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銘/福建省廈門市松柏第二小學教務處主任

沈銘
近幾年來,由于計算機與網絡技術應用的高速發展,互動媒介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一線教師的關注,社會上也出現了不少專門設計開發的課堂互動媒體設備,例如:交互式電子白板、電子書包、VR技術等。其中,交互動式電子白板技術與課堂交互反饋技術在國內外的應用較為普遍,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系統近幾年也開始被提及和重視。這些媒體設備的出現,使得數字化技術的人機交互的特征與交互的范圍進一步顯現與提升,能夠更多地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思想與理念。但是,目前已有的研究多為針對某一項目的“單一”的研究,而將各種互動媒介有機地整合,多元化探討其互動策略的有效性的研究卻很少。已有的大量研究結果顯示,師生互動的質量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有效、高質的課堂互動能夠提升師生對課堂的滿意度和投入的積極性。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陳麗認為,“教學交互是學習過程中,以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產生正確意義構建為目的,學習者與學習環境之間的相互交流與相互作用,它包括學生與教師,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包括學生和各種物化的資源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那么,究竟如何借助這些互動媒介技術,讓課堂互動真正有效?筆者近幾年在教學實踐中,根據電子書包、電子白板等互動媒介的優勢,將它們有機地融合使用,使其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從而提高教學效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因此,在課堂中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是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現實體現。與傳統一塊黑板一只筆的教學方式相比,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各種層出不窮的信息技術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正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貼近生活,從而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真正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師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創設高仿真問題情境,有助于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激起興趣、激發熱情,以便學生在教師有計劃有步驟的引領下,進行各種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探究活動,既有助于課堂教學的妥貼實施,又能促進課堂高效開展。例如:執教五年級《找次品》這一課時,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利用flash技術制作“天平”教具(見圖1),既可以避免現實生活中使用天平需要注意保持天平清潔的不便,又能克服天平的敏感性,生動形象地把天平的特性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通過電子書包直接在屏幕上拖拽、移動課件制作的“實驗室天平”,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利用天平找出次品,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通過不同方案的驗證,學生很快地突破了利用天平“把物體平均分成3份能最快找出次品,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就盡量平均分成3份。”
對于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來說,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是否達成了課前制定的教學目標是非常重要的,而落實課堂教學效果最好的途徑是課堂反饋。以往的課堂反饋方式,通過課堂練習來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這種傳統反饋方式存在“不夠及時、不夠真實”的弊端,無法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有對比,才有力量,小學生都有爭強好勝的一面,都渴望表現自己。我們充分利用學生這種心理,有意識地借助電子書包從“誰最快”“誰最準”來展示學生的掌握情況,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營造合理的競賽情境,讓課堂開放而充滿活力,同時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教師通過電子書包可以實時了解班級學生對本課時(或本單元)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見圖2),可以根據實時了解的情況(完成時間和準確率)來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和教學策略,既省時又高效。同時,還能根據了解到的反饋情況及時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并根據部分存在不足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輔導。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應盡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放在面前,讓學生去看看、摸摸、聽聽、聞聞等。”特別強調小學生數學教學要直觀化。而且《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倡導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對教學的過程、思維的過程和知識形成的過程尤為重視,除了使用“了解(認識)、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等刻畫知識技能的目標動詞外,還提出“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體現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過程性要求。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我用信息技術工具制作課件,利用課件動態演示轉化過程,直觀深刻,比教師抽象、生硬的講解顯得更加簡潔易懂。我在教學《條形統計圖》時,當學生用統計表來展示課堂教學現場收集的信息時(現場調查最喜歡游樂場中的哪種游樂項目),我追問了一句:有什么辦法能不通過比較數據的大小,就能一眼看出喜歡哪種游樂項目的人數最多?學生經過短暫的思考后,把收集的數據卡片分類進行排列。這時,我運用電子白板在格子圖中制作好的“條形統計圖”,引導學生通過“拖拽”統計圖中的條形圖,并根據實際所需標上橫軸、縱軸的數據,逐步完善條形統計圖。通過這樣引導學生親身體驗的直觀教學,使學生更直觀地發現統計表與統計圖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同時使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生動、易學,輕松突破教學重、難點,并培養了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圖1
神經生理學家Brodmann和心理學家Trechler的研究表明,人的各種感官都與知識的獲得相關聯,課堂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一切感官,特別是視覺、聽覺和觸覺,即盡可能讓學生通過各種感官來接觸學習素材。因此,借助各種新互動媒介技術,把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各種視頻、音頻、圖片、文檔等教學素材生動、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更能使課堂氛圍和諧融洽,讓課堂更有生命力。
視頻播報、聯系生活。我在教學《找次品》時,首先讓學生觀看了“美國‘愛國者號’航天飛機失事”的新聞片段,并引導學生大膽猜測,也許是因為其中一個零件的質量不過關(也就是次品)造成的悲慘事故,既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危害了我們的生命,通過鮮活的案例,在視覺和聽覺上,給學生形成巨大的沖擊力,同時改變了以往一根粉筆一本書的傳統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微課展示、直觀具體。我在教學《圓的認識》這一課時,為了更加直觀地向學生展示正確的畫圓方法,防止學生在畫圓的時候出現移動圓心、半徑變化而畫出不規范的圓,便用DV在課前拍了規范用圓規畫圓的微視頻(含幾種錯誤的畫圓方法),學生通過微視頻中直觀具體的操作流程,進行自我對比,很快地就掌握了規范的畫圓方法。

圖2
白板操作、互動多樣。我在教學《搭配》這一課時,課前準備2件衣服3條褲子的資源圖片,在課堂教學時,我讓學生到白板上通過連線展示各種搭配方案,并通過“克隆”“組合”“拖拽”等方法,讓學生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對各種方案進行對比、觀察,從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如何有序、不遺漏地進行搭配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電子白板的使用,提高了學生課堂互動的參與度,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競賽激勵、調整策略。數學課堂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每節課都有安排一定時間的課堂練習,課前設計好課堂練習,通過電子書包把練習推送給學生,既能通過比賽的形式來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通過電子書包的評價系統,了解到學生完成練習的準確率和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教師就可以根據電子書包反饋的數據,來適時調整接下來的教學策略和教學節奏,對學生掌握不理想的知識點,可以第一時間在課堂上查漏補缺,保證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傳統的課堂教學要求學生課堂注意力高度集中,而由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很難做到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且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也很難通過課堂教學一次性掌握。網絡學習系統給家校互動學習提供了可能,教師可以通過QQ群、微信群把錄制好的課程視頻、整理好的相關學習資料上傳,使課堂教學二次再現,為部分學生提供二次甚至多次的重復學習機會,很好地把傳統的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此外,網絡教學借助圖、文、聲、色、像于一體為學生提供優美的畫面、有趣的動畫,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資源,通過眼、耳、手、腦等多種感官,可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直觀、生動有趣,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教師有限的教學時間轉換成無限的課外空間變成可能,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又充分調動了家長資源,形成家校教育一體化。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網絡的一些教學APP,如“作業盒子”等布置一些分層作業,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可以借助系統后臺,讓家長和教師及時了解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家長更好地配合學校和教師共同督促孩子學習,提高學習效度,改進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
總的來說,多種新互動媒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融合運用,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它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我們要積極倡導和探索新互動媒介和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使其能更好地輔助我們的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