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李廣明
國家社科基金自1991年設立以來,經歷近三十年的不斷發展,現已形成涵蓋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黨史˙黨建、哲學、理論經濟、應用經濟、體育學、管理學等23個學科規劃評審小組以及教育學、藝術學、軍事學三個單列學科,包括重大項目、年度項目、特別委托項目、后期資助項目、西部項目、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等六個類別的立項資助體系。體育學作為26個學科中的一個學科,自1997年設置以來,先后推出了一大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培養了一大批功底扎實、銳意進取的學科帶頭人,對推動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作為體育類最高級別的科研基金項目,對其立項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有助于了解我國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的現狀與特征,同時把握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點與方向,為體育界同行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提供理論參考,進而促進我國體育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從表1可以看出,十年間我國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項目共立項1131項,其中重大項目14項,重點項目43項,一般項目718項,青年項目262項,西部項目70項,后期資助項目19項,成果文庫2項,中華學術外譯項目3項。從歷年立項總數上看,十年間我國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的數量整體上呈上升趨勢,從2008年的65項提升到2017年的170項,漲幅達160%,說明國家對體育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從各類別項目歷年立項情況來看,一般項目的立項數量增長幅度最大,從2008年的41項增長到2017年的117項,增長達116%,重大項目、西部項目和后期資助項目歷年來立項數量相對比較平穩,青年項目在2013年達到頂峰后立項數量逐步下降,但在成果文庫和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上,體育學立項的項目仍較少,十年間共立項5項,特別是成果文庫反映體育領域重大研究成果的項目,十年間僅2項,還有待體育界相關學者進一步深入研究,打造更多代表體育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的創新成果,推動我國體育社會科學進一步繁榮發展。
從表2中可以看出,十年間我國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項目共在全國的31個省(市)立項,除港、澳、臺三地以外,全國其它省(市)均有立項,但仍存在立項地域分布非均衡的問題。北京、上海、江蘇、湖北、四川、湖南、廣東、山東、遼寧、浙江是立項排名前10名的省(市),其立項數占總數的62.5%,而其余21省(市)僅占總數的37.5%。排名在前3名的省(市)為北京、上海、江蘇分別立項121.5項、83.5項、73項,而排在后3名的省(市)為西藏、寧夏、內蒙僅立項7項、5項、4項,可見各省(市)之間的立項差距仍較大,我國的科研力量多集中在社會、經濟發展較發達的地域,西部及邊疆地區的科研力量仍較弱。雖為促進西部地區社科研究隊伍建設和優勢特色學科發展,經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專門設置了國家社科基金專項資助西部地區社科研究項目,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西部地區立項數量,如四川省共立項69.5項,其中西部項目立項15項,使其立項數位列全國第5位,但其他部分仍與北京、上海、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在教師隊伍及科研水平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國家仍需加大對西部及邊疆地區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科研扶持力度,從而達到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體育學立項地區、地域分布均衡、合理。

表1 2008-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項目類別與數量統計表
注:項目數據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

表2 2008-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項目地域分布統計表
注:由于部分重大項目是由2個項目負責人共同完成,統計時各按0.5統計,兵團、石河子大學、塔里木大學納入新疆地區統計。

表3 2008-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項目單位所屬系統統計表
注:由于部分重大項目是由2個項目負責人共同完成,統計時各按0.5統計。

表4 2008-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前20名高校統計表
注:由于部分重大項目是由2個項目負責人共同完成,統計時各按0.5統計。
對十年間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的1131項項目立項單位進行統計發現,共有298個單位獲準立項。從立項單位所屬系統上看,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單位的主體是高校,共立項1110.5項,占總數的98.2%,而其他機構僅立項20.5項,立項數相對較少。從學校類型來看,立項單位數最多的是師范類院校,其后依次是綜合類院校、體育類院校、其他類院校,而從立項數量前20名單位來看,排名前6名的均為體育類院校,上海體育學院位居首位,其次為北京體育大學、成都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首都體育學院,立項前十名的高校中有8所體育類院校,2所綜合類院校,說明雖師范類院校立項數量最多,但由于師范類高校眾多,單個高校立項數較少,而體育類院校相對較少,但單個高校立項數較多,所以體育類院校是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體,其在研究隊伍的整體素質、研究資源及水平上都較其他類高校占有一定優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從查閱的多篇參考文獻中統計出的立項數最多的高校都是北京體育大學,而本次統計結果顯示,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最多的高校是上海體育學院,說明上海體育學院近年來對國家社科基金高度重視,在體育社會科學領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

表5 2008-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項目負責人職稱統計表

表6 2008-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3項以上項目負責人統計表
對十年間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項目負責人職稱進行統計發現,從總體情況上看,正高職稱共有525人,占總數的46.3%;副高級職稱有427人,占總數的37.7%;中級職稱176人,占總數的15.5%;初級職稱有2人,占總數的0.2%,可見高級職稱是立項項目負責人的主體,占總數的84%,中級職稱及初級職稱相對較少,僅占20%。從各類別項目中看,重大項目和重點項目正高職稱占比最大,一般項目相對較均衡,正高級職稱占59.4%,副高級職稱占38.1%,青年項目中級職稱占比最大,占54.6%,僅有的2個初級職稱也是在青年項目中。總體而言,作為體育類最高級別的科研基金項目,立項項目負責人主要是由高級職稱構成。另外,對立項項目負責人統計發現,其中有94人獲2項及以上項目立項,其中浙江師范大學李啟迪、安徽師范大學張振華、華中師范大學陳元欣、邵偉德4人獲3項立項,除張振華是三項都在后期項目上立項以外,其余分別在青年、一般、重點及后期項目上立項。從4人立項題目上看,4人立項的3個項目上,都有一定的相關性及延續性,都是圍繞一個方向進行的深入研究。

