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是人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時所采取的認知和行為措施,旨在解決問題或減輕因問題而產生的身心緊張[1]。應對方式是人們應對內外環境要求及有關情緒困擾而采取的方法、手段或策略,采取不同的應對方式對人的身心健康會產生重要影響[2]。人格特征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決定人的心理健康狀況[3]。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各種挑戰或新情境的應對能力的總體信心[4-5]。近年來隨著競爭的加劇,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資料顯示,有20%~30%的大學生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已成為研究的焦點。本研究于2015年9月—2015年12月對新疆5所高校680名實習護學生進行調查,探討一般自我效能感、個性特征與應對方式的特點及關系。
采取分層整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新疆5所大學的680名實習護生為調查對象。發放問卷680份,回收問卷680份,有效問卷649份,有效率95.44%。實習護生年齡18歲~26歲(22.04歲±1.40歲)。其中男30人(4.6%),女619人(95.4%);漢族266人(41.0%),維吾爾族309人(47.6%),哈薩克族31人(4.8%),回族33人(5.1%),其他10人(1.5%);雙親家庭531人(81.8%),單親家庭69人(10.6%),重組家庭38人(5.9%),其他11人(1.7%);農村401人(61.8%),城市248人(38.2%)。
采用現場問卷調查的方法,護生按照統一指導語,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測試,問卷現場發放,現場收回。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艾森克人格問卷及簡易應對方式3個量表,①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6]:由Ralf Schwarzer和Matthias Jerusalem編制,共有10個項目,均為里克特4點量表,被試在1~4等級上進行自我評定。項目與總分的相關在0.60~0.77之間,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7。②艾森克人格問卷(EPQ)[7]:龔耀先于1983 年修訂,共 88 個項目,包括內外傾向、神經質、精神質 3個量表和 1 個掩飾傾向性量表。 每個項目要求被試做出“是”或“否”的回答,計分為“1”或“0”,該量表有中國常模,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③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8]:采用解亞寧編制的簡易應對方式問卷。該問卷由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分量表)組成,包括20個條目,采用4級記分。量表的再測信度為 0.89, 內在一致性α系數為 0.90;積極應對分量表的α系數為0.89;消極應對分量表的α系數為0.78[8]。
采用EpiData 3.1軟件錄入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于多組均數比較,先進行Levene方差齊性檢驗,后進行方差分析,并使用LSD法進行兩兩組間比較;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個性特征與應對方式的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和各維度線性逐步回歸法。

表1 一般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及應對方式的性別差異性分析±s) 分

表2 一般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及應對方式的不同民族差異性分析±s) 分

表3 一般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及應對方式的不同家庭類型差異性分析±s) 分

表4 一般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及應對方式的Pearson相關分析

表5 一般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及應對方式的回歸分析(n=649)
本研究發現,本科實習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及應對方式存在性別差異,這與許錦翼等[9]研究結果一致,且男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及積極應對方式顯著低于女生,而人格特征各因子及消極應對方式顯著高于女生, 這與李眷艷[10]研究結果不一致。筆者認為男護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護理工作是“伺候人的活兒”,由男性來做“地位低人一等”,從而經常處于焦慮、自卑、無助之中,他們所感受的壓力明顯高于本專業的女生,且對壓力具有敏感性,容易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現實生活中,家長受望子成龍、出人頭地等傳統觀念影響,大多對男孩子寄予較高期望,要求嚴格或近乎苛刻,使男生常常處于矛盾狀態,想做得好一點得到家長的認可,另一方面,由于護理本身職業認同感較低,現實與理想的差異,導致其出現人格特征各因子的得分高于女生。在不同民族方面,人格特征各因子與應對方式在不同民族的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行比較發現:漢族在人格特征的內外向因子的得分最高,維吾爾族在積極應對方式上得分最高,哈薩克族在消極應對方式上得分最高,回族在人格特征的精神質、神經質和掩飾虛假上得分最高,各民族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得分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李軍[11]研究結果一致。在家庭類型方面,一般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各因子及應對方式在家庭類型上的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進行兩兩比較發現:父母雙親家庭的護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各因子及積極應對方式上得分最高,重組家庭在消極應對方式上得分最高,這與張永雷[12]研究結果一致。筆者認為雙親家庭的孩子受到父母的關注和鼓勵較多,其自信心較高,喜歡和別人溝通交流,性格開朗活潑,再者在遇到問題時,也比較冷靜和勇敢,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而重組家庭的孩子可能會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容易產生悲觀情緒,從而采取消極應對方式。
研究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與人格特征中的內外向因子和消極應對方向呈負相關,與積極應對方式呈正相關,人格特征中的各因子與積極應對方式呈正相關,與消極應對方式呈負相關,且一般自我效能感及人格特征各因子對應對方式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提示提高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可以鼓勵護生在面對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和挫折時,去積極、樂觀地應對,另一方面,除了提升個體的一般自我效能感[13]之外,還應努力加強護生與病人的溝通交流,培養良好性格,從而提高護生采取積極應對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促進心理健康。
實習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及應對方式受到性別、民族及家庭類型的影響,且一般自我效能感、人格特征對應對方式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因此,在進一步加強對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除心理學角度的壓力應對培養外,應加強對其一般自我效能感及良好人格特征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