癥狀較輕、存在手術禁忌癥患者,按照治療方案給予藥物治療,指導其遵從醫囑按時按量用藥,詳細向其講解用藥方法,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密切觀察病情發展變化情況,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對于子宮肌瘤數量較多、體積較大、臨床癥狀較為嚴重、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肌瘤浸潤發展速度較快、具有明確手術指征、擇期手術治療的患者,按照手術方案實施圍手術期護理。術前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及相關健康教育護理,詳細向患者講解手術方法、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指導其按照要求做好禁食禁飲等各項術前準備。術后密切監護患者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情況。仔細詢問患者術后恢復情況,60d內禁止性生活和陰道沖洗,定期來醫院進行復查。
1.2.2 B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時間護理
護理學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其年齡、健康狀況、文化程度、生活規律等基本信息,摸清其生物周期規律,根據生物周期中生理和心理的最佳狀態,在最佳時機實施常規護理。如在上午9點—下午3點是人體心理愉悅時段,容易接受心理和健康知識宣教;根據所用藥物的起效時間、持續時間和患者的個體差異,選擇在最佳時間用藥治療;根據個人飲食習慣,為其制定合理的用餐時間和次數。指導患者糾正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逐步調整生物周期,盡可能滿足治療要求。對于臨床癥狀較輕、采用保守治療的患者,指導其養成科學合理的飲食生活方式,保持相對穩定的作息規律,堅持適當的運動鍛煉,增強體質促進子宮肌瘤的自我消亡。對于臨床癥狀和體征較為明顯,采用藥物治療的患者,指導其分析、掌握自身的生物周期規律,調整生活規律和心態,選擇在最佳時間按照醫囑用藥,根據用藥后的反應和療效不斷調整完善用藥方式和時間。對于采用手術治療的患者,在術前掌握并調整其生物周期,在最佳時機實施圍手術期護理。
1.3 觀察指標[3-4] ① 治療效果。顯效:子宮肌瘤體積縮小80%以上,臨床癥狀和體征有顯著改善;有效:子宮肌瘤體積縮小50%以上,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改善;無效:病情無任何改變,甚至加重。② 對護理的滿意程度。
1.4 數據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t檢驗;兩組間比較差異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① A、B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2.22%和95.56%,B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好于A組( x2=4.050,P=0.044<0.05),詳見表1。
② A、B兩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分別為84.44%和97.78%,B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明顯高于A組( x2=4.939,P=0.026<0.05),詳見表2。
3 討論
子宮肌瘤是因子宮肌層組織出現異常所引起的良性腫瘤,初發時無明顯臨床癥狀和體征變化,隨著腫瘤數量增多和體積增大,會引起白帶增多、經期紊亂、經量增多、腰腹酸痛、下腹墜脹、排尿困難等癥狀,嚴重者可發生繼發性貧血,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子宮肌瘤的治療方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分為保守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在治療過程中給予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時間護理是一種新型的生物醫學護理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根據患者的生物周期中生理和心理差異,選擇在其最佳狀態下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用藥治療等常規護理,最大限度提高護理質量和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中,B組通過采用時間護理方式,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和對護理的總滿意率均明顯優于采用常規護理的A組(P<0.05)。綜上所述,子宮肌瘤患者由于存在個體差異和病情差別,因而其護理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采用時間護理模式能夠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因人、因時進行護理,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護理和治療效果,從而有效提高護理水平和質量,對改善預后、促進康復具有非常積極的臨床作用及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趙古月.婦產科子宮肌瘤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27):169-170.
王娟.子宮肌瘤手術患者的護理方式探究[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6,3(12):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