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山東省濟南市經五路小學教師

六年前,我第一次拿到臺灣李崇建先生所著的《沒有圍墻的學校》一書。在反復地閱讀中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成為一個人遠比僅僅獲得知識重要”。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過去的近二十年時間里,我一直嘗試著把諸多書本以外的知識帶到課堂上來,嘗試著打開教室的門和窗,帶領學生走出去,努力讓他們的身心可以在一個更廣闊的天地里學習。于是,我的語文課堂上少了一些傳統的講述,多了一些孩子們的暢所欲言,少了一些刻板的咬文嚼字和機械枯燥的練習,多了一些有趣的生活實踐以及燒腦又動手的活動體驗……
事實證明,正是這樣的嘗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自覺性,在潛移默化中有效涵養了他們的語文素養,更陶冶了道德情操。我常想,雖然我是一名學科教師,雖然我們有一本統一的教材,但是我們要學習的是整個世界。理想中的課程應該是知識性和人文性兼有,只有用開放的眼光去踐行,跳出學科本位的樊籠,才可能把一本書讀出一個大千世界,也才可能實現學科教學到學科教育的走向。因此,我想盡己之力為孩子們建一間沒有圍墻的教室,最大限度地挖掘、釋放學科教育的能量,像美國教育家弗朗西斯一樣,把人文教育帶進課堂,給學生足夠大的心靈空間,讓不同的學生都可以自由發揮,盡情成長。

曾經的一個學生在閱讀了很多繪本后突然有一天對我說:“老師,我也想畫一個故事”。隨后,他真的用自己的畫筆講述了一個狐貍和老鷹的故事,而且從此愛上了繪畫,并因此變得更加自信。
一個優秀的課程,絕不僅僅是希望立竿見影得到什么,而是希望在學生心里可以留下什么。所以,教師傳授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離不開心靈的培育。灌輸教育僵化了教學的方式,單一教材割裂了與生活的聯系,無法更好地潤澤孩子成長的心靈。
眾所周知,經典繪本都是世界著名插畫家的作品,他們運用各種材質進行藝術創作,營造故事情節,為小讀者營造了一個又一個充滿溫情與想象力的文字世界。
當有了繪本這個紐帶,就有了一系列更貼近孩子的生活話題,就有了更多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親子之間互動、交流、激蕩、吸收與轉化的成長經歷。教師也有了更大的施展教學智慧的空間和平臺。
因此,教師研究一個課程不僅要體現專業知識的深度,還要在廣度上為學生成人成才打開空間,更要有觸動其心靈的溫度。低年級繪本閱讀課程的研究,應從當前學科教學的實際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依據課標的學段要求,我選取了“繪本閱讀”作為學科拓展課程。繪本閱讀課程絕不拘泥于繪本本身,作為基本載體,“繪本”更像是連接教材與生活之間的橋梁,力求與傳統教材對接,與專題活動聯系,形成系列化的主題閱讀課堂,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自由學習的廣闊天地,讓學習語言文字成為充滿快樂而幸福的知識之旅。
葉圣陶先生曾說,學生是種子,不是瓶子。傳統的語文教學更側重于教授學生認識和掌握教材中的文字,這無疑是把孩子看作只能澆灌的容器。對于剛剛入學的孩子來說,小學學習是陌生而新鮮的,這正是其學習能力發展的一個敏感期。恰當的介入,可以更好地引導孩子愛上學校、愛上學習。但是,由于當下家長對學前教育的投入程度不同,同一個班的學生學習起點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這一現狀對教師整體教學的駕馭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面對學生的身心特點及實際水平,語文老師必須主動地去尋找一種更好的途徑或者更有效的切入點,更巧妙地將剛剛踏入小學校門的孩子引上學習的道路。
