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衛東
(河南省工業科技學校,河南 新鄉 453000)
根據公安部統計,截止2017年底,全國汽車保有量2.17億輛,汽車駕駛人3.42億,隨著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社會購買力日益增強,我國汽車市場繁榮有了堅實的基礎,汽車前、后市場的繁榮加劇了汽車加工制造類及汽車生產服務類人才的短缺,而中職汽車專業學生正是這些人才的主力軍;鑒于此,中職學校汽車專業招生火爆,家長抱著美好的憧憬讓孩子學汽車專業的手藝,學生抱著美好的愿望在汽車專業上有所成就;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中職學校汽車專業發展的必然之路,針對如何解決存在問題,我校汽車專業從校企合作中存在問題的根源上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探索我校中職汽車專業學生的特點、汽車前后市場的特點、學生就業的定位及企業的需求進行研究,探索出通過大賽促進汽車專業課程改革;通過汽車維修大賽課程的開發實現了企業、學生、學校“三位一體”共贏,達到了教育的目的——人盡其才,符合企業的利益——所需人才,達到了國家的要求——培育人才。
原教育部部長周濟指出,“職業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改革創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辦學方向”,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技能大賽”的局面。我校汽車維修專業在技能大賽的帶動下,專業發展有了明確的方向,產教融合注入了活力,汽車維修老師有了成就感;產教融合的“三師隊伍”在技能大賽的推動下孕育而生,促使汽車維修專業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我校汽車維修專業從起始校企合作中《汽車維修短期實訓》的課題做起,逐漸形成“三師”的雛形,通過“三師”教練團隊培育汽車維修大賽精英學生,取得全國驕人的成績;在此基礎上把這些經驗進行了總結,通過產教融合《中德“雙元”模式對就業質量的提升》的課題進行了技能競賽課程改革,提升了學生的就業質量。
與我校汽車維修專業相關的技能大賽推動了產教融合,產教融合孕育了“三師”組成的教練團隊,通過“三師”教練團隊在國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培育出深受企業歡迎的精英學生;連續九年來我校技能大賽成績穩中有升,使我校汽車維修專業的社會影響力上升——河南省品牌示范專業、河南省實訓基地。我校汽車維修專業如何將這種基于產教融合的技能大賽精英教育的成果轉化為全體學生課程改革進行探索,探索出有利于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提高家庭教育投資額匯報中的技能大賽課程;于是我們在《中德“雙元”模式對就業質量的提升》的課題中開發出技能大賽課程體系;通過技能大賽促進課程改革,培育出一只融“三師”于一身的師資隊伍,構建了課程改革的框架,見圖1,提升了學生的就業質量,通過初步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圖1 產教融合的技能大賽課程改革的框架
汽車維修技能大賽的規程來源于維修企業實際需求;由于技能大賽受時間和規模的限制,往往從實際的汽車維修技能提取一部分。我校汽車維修專業為了在比賽中取得好的成績,“三師”教練團隊結合實際維修,研究比賽的技術規程,把比賽的技術規程與實際的生產高度融合,有針對性地訓練,這種訓練深受學生的喜歡,也得到維修企業的高度評價;如何把大賽的模式轉化為課堂模式?我們通過對《中德“雙元”模式對就業質量的提升》這一課題進行探索,以綜合維修企業的實際生產為切入點把汽車維修專業課程與維修企業實際生產相銜接,由“三師”教師團隊開發出若干個具有技能競賽與實際生產“雙用”功能的技能競賽課程,以汽車發動機的構造與維修為例,見圖2所示。
