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滿生/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的教育國際化水平。”基礎教育國際化是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我國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關鍵環節。
基礎教育國際化與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是不矛盾的,要澄清各種模糊認識,樹立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戰略思維,意識到其重要性和迫切性。這其中,需要重點把握五個方面:
第一,基礎教育國際化的理念要強調國際理解教育,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國際素養做準備。把基礎教育國際化的目的理解為“培養國際化人才”“培養世界公民”是不科學的。基礎教育國際化重在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溝通能力與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第二,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區域國際化探索。在我國,基礎教育國際化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尤其在發達地區有強烈的需求。倡導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區域,往往是義務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資源實現了初步均衡的區域。進一步走向以質量為核心的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第三,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探索應該是全方位的。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宏觀、微觀層面政策的國際化導向,建立擴大開放的創新環境;教育質量、教學效率、質量評估等標準的國際化;教師專業素質,教師綜合能力的提高;改革課程內容,促進跨文化學習;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
第四,課程建設與改革是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核心。學校不應將引進多少國際課程作為評價是否國際化的唯一標準,要給孩子們更多的多樣化選擇和國際理解的機會。要以課程改革為突破口,強調國際化課程的現代性和探究性,突出學科前沿知識、交叉內容、新興學科領域的知識,要重內涵、輕形式。引進的課程要適度整合,不能無底線整建制全盤引入。國家規定的語文、歷史、地理、政治等人文學科課程絕不可少。要處理好與統編課程的關系。
第五,把提高教師的國際化素養放在核心地位。教育國際化不僅對學生適應未來合作與競爭的能力提出了新挑戰,更多的是對教師提升專業素養提出了新挑戰。對學校校長的領導力也提出了挑戰:一定要認識到基礎教育國際化不能只是個別教師的行為,要全體教師參與。每所學校要有一套系統的培養教師參與國際化課程的方案。
《第四次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教育部長會議宣言》提到:21世紀學生必須掌握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終身學習、團隊合作、自我管理和自學能力等。
其中,創造力的培養是核心問題。研究表明,創造力并非是只有少數人才具備的特殊才能,而是絕大多數人都擁有的潛能,通過教育為人才的創造力培養奠定基礎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參考國內外的經驗,我們提出要從以下八個方面來推進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
第一,基礎教育階段需對學生的創造力給予高度重視。基礎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創造力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加大這一階段青少年創造力培養的力度,如果等到定型以后再進行培養,提高的可能性就會減少。
第二,要重視學生知識基礎的構建。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必須學習基礎課程,在基本知識和技巧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對創造性潛能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要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幫助學生去發現問題,讓學生成為問題的發現者。要讓學生明白,學校是一個提出問題的地方,而不僅僅是回答問題的地方。
第四,注重培養創新型教師。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在發展學生創造潛能的12條策略中,講到了教師的態度對開發學生創造潛能的作用。教師既可以促進學生的創造潛能向現實性轉化,也可能阻礙其發展。
第五,改革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也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主渠道。事實證明,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使用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決定著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程度。
第六,強調訓練思維方法。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成分,訓練發散思維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創造力。
第七,改革學生評價方式。學校教育的是完整的學生,評價的也應該是學生的完整表現。因此,評價應從過分關注學業成就,轉向對綜合素質的考察。
第八,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美國弗蘭西斯·史萊格教授研究了美國人是如何在創新上取勝的。他認為,美國人獲得的諾貝爾科學獎和數學菲爾茲獎數量,與美國總人口規模相比極有優勢。其原因是向最有天賦的學生提供了特殊課程。
創造力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創造力的發展不僅受知識、智力、動機、認知方式、人格特點等個體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家庭、學校、社會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學校環境等都會對青少年創造力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我們要從跨文化的全球視角,深入了解國外培養青少年創造力的實踐經驗,從而為提升我國青少年創造力提供可靠的依據。還要幫助學生確立新的探索性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盡早進入科學研究領域,把學習、生活實踐和科學探索緊密結合起來。要高度重視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