表7 2008-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項目主題內容統計表
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申報數據代碼表中,將體育學科分為體育哲學(TYA)、體育理論(TYB)、體育管理學(TYC)、體育社會學(TYD)、體育經濟學(TYE)、體育法學(TYF)、學校體育學(TYG)、社會體育學(TYH)、競技體育學(TYI)、體育史(TYJ)、體育學其他學科(TYK)共11類,依此在對十年間立項的1131項體育學項目進行劃分時發現,由于多數項目是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在劃分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本文在劃分時采用先將立項項目主題詞進行分類,再依主題詞分類進行劃分(詳見表7),同時按照立項課題的實際情況,特別增加了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從統計的結果來看,近十年間我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最多的為社會體育學,共立項227項,占總數的20.1%,其內容涉及了公共體育服務、城市體育、農村、殘疾人體育、婦女體育、群眾體育、老年人體育等多個領域;其次是民族傳統體育,共立項189項,占總數的16.7%,民族傳統體育是近幾年的研究熱點,從2012開始每年均立項20項以上,特別是2017年立項達36項,立項項目數量占比最高;學校體育學排名第三,共立項155項,占總數的13.7%,其研究內容多數是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研究,而對學校體育中的課程等研究較少;體育經濟學也是近幾年的研究熱點,共立項141項,占總數的12.5%,內容涉及了體育產業、體育消費、運動員人力資本和體育場館經營等;體育史、體育法學、體育哲學和體育管理學的研究相對較少。總體來看,我國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項目涉及面較廣,多數研究是交叉學科的研究,社會體育學一直以來都是研究的重點,民族傳統體育和體育經濟學成為研究熱點。

表8 2008-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項目預期成果形式統計表
由于重大項目、西部項目、后期資助項目、成果文庫、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在立項公布時未公布預期成果形式,因此,本文僅對2008—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項目中的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和青年項目的預期成果形式進行了統計。按照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申報數據代碼表中的劃分,國家社科基金預期成果形式分為專著(A)、譯著(B)、論文集(C)、研究報告(D)、工具書(E)、電腦軟件(F)、其他(J)7種形式。從表8可以看出,十年間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項目的預期成果形式共有研究報告、論文集+研究報告、專著+研究報告、專著、專著+論文集、論文集、研究報告+其他、專著+電腦軟件等11種,其中研究報告、論文+研究報告、專著+研究報告及專著是4種主要的成果形式,占總數的90.5%,而其他成果形式僅占總數的9.5%。從形式上看,多數立項項目的預期成果形式是采用兩種預期成果形式相加的形式結題,如論文集+研究報告、專著+研究報告等共有8種形式,占總數的52.6%,而單獨形式結題的僅有3種。從數量上看,由于研究報告能夠及時、快捷地把科研成果轉化成社會經濟效益,一直以來都是最主要的結題形式,占總數的76.6%,而其他的論文集、電腦軟件、工具書等形式較少。
7.1 從立項數量上看,十年間我國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數呈上升趨勢,共立項1131項。其中,一般項目增長幅度最大,重大項目、西部項目和后期資助項目相對較平穩,青年項目在2013年后有所下降,但成果文庫反映體育領域重大研究成果的立項數較少。建議相關學者應跨地域、跨學科合作,提升科研力量,打造更多代表體育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的創新成果。
7.2 從立項地域上看,十年間我國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項目在全國的31個省(市)立項,除港、澳、臺三地以外,全國所有省(市)均有立項,但仍存在立項地域分布非均衡的問題,西部及邊疆地區立項數仍較少。建議國家應繼續加大對西部及邊疆地區的扶持力度,從而實現均衡發展,同時積極邀請港、澳、臺地區的相關學者申報。
7.3 從立項項目單位所屬系統上看,高校是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的主體,其中體育類高校在研究隊伍的整體素質、研究資源及水平上都較其他類高校占有一定優勢。
7.4 從立項項目負責人情況上看,高級職稱是立項項目負責人的主體,其中有94人獲2項及以上項目立項,有4人獲3項
立項,其研究主題都有一定的相關性及延續性。建議國家應加大對青年項目的扶持力度。
7.5 從研究主題內容上看,目前我國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立項項目涉及面較廣,多數研究是交叉學科的綜合研究,社會體育學一直以來都是研究的重點,民族傳統體育和體育經濟學成為研究熱點,但體育宏觀層面,揭示體育深層次本質及其辯證發展規律的研究還較少。建議相關學者應加大對體育宏觀層面的研究力度。
7.6 從研究預期成果形式上看,共有研究報告、論文集+研究報告、專著+研究報告、專著、專著+論文集、論文集、研究報告+其他、專著+電腦軟件等11種成果形式,其中研究報告是最主要的成果形式,多數項目采用兩種形式相加的形式結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