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柱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新課程改革的步伐也不斷加快,與之密不可分的課堂教學的改革亦同步展開。在新型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出現了許多新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的組織形式。在初中生體育課堂中學生有了更加明確的發展目標,他們擁有了更多話語權和發展機會,成為了教學活動的主體。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的不足得到了很大改善,課堂變得多姿多彩。但研究發現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初中生課堂問題行為。
文獻研究搜集相關的文獻資料,全面的了解當前初中生體育課堂問題行為的現狀,為本研究的開展提供理論支持。
抽取七年級至九年級的初中生為研究對象,發放調查問卷,采取問卷形式對中學師生進行全面的調查。調查問卷的主要內容包括初中生體育課堂問題行為的類型、產生階段、產生原因、師生對問題行為的認識等方面。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對所選取的班級進行隨堂聽課,通過課堂觀察,一方面了解學生在體育課堂上具體有哪些問題行為,另一方面探究學生產生這些問題行為的原因及影響因素。
t1 :注意力不集中;t2:隨意走動交談打鬧;t3:不聽從練習內容;t4:打架、斗毆、搶奪器材;t5:申請見習或逃避練習;t6:對練習內容緊張、焦慮、恐懼;t7:用言語、動作引起別人注意;t8:上課玩手機。
2.1.1 教師問卷分析

圖1 初中生體育課堂問題行為表現(教師問卷)
從上面的圖表中可以看出,教師認為初中生在體育課堂中出現較多的問題行為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申請見習或逃避練習,隨意走動交談打鬧及上課玩手機。這四種課堂問題行為所占的比重分別為:22.3%、18.3%、16.4%和 15.1%,這四種不同的課堂問題行為的比例占到72.1%。而其余四種課堂問題行為在所有種課堂問題行為中僅占18.8%。這就說明教師認為在體育課堂中學生所出現的問題行為之間有著明顯的不同,教師認為主要存在的課堂問題行為是注意力不集中、申請見習或逃避練習、隨意走動交談打鬧及上課玩手機。
2.1.2 學生問卷分析

圖2 初中生體育課堂問題行為表現(學生問卷)
從上面的圖表中可以看出,學生認為出現較多的體育課堂問題行為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隨意走動交談打鬧,對練習內容緊張、焦慮、恐懼和用言語、動作引起別人注意。這四種課堂問題行為所占的比重分別為:19.5%、16.8%、15.5%和10.3%,這四種體育課堂問題行為所占比例為62.1%。其中四種在全部問題行為所占比例為26.9%,但是這六種課堂問題行為相互之間的差距并不大。這就說明學生認為在初中生體育課堂中所出現的各種課堂問題行為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學生自己認為他們的課堂上經常發生的課堂問題行為是注意力不集中,隨意走動交談打鬧,對練習內容緊張、焦慮、恐懼和用言語、動作引起別人注意。

表1 初中生體育課堂問題行為發生階段調查統計表
上表中列出了學生和教師所認為的體育課堂問題行為發生的時間段,從表中可以看出學生和教師都認為體育課堂問題行為主要發生在自主練習的階段。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行為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而在自主練習或自由活動的時候教師也無暇顧及每個學生,不能及時了解并發現違背課堂規范的行為的出現,導致該階段的問題行為最多。而在上課鈴響后的準備活動階段,教師的精力比較集中,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學生和課堂準備的事情上,要求嚴格,所以這個階段學生發生問題行為的機會少。

表2 初中生體育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個人原因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在造成體育課堂問題行為的個人原因中,初中生對于體育課缺乏明確的認識這一原因達到43%。大部分的教師及父母都有著這樣一種觀念:體育課與其他文化課相比沒有那么重要,學生們也被這樣的理念影響著。學生、家庭及教師都沒有對體育課予以應有的重視和明確的認識,只要文化課成績好就萬事大吉的評價標準導致了學生的一些錯誤理解。其他三種原因也是影響中學生產生課堂問題的重要原因,同樣不可疏忽。

表3 初中生體育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教師原因
從上表我們可以發現,教師各方面的因素影響著學生問題行為的形成。教學方法陳舊占46%、教授與教學無關的內容占37%、恐嚇懲罰學生占33%、課堂枯燥乏味占29%等,從統計的數據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教師的專業素養、專業技能、課堂管理方法都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學生的行為。

表4 父母教育方式對初中生體育課堂問題行為的影響
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對世界最初的認識來自父母的教育,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性格、人生觀對孩子都有著極大的影響。上表的數據顯示,在父母放縱下成長的孩子出現最多的問題行為,父母專制教育方式導致相對少一點的問題行為,在民主型的父母教育方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帶有的問題行為是最少的。所以專制型和放縱型的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是需要改進的。
首先,加強自我監督,讓學生明白哪些行為是問題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哪些行為是正確的,被允許的。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生要有意識的留意自身存在的問題行為,同時要記錄下自己發生過的問題行為,督促自己不可以再次出現。其次,重視自我評價,學生把自己的行為表現與原先設定好的行為標準相比較,看自己的表現是否達到了標準或者有多少的距離,給自己一個相應得分。有學者發現,自我評價的策略有利于問題行為產生頻率的降低。
建立課堂規則,規范學生課堂行為,增強自我監督、自我評價意識;課前安排適當的教學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批評和樹立榜樣相結合,創建良好課堂環境。
3.3.1 改善家長的教育方式、方法
父母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影響著孩子日常良好行為的習得,家長需要積極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創造積極和諧融洽的家庭環境,多多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給予及時的糾正和教育,更多正面、積極的引導和培育,提升他們的自我反思能力。
3.3.2 完善學生的管理工作,定期進行心理輔導
每個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形成和學校的管理都有著一定的關聯,校方應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管理工作,設立相應的獎勵和懲罰措施,加大督促力度,為學生樹立一個目標,并定期由心理輔導教師對學生們做相關心理輔導,引導學生們積極健康成長。
研究發現,初中生體育課堂問題行為具有普遍性、性質差異性、性別差異性和年齡差異性的特點。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教師應從學生自身、教師本身以及環境等方面全面綜合分析學生產生課堂問題行為的原因。從原因出發進一步探索應對課堂問題行為的策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提出具有針對性、可實施的課堂問題行為的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