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12月銀行間市場推出綠色金融債券,這標志著我國綠色債券市場正式拉開序幕。隨后,2016年1月,浦發銀行成為首個成功發行境內綠色金融債券的銀行,實現了制度框架到產品發行的跨越。隨著國際市場低碳意識與綠色投資理念的逐漸清晰,募集資金投向環境友好行業。我國正面臨著資源能源短缺、污染嚴重等問題,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國應充分借鑒國際市場綠色債券發展經驗,根據我國市場發展環境出臺相應激勵政策,提升綠色債券吸引力,完善綠色金融制度,推動我國綠色債券的快速及可持續發展。更多還原本文重點研究了目前國內外綠色債券的發展概況,并根據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問題給出相關建議措施。
【關鍵詞】綠色債券 綠色認證 信息披露
目前我們國家的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伴隨著經濟增長的突飛猛進的同時,我國的環境問題越來越不容忽視。據統計我國的主要的污染物排放量已達到世界第一,國內面臨著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與否直接關系著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已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李克強總理于2017年3月5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由此可見,中國亟需從資源消耗型經濟過渡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經濟。在這樣一個經濟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下,綠色金融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綠色債券的發展與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在我國推行綠色金融,發行綠色債券也是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求。
一、綠色債券概況分析
(一)綠色債券的定義
根據2015年3月27日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出臺的綠色債券原則(The Green Bond Principles,GBP),綠色債券是指任何將所得資金用于專門資助符合規定條件的綠色項目或為這些項目進行再融資的債券工具。其中,綠色項目是指可以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并且通過發行主體和相關機構評估、選擇的項目和計劃。通常是指有利于改善氣候、空氣、水、土壤、生態、能源消耗等環境友好型或環境修復性項目。目前,在中國,綠色債券的概念主要有2個,一個是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綠色債券發行指引》中將綠色債券定義為募集資金主要用于指引中所包含的十二個項目的企業債券,另一個是央行在《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15】第39號》中對綠色債券的定義:“綠色金融債券是指金融機構法人依法發行的、募集資金用于支持綠色產業并按約定還本付息的有價債券。”
(二)國外綠色債券發展概況
1.市場規模迅速增長。從2007年開始,國外綠色債券在近十年經歷了爆發式的增長,2007年綠色債券發行的數量還不到10億美元,到了2013年這個數量已經增長到100億美元以上,其中,歐洲和美國是全球第一、二大綠色債券發行區域,資金主要投向交通、能源、建筑和工業等具有可持續發展需求的領域。
2.市場的參與者與發行主體日益多元化。由于綠色債券的概念和投資理念符合目前國際普遍關注的環境污染治理的問題,也符合各個國家治理的理念,并且隨著上市公司對于綠色債券信息披露的增強,綠色債券市場透明度的增加,再加上國際上對其的綠色認證、評級等的規范,許多投資者愿意參與投資,如中央銀行、公司、養老基金等;同時,綠色債券的發行主體也呈現日益多元化的態勢,包括開發銀行、還有地方政府、市政機構、金融機構和公司企業,其中多邊開發銀行是綠色債券發行的主力,但是諸如地方債和公司債的規模也在不斷上升。
3.資金主要投向再生能源和節能領域。據統計顯示,綠色債券的資金投向重點集中于再生能源和節能減排這兩個領域。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歐洲投資銀行發行綠色債券募集的資金投向于再生能源和節能減排的比例分別為80.6%和17.4%,合計98%,由此數據不難看出,綠色債券資金基本上投向于再生能源和節能減排領域。
