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春
【關鍵詞】 小學生;課外閱讀;家長;興趣;范圍;筆記;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5—0107—01
閱讀是學生學習的法寶,是獲取知識最主要的途徑,廣泛的閱讀能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領域,進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語文新課程標準》也十分強調學生的課外閱讀,重視語言積累,對學生的閱讀量還做了明確的規定。可是,現在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何引導學生去正確面對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呢?下面筆者就此問題談幾點個人看法。
一、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
學生閱讀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外,所以,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對他們的閱讀有很大的益處。首先,教師要向學生家長介紹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并要求家長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讀書環境,讓家長監督、鼓勵孩子加強課外閱讀,并能及時與學校取得聯系,共享孩子的信息,共同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有條件的家庭,還應為孩子建立家庭藏書柜,訂閱適宜的少兒報刊。家長應鼓勵孩子多讀書,讀好書,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指導孩子合理安排讀書的時間,制定一個進度表,堅持每天讀書 20~30分鐘。言傳身教的作用很大,如果家長能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一起讀書,則效果會更好。經常領孩子到書店或圖書館,讓他們暢游書海,為孩子選購一些他們喜歡又適合的書刊,并嘗試輔導孩子寫讀書筆記等,效果更加顯著。
二、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就閱讀而言,只有當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了強烈的課外閱讀意識,才能積極主動地去閱讀課外書籍。特別對于那些初學閱讀的學生來說,教師尤其應該激發他們的閱讀動機,使他們將閱讀和樂趣相聯系,用“興趣”“樂趣”這兩把“金鑰匙”去開啟心扉,從而步入知識的殿堂。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講授課本知識時,做到知識的遷移,把課外的知識與課本知識聯系起來,促進學生了解課外知識。比如,在學古詩的時候,可以向學生介紹唐詩宋詞的發展史,及一些著名的詩人和相應的作品。在學生閱讀過一些書籍、文章之后,請他們向別的同學講授自己最喜愛、理解最深的文章或其他知識。這對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課外閱讀興趣,轉變閱讀觀念有很大的作用。
三、積極擴大閱讀范圍
讀書就必須有一定的量,“厚積”了才能“薄發”,才能轉換成能力為自己所用。魯迅先生曾經告誡少年朋友:“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這富有哲理的話,正是我們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時,選擇的內容應較廣泛,可涉及兒童生活、歷史故事、科學常識等,也可以是小說、童話、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有教育性,對兒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影響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這樣學生才能博覽群書。同時,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向他們推薦適合的書籍,如上完了《三顧茅廬》一課,可向學生介紹《三國演義》等等。
四、學會動筆閱讀
閱讀時邊思考邊動筆,可以抓住重點,深入理解,“圈點勾畫和作批注”,這樣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潛能,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記憶的效率,而且能極大地激發學生揣摩研讀文章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當然,“動筆”的方法因人而異,對于小學生,教師應該授之以法,長期訓練才能促其養成習慣。“多摘”,是指對讀物中的佳句、名段、好詞分門別類地摘錄下來,為將來的應用儲備知識;“多寫”,是指培養學生養成讀書就寫心得體會的良好習慣,讀完一本書或一個篇章,根據內容和自己的感受,寫好心得體會,哪怕兩三句話都可以。日積月累,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分析品評能力,還可以很好地反饋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程度。
五、開展實踐活動促進閱讀
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也能促進學生進行閱讀。比如,班級定期舉辦“讀書博覽會”,“讀書主題隊會”等小板塊,向同學們介紹看過的新書、好書及書中的部分內容,交流自己在讀書活動中的心得體會,讓學生暢談閱讀的收獲。這不僅有利于鞏固、提高閱讀效果,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說寫能力,還有利于相互啟迪,共同提高。
讀書對一個人一生的發展非常重要,葉圣陶詩云:“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課外閱讀作為課內閱讀的延續和補充,極大地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學識,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積極拓展渠道,為學生的課外閱讀保駕護航,讓學生徜徉在書海中,在書的海洋中去積累語言,親近母語,陶冶情操。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