基于產教融合技能大賽的競賽課程確立了由汽車維修老師、學生、技師及工程師組成的選拔賽、挑戰賽及總決賽的定位,技能競賽課程的基礎是“產”,它是以真實的維修為前提,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技能大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力;有挑戰就有交流,有交流就能挖掘智慧和潛力;達到了汽車專業師資力量的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增強、企業行業技能技術人員思想的開放;同臺共技,以“武”會友,建立感情友誼,在競爭中學習,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教師教出真水平,學生學到真本領。這樣的競賽課程,其目的是為了“教”;學校的汽車專業適應了市場的需要,學生高質量的就業就有了保障。
汽車專業的競賽課程確立了產教融合的雙贏原則,學校引入了管理和技術較為先進的維修企業進行深度校企合作,維修企業在生產中引入競賽課程的教學內容,規范了生產工藝、提高了作業質量,讓企業師傅內涵得到了提高、讓教師學到了維修技術的本領、讓學生加入了生產,提高了企業的效益和學生的就業質量,實現了校企雙贏。

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知識點匯總
圖2
技能競賽是以汽車實際維修為出發點的,學生用的國家規劃教材成了學生自學的參考書;我國有句諺語“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在競賽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把主干競賽課程分成三個階段實施,第一個階段是選拔賽階段,其基本框架見圖3所示;在這個階段通過“三師”教師的講解、示范、指導訓練,在限定的時間內通過理論競賽和技能競賽相結合選拔出進行初賽的學生;第二階段是初賽階段,學校對升級為初賽的學生只能利用課余時間自己訓練,我們稱為自訓,學校實訓室對升級為自訓的學生實現全天候開放,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初賽;第三階段是決賽,決賽是由教師、工程師、技師共同參與的“全員化”大賽,初賽進入班級前10名的學生,可以升級為本項目年級的決賽,同樣對升級為決賽的學生實驗室也是全天候開放。通過這樣的循環模式的競賽課程的實施,解決了實訓設備的利用率低、師資力量短缺,激發了學生不服輸的天性等問題,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這種分階段、分層次的競賽課程使教師的“教”真正的做到了“授之以漁”。

圖3
通過《中德“雙元”模式對就業質量的提升》的課題研究,基于產教融合的技能大賽推進了課程的開發和使用,汽車維修學生的維修技能得到了充分的訓練,學生的職業素養內涵得到了提升,實施3年多來,共有150名學生走向了汽車維修的工作崗位,由于他們在競賽課程的學習中不但要有熟練的技能、扎實的理論,還要有較強的自訓能力;因此他們很快地適應了汽車維修的工作崗位,一部分成為汽車維修企業的技術骨干,15級汽車8班的學生韓瑞庭還未畢業,即被苗勇精工汽車修理有限公司聘用汽車調漆大師。
基于產教融合的技能大賽課程在開發和使用中,汽車維修專業教師的技能及職業素養日臻成熟;由汽車維修工程師、汽車維修技師、汽車維修教師組成的“三師”團隊開發出技能競賽課程,在開發競賽課程中取長補短,在應用中融入了行業專家、企業技師和職校教師的智慧和技能,汽車維修教師得到了鍛煉和成長,一支具有真才實干的“三師”融一身的專業教師隊伍逐步成長起來;從熱衷于各種培訓變成了熱衷于競賽課程的開發與使用。在產教融合的技能大賽課程改革的過程中,為汽車維修教師提供了實踐的平臺,為學校汽車維修專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基于產教融合的技能大賽課程在開發和使用中,汽車維修企業的管理與學校的實訓基地相融合,企業的文化與學校的制度相融合,企業的技術人員與學校的專業教師相融合,實現了汽車維修學生與汽車維修企業員工的無縫對接。技能大賽課程的使用培育出了高質量的學生,提升了學生的就業質量,學生家長滿意度提高,滿足了汽車維修企業急需的技術人才需求。再好的招生宣傳不如學生家長口口相傳,慕名而來求學的學生增多,汽車維修專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實現了校企的“雙贏”。
中職學校開發和運用技能大賽課程的核心是擁有一批“三師型”師資隊伍,只有擁有“三師型”師資隊伍,才能使產教融合的技能大賽促進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