(三)國外綠色債券發展經驗分析
1.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最普遍的政策扶持方式是政府給予發行主體一些優惠政策來降低綠色項目的融資成本從而增加綠色債券的發行量,如政府采購、貼息、價格擔保等。英國政府就設立基礎設施基金為綠色生物發電項目提供4850萬英鎊的債券發行貸款擔保,有利于降低發行人的利息成本,增加債券吸引力[1]。除此之外,政府和公共機構大力推廣綠色債券發行,直接將資金用于綠色項目建設;再者,政府和市政機構也參與綠色債券的發行,自上而下的促進了綠色債券的形成。
2.強化信息披露,制定規范統一的綠色債券標準,推動綠色債券發展。“綠色債券原則”的出版標志著對綠色債券的認定標準、項目覆蓋范圍等都進行了統一規范,推動了綠色債券的可持續發展,并且為債券發行主體提供指導[2]。此外,氣候債券倡議為確保通過綠色債券募集到的資金符合低碳環保的要求,進一步補充了綠色債券認定標準,這一標準又為綠色行業的定義、監管機構等方面提供了具體的指導方針。同時為了保證綠色債券的可持續發展,也為了能夠吸引更多地參與者,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增加信息披露程度從而增加綠色債券市場的透明度,更好的支持綠色債券的標準化、透明化和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綠色債券概況分析
(一)我國綠色債券發行量趨勢
我國綠色債券的興起較晚,2014年5月12日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發行了第一支綠色債券—碳債券,是由浦發銀行主承銷的價值10億元的中期票據。之后,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的規模日漸壯大,到2016年上半年我國綠色債券發行量已經超過1000億元,到2017年3月份,綠色債券發行量達2300億元。自2016年綠色債券的發行迅猛之后,我國在節能減排、清潔環境、緩解全球溫度上升等問題的解決上有了新進展。我國發行綠色債券的種類步步深入,首先是境外發行美元綠色債券,之后境外發行美元、人民幣雙幣種綠色金融債券,再到現在的境內發行人民幣計價的綠色金融債券,由此可見,中國綠色債券的發展正在追趕國際社會。
(二)我國綠色債券目前存在的問題
1.市場規模小,結構不合理。我國綠色債券興起較晚,相較于日美等發達國家,我國的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規模較小,而且由于我國的資本市場存在著市場結構不合理問題,再加上市場的風險性與不確定性,導致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發展的阻礙大,存在結構錯配現象[3]。
2.綠色債券發行規則不統一,監管內容不夠細化。由于我國債券市場的監管存在交叉,同一項目在不同方面來看,應由不同的監管主體根據不同的監管條例對債券市場進行糾正和規范,但又由于各監管主體出臺的監管條例存在不一致的現象,常常導致監管的紊亂。
3.完整的綠色認證評估體系尚未建立。企業愿意進行綠色認證的原因在于貼上綠色標簽的債券能享受到政府對綠色債券所設定的優惠政策,這是債券發行的有利條件,所以綠色認證在綠色債券發行過程中占重要環節。目前,國際上已有很多家綠色債券第三方認證機構,如Vigeo評級、CICERO、DNVGL集團、CBI等,國內的認證機構則鮮少,目前有權威的研究機構只是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一家[4]。由于我國的綠色認證評估機構的不完善再加上第三方認證機構本身的準入、認證標準、參考依據等都沒有規范性,對于項目是否是綠色項目很難客觀地判斷,導致我國雖然出臺了很多關于綠色債券的優惠措施、獎懲政策、對符合規定的綠色項目愿意提供政府擔保,但由于沒有值得信任的評判標準,沒有客觀公認的評估機構,使得再好的推進綠色債券發展的策略也無法找到合適的項目去進行。市場監管的不全面,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導致不公平交易的滋生,阻礙了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
4.綠色債券定價原則尚未形成。相較于普通債券,綠色債券的定價方法更為復雜,除了需要考慮一般債券進行定價時所需要考慮的因素,如市場利率、發行主體、發行規模和期限等外,還需要在價格形成中考慮“綠色”這一因素,包括給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對投資方的聲譽影響、政策的支持作用,這些因素加入綠色債券定價機制中,有利于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但我國由于技術上的原因,在這些因素的考慮上有所欠缺。
