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其風險問題日益凸顯。由于互聯網金融平臺自身的風控能力較差,加之政府的監管體制不健全,互聯網金融平臺的違約風險事件頻發,引發市場的不信任。本文以互聯網金融為研究對象,對互聯網金融的類型進行闡述,分析了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經營不善、信用缺失、流動性不足等風險及其產生的原因,并針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防控提出了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 政策建議
一、引言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平臺因其交易成本低、交易效率高、金融覆蓋面廣等顯著特點迅速發展。根據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的監測數據,截止到2017年7月,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一共有1.9萬多家。但隨之而來的風險問題日益凸顯,我國累計違規平臺已超3200家。2018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監管。互聯網金融已經連續第五年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兩會”的持續關注的熱點。可見,政府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防范越來越重視,整治行業亂象的決心不容小覷。
二、互聯網金融的概述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的金融模式的不同在于借助了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訊技術,從線下服務到線上服務的轉變減少了時間的消耗和部分繁瑣的手續。同時,即時的信息匹配,可以讓消費者的投資選擇更加多樣和便利。從業態上看,現有互聯網金融業態主要包括類網絡借貸、互聯網資產管理、網絡眾籌等。其中,網絡借貸平臺累計有6000多家,互聯網資產管理將近3500家,網絡眾籌有800家。如表1所示,目前互聯網金融主要有以下六類構成。
三、互聯網金融風險及其成因
(一)互聯網金融風險
伴隨著國內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迅速崛起,其風險也愈發凸顯。主要的風險如下:
(1)經營風險。伴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普及,科技金對金融服務帶來的巨大變革,傳統的壟斷性資源在互聯網技術的介入下,降低了交易的成本,這種成本主要包括資源的對接成本以及線下到線上的結算費用等,這也使得競爭態勢發生了變化,行業金融門檻降低。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平臺自身的經營能力有限,自身風險防控能力與迅速擴張的規模無法匹配。例如,互聯網企業資金鏈斷裂,從而引發信用風險。
(2)信用風險。由于互聯網信息繁雜,很難分辨信息準確性,網絡數據有可能存在造假,網絡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交易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可能到導致道德風險的產生。
(3)流動性風險。互聯網金融領域一直在探索提高支付賬戶的活躍度,例如一些平臺的產品承諾客戶可以隨時取付,這對其資金流動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產品籌資總額增長迅速,一旦達到一定規模,可能出現財力難以保證隨時取付。當貨幣市場出現較大的波動時,可能會出現擠兌的現象。
(4)信息泄露風險。互聯網金融利用平臺進行廣泛地數據挖掘,在這個過程中會涉及到客戶個人信息和交易的數據的收集,但目前,很多互聯網平臺缺乏信息保護機制,個人信息被竊取的事件時常發生。如何保護客戶的個人信息安全,降低被泄露和非法使用的風險,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議題。
(5)法律風險。對于平臺而言,現在的法律都是針對于傳統金融而設立的,不完全適用于互聯網金融。例如,股權眾籌融資有可能發展為非法集資,P2P網貸平臺的運作模式也有可能被界定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對于投資者而言,互聯網金融的準入門檻較低,導致某些惡意經營平臺的進入,這將給投資者經濟利益造成巨大的風向,同時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
(二)互聯網金融風險成因
(1)金融市場混亂
科技對金融服務帶來的巨大變革,傳統的壟斷性資源在互聯網技術的介入下,其分配的競爭態勢發生了變化,進入門檻降低,互聯網金融平臺數量迅速增長。然而市場迅速發展的同時,很多企業自身的風控能力并不能與其快速擴大的規模相匹配,這些給整個市場帶來了系統性的風險。
(2)法律監管缺失
我國現有的金融法律制度主要還是針對傳統金融行業,對于互聯網金融這一新興的行業目前尚無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由于立法不健全、監管不深入以及準入門檻低導致不法分子鉆法律的空子,游走于法律盲區和監管漏洞之間,進行非法集資,非法經營,形成巨大的風險。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無法分辨其籌資真實性和風險性,容易造成損失。
(3)社會征信信息不健全
互聯網金融平臺不具備人民銀行的征信信息系統,無法獲取企業或者個人的征信信息,這使得互聯網金融風險增加。盡管類似阿里小貸的一些大數據互聯網企業,以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平臺的大數據為基礎,通過分析作為對客戶授信的依據,但是并沒有實現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征信信息共享,其他小型平臺則無法獲得客戶的資信情況。由于互聯網金融本身就是虛擬平臺的交易和活動,依靠虛擬世界的信息難以把控風險。
四、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建議
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國務院公布《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可見監管部門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重視,但總體而言監管體系仍舊尚未健全,各類平臺依舊問題不斷。截止到2017年7月,我國累計違規平臺已超3200家,比如泛亞、e租寶、大大集團、融資城、眾貸網等,互聯網金融行業亂象依舊層出不窮。針對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提出以下建議:
(1)完善政府監管體制
目前,原有的金融監管體制造成了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空白和重疊,互聯網金融市場需要約束和監管來引導其健康發展,相關法律法規亟待細化和明確。
(2)建立行業自律組織
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企業行業風險處于爆發期,處于整個行業向其正常發展的過渡階段,這個階段不僅需要政府的監管,同時也應當成立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行業自律是溝通政府、市場和企業的紐帶,需要行業成立行業協會,督促行業成員自覺營造一個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
(3)提升平臺內控能力
互聯網金融行業本身存在較高的風險,其中也存在著內部人員利用職務之便挪用資金,泄露客戶資料的內部風險。因此,企業應當做好信息系統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以風險管理為主導,從公司的治理層面、作業流程層面、監督層面進行風險防范。
(4)完善社會征信體系
征信體系不完善是制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并未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統,使得其風控系統較之銀行而言更顯薄弱,未來,只有進一步完善征信體系才能有助于互聯網金融的長久發展。
(東北財經大學,遼寧 大連116025)
參考文獻:
[1]劉恒江. 淺談互聯網金融風險及其防范對策[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6,01.
[2]李明選. 互聯網金融產業及其對傳統金融沖擊影響的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5.
[3]李東榮. 構建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體系[J]. 中國金融,2016,(12).
[4]李彩鳳,梁靜溪.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實證評價及優化對策[J]. 金融理論與實踐,2016,(05).
[5]王玉清. 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凸顯原因分析及監管建議[J]. 價值工程,2015,(24).
[6]宋敬文. 網絡貸款平臺亟待規范[J]. 金融科技時代,2014,(10)
[7]晉自力.互聯網金融及其發展趨勢分析[J]. . 時代經貿. 2016(03)
作者簡介:王蘭(1987.02),女,漢族,遼寧人,博士研究生,現任單位:東北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方向:科技金融,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