正是源于這樣的思考,我以一年級上學期為研究單元,結合其學習生活背景對各類繪本進行篩選,設計了以“校園、友情、親情”等為專題,分周分月的《繪本閱讀書目》,為學生課內外閱讀提供了近二十余冊繪本,通過“1加2”的方式,帶領學生一起開啟了快樂有趣的學習生活。“1”是指的雙周一課時的繪本閱讀課。這種課型以講述為主要方式,通過“情感朗讀、引導觀察、邊猜邊講、情境創設”等方法,將學生帶入繪本故事的情境之中,同時又啟發學生邊聽邊賞,邊看邊想,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欲望。比如,在和學生們一起閱讀《大衛上學去》系列叢書時,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創設和邊猜邊講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將繪本中的情景和自身經歷結合,這樣學生讀起來既有興趣又有收獲。再比如,閱讀《大腳丫學芭蕾》時,我主張學生自己閱讀觀察,通過引導學生發現人物形象的特點,進一步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這樣的繪本閱讀課并不刻意強調識字、精讀,盡量避免超出學生實際水平的過度閱讀,而更注重繪本閱讀的原汁原味,保持繪本本身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正是因為采用多種多樣適合孩子的講述方式,學生在有效的閱讀指導中學會了欣賞畫面,提高了觀察能力,善于自主識字,提高了閱讀能力,樂于動腦思考,推動了理解能力的發展,尤其是學生在生活中的閱讀主動性有了明顯提高,為課堂以外的閱讀生活做好了鋪墊。也正因為這樣的鋪墊,“1加2”中的“2”所指的課堂以外的自主閱讀和親子閱讀就落實得更加水到渠成。通過家長各種途徑的反饋可以發現,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的積極性有了明顯提高,調查顯示,學生閱讀課外書的自覺性從最初的56%提高到87%。其中,識字量及語感都有非常明顯的提升。同時,親子閱讀得到了越來越多家庭的認可與響應,52%的家庭可以堅持每天的親子共讀,每學期,75%以上的家庭都能帶孩子去書店或者圖書館兩次及兩次以上。校內外良好的閱讀環境使學生的文學氣質得到了潛移默化的滋潤與提升。
閱讀,絕不是簡單的翻閱,單向的文字輸入并不是閱讀的目的。更好地吸收閱讀中的營養,使其能有效地轉化為一種能力,是我設計繪本閱讀課程的初衷。因此,除了雙周一課時由教師主講的“主題閱讀課”,還有雙周一課時讓學生做主角的“繪本故事我來講”,這都得益于前期教材整合的研究而使繪本閱讀課程有了課時上的保障。
“繪本故事我來講”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講故事活動,而是一個需要教師科學指導的閱讀課程。從最初書目的推薦,到課時的安排,到繪本的閱讀指導,再到孩子們講述、提問與點贊等環節的設計,以及點贊卡的多元評價,這一系列的過程是班本性課程的重要內容,研究孩子們的興趣、特點,研究繪本的分類、風格,考慮教學的意義與價值。一個學期結束后,七期閱讀活動,平均年齡僅七歲的孩子能獨立主持,既有學生的獨立講述,也有親子表演,還有熱烈的互動問答以及講述點贊,總時長近8個小時。全班參與率達到100%,實現了講述體驗全覆蓋。孩子們不僅共同分享了近五十個國內外精彩的繪本故事,還經常拋出一些有意思的問題:村民為什么覺得石頭湯好喝呢?小兔子為什么總是要離開媽媽離開家跑走呢?為了嘗到月亮的味道有多少種動物一起努力?毛毛蟲都吃了哪些食物,最后變成了蝴蝶呢……孩子們樂聽會想,自然愿意交流討論,并在這個過程中受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在講述的舞臺上,我們并不要求每一個孩子都成為講故事大王,只要自己有進步就是真正的成長。班里個子最小的女生小A,出生后因嚴重腎病曾兩次收到病危通知,身體孱弱的她能健康成長就是父母最大的心愿。因此,小A雖然已經達到上學的年齡,但是在學習能力方面和同齡人存在很大差距。一開始,家長對于孩子是否加入繪本講述這一課程非常猶豫,擔心明顯的差距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積極性。但是孩子參與的意愿隨著一次次活動的開展變得越來越強烈。于是,我和孩子的媽媽開始一起幫助孩子做準備,沒想到從故事的記憶、背誦到表達,孩子的表現非常勇敢、積極、自信,誰能相信這個剛剛入學的孩子常常連學習用品都找不到呢!小A收獲了她入學后的一個精彩,學習的眼神變得越來越專注。除了小A,還有一些性格內向或者慢熱型孩子都在自主講述的課堂上勇敢地邁出了成長的第一步。