三、對我國綠色債券發展提出的建議
(一)循序漸進放開綠色債券市場,鼓勵創新綠色債券品種
任何市場要想活躍起來則必然需要多元化的參與者,綠色債券市場也是如此,應放開對綠色債券市場的限制,鼓勵多元化的主體發行綠色債券,對于不理解綠色債券內容的企業家進行適當引導,使其產生對綠色債券的好感。并且鼓勵對綠色債券的創新。積極開發綠色債券新品種,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選擇。
(二)政策支持和鼓勵綠色債券的參與機構
綠色債券的正向外部性可以減輕一部分政府需要負擔的公共項目,所以政府希望符合規定的企業大力發行綠色債券,又由于企業大部分都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而不是追求社會利益最大化,所以在這之中,就產生了目標的不一致性,為解決這個問題,根據國外經驗,則需要建立一定的獎懲機制,讓做出貢獻的企業受到獎勵,進行破壞的企業得到懲罰[5]。如2014年,綠色債券的剛剛興起,政府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就制定了一些優惠措施來改善綠色金融債券的發展環境。中國人民銀行對于發行人發行的綠色金融債券給予抵押品或質押品的政策優惠,對募集資金的時間提供寬限,發行人可以將募集資金再次作為資產投資于非金融企業發行的貨幣性金融工具。發改委鼓勵地方政府采取財政、貨幣政策發展綠色債券,鼓勵地方政府設立地方綠色債券擔保基金[6]。筆者建議財政部利用減稅、補貼、免稅等稅收政策,銀監會對綠色債券的風險要求標準降低,證監會對符合評級的綠色債券給予更寬的質押比例,使得發行人融得更多的資金,三管齊下,共同促進綠色債券的發展。
(三)完善第三方認證機構系統
國際上對綠色債券的認證及綠色評估,主要是由專業的認證評級機構出具“第二意見”或“第三方認證”。發行前,發行人請求第三方機構對債券進行綠色認證,發行后,對綠色項目所產生效益進行評估。我國綠色債券第三方認證系統的不完善,導致綠色債券的透明度和安全性、效益性都飽受爭議,我國應加快建設標準的第三方認證機構的準入機制,以及第三方機構的規范認證,并鼓勵發行人在發行綠色債券前進行綠色認證。然而第三方認證機構系統的建立無法一觸而就,筆者認為我國可以從兩方面逐漸完善第三方認證機構系統。一方面,引進國外具有豐富經驗的第三方機構,既可以保證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國家對綠色債券出臺的優惠政策的順利實施,還可以在接觸的過程中,學習并改進他們的認證經驗。另一方面,國內機構積極總結與國外機構的差距,認識自己的不足,結合我國的國情提高自身的認證能力,在這方面,由于建設第三方認證機構的投入大,且未來收益具有不確定性,建議政府給予資金輔助,或由政府出資組建我國專業的認證團隊。
我國發展綠色債券才剛剛開始,但市場已經具備充分的條件可以對其進行創新。盡管綠色債券的發展情況在國內外有很大不同,但綠色債券的蓬勃發展對各國都仍然是利大于弊的,這點是共識。國內以及國際市場都注重對其進行發展,在我國經濟面臨“新常態”的背景下,各行各業都有龐大的資金需求,通過綠色債券進行融資不失為一種合適的方式。綠色債券具有一般普通債券不具有的優點,突出的綠色特性使它深受責任投資者的青睞,融資成本的低廉使它成為發行者的優先考慮對象。然而,它的發展時間短,在我國社會市場中存在很多不足、面臨著諸多挑戰,缺乏獨立的評估機構使政府出臺的政策優惠無法落地,監管部門的不到位監管使投資綠色債券具有很大的風險,為了盡快改變這一現狀,我國應盡快統一認定口徑,發展我國的綠色認證體系,提高信息的披露質量,發行者、投資者、監管者之間相互配合,才能推動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詹小穎.綠色債券發展的國際經驗及我國的對策[J].經濟縱橫.2016(08):119-124.
[2]萬志宏,曾剛.國際綠色債券市場現狀、經驗與啟示[J].金融論壇.2016(02):39-45.
[3]趙曉英.我國綠色債券的發展現狀制約因素及政策建議[J].中國城市金融,2016,(07):47-50.
[4]王琰.關于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發展的探討[J].債券,2016,(10):24-27.
[5]郭實,周林.淺析國外綠色債券發展經驗及其啟示[J].債券,2016,(05):67-72.
[6]曾剛.推動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發展[N].中國經濟導報,2015- 09-15(A03).
作者簡介:吳曉迪(1989-),女,河北武安人,助教,主要從事金融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