一個普通的讀書活動,因為課程化的設計讓孩子們有了更多的期待,因為家校的積極示范而有了孩子們更多的努力,因為師生、家庭的共同鼓勵而有了孩子們更多的自信。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課程活動中,我漸漸感受到:孩子們的閱讀積極性提高了,家庭閱讀的氛圍濃厚了;孩子們的閱讀視野拓寬了,家庭閱讀的品味提升了;孩子們表達的勇氣增強了,學習的興趣濃厚了……這樣的課程自然而然得到了更多的認可與支持。
課程不是課本,不是課堂,而是生活,是世界。所以,優秀的課程應該服務于學生真實的成長。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要教給學生認識一個個方塊字,要讓他們體會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感受到文字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溫暖、舒適、感動和力量。
在閱讀完“友情”這一專題的繪本后,我給每個孩子發了一張班級同學名單,請他們找到新結識的小伙伴的名字,通過認一認、讀一讀、畫一畫、剪一剪、貼一貼的方式,說說自己認識的新朋友。這樣有趣的手工作業可以挖掘孩子的多少潛能呢?有的孩子按小伙伴所坐的位置排列,挑戰自己的觀察力與記憶力;有的孩子按認識新朋友的先后順序排列,挑戰自己的交往能力;有的孩子剪貼得特別干凈、整齊,挑戰自己的耐心與細致;有的孩子實事求是,這邊貼的是認識的朋友的名字,另一邊是想認識但還不認識的……閱讀分享會上,孩子們又三兩組合介紹彼此認識的新朋友,和新朋友激動地擁抱在一起。從《我有友情要出租》到找到屬于自己的友情,這才是課程的真正魅力。
在低年級繪本閱讀課程里,我們還設計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游學活動“尋找最美書店”,請家長帶著孩子利用節假日,去尋找那些隱匿在城市中大大小小的書店,并且深入其中體驗閱讀,感受書店別具一格的人文氣息。“尋找最美書店”更像是帶孩子尋找一種真實的閱讀生活。
猶太人為了讓孩子愛上書,愛上閱讀,把蜂蜜涂抹在書上讓孩子去舔食。而我們引導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僅僅靠學校里倡導的閱讀是不夠的。只有讓閱讀真正走進孩子的生活,才能在潤物細無聲中轉化為終身閱讀的素養。因為良好的家校教育環境,“尋找最美書店”幾乎得到了所有家庭的主動響應。孩子們不僅走進了這個城市最大規模的書店,選書、買書、聽書、看書,還先后走進不同風格的小書店,真實感受到各具特色的閱讀文化。我們還舉辦了雖然短小但有趣的分享會,孩子們把尋找到的一本書、幾張照片、一段經歷、一種感受進行展示和交流,他們發現,除了玩耍,原來閱讀也可以這么有意思。
除了“尋找最美書店”,閱讀課程里還有一個學科整合活動“我的小書櫥”,涉及數學、語文、品德與生活三個學科的育人目標。孩子們從一開始挑戰整數數數,數數自己到底有多少本書,數數爸爸媽媽以及家人有多少藏書,一邊記錄數字一邊自己整理自己的小書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這些六七歲的孩子整理書櫥其實很費時間,可能一兩個小時過去后書櫥更亂,但是讓孩子親身經歷這個過程,整理的不僅僅是書,更是一種閱讀的心情。你會發現,大部分孩子們在整理的過程中可能發現一本特別感興趣的書,然后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十分鐘過去了,二十分鐘過去了,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已經沉浸在閱讀之中忘記了整理的任務,這難道不也是最好的閱讀嗎?
低年級繪本閱讀課程的研究是一個系統思考與設計的過程,除了準確的課程目標,適合的課程內容,新穎的課程形式,足夠的課時保障以及科學的課程評價,更需要從“學生立場”出發,讓學生成為課程最真實、最有意義、最有生命的決定因素。美國著名教育家弗朗西斯說,最好的教師總是不教書,他們只教孩子把全部的心靈都敞開,用露珠一樣的眼睛和愛,朝向偉大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