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羅萬琦
摘要 針對現代調虧灌溉技術的研究進展,本文系統地闡述了調虧灌溉的發展現狀、作用機理、調虧時間及調虧程度,同時對調虧灌溉對玉米的生長發育指標、生理生化特性及產量品質的影響進行了討論,發現在一定的時期對玉米進行合適的水分脅迫不僅能保證產量甚至增產,還能有效提高水分利用率。最后,在客觀的基礎上提出了玉米調虧灌溉在進一步的研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分析了調虧灌溉技術在未來全球的應用趨勢,并對玉米調虧灌溉技術的應用前景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 玉米;調虧灌溉技術;水分利用率;研究現狀;展望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7-0019-03
調虧灌溉(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DRI)是一種有效利用作物對干旱的適應性產生的生理變化功能來達到節水目的的灌溉技術,由澳大利亞的持續灌溉農業研究所(Tatura中心)于20世紀70年代研究并命名[1]。調虧灌溉理念提出初期,研究多集中在果樹方面[2-5],較少涉及到糧食作物領域。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國內外的研究學者才開始對糧食作物的調虧灌溉進行研究[6-7],近年來對玉米、小麥調虧灌溉的大量嘗試性研究也基本證明了調虧灌溉能提高糧食作物水分利用率,同時達到保產或者增產的目的[8-9]。當前全球水資源短缺,農業用水量約占全球用水量的80%,需水量得不到滿足,現代農業面臨巨大挑戰。伴隨著全球范圍內畜牧業以及農業的持續穩步發展,對玉米的需求同步激增,過大的需求量以及消耗量使得玉米在全球的庫存低至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全球糧食安全警戒線。如何以有效的水資源獲取高產量的玉米產品,已成為目前國內外眾多學者的研究熱點,并在大量嘗試性研究之下取得眾多成果。現就玉米調虧灌溉的研究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展開綜述。
1 調虧灌溉的作用機理
調虧灌溉全稱為調控虧水度灌溉技術,是基于非充分灌溉發展起來的新型灌溉理念,但其不同于非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重點在于結合作物整個生長發育期的水分利用效率與作物最終產量,力求灌溉區總效益最高[6-7];而調虧灌溉基于作物的生理生化特征,人為作用在適當的發育期進行虧水處理,通過影響作物部分的生理生化特性,實現在保產、增產及保證作物質量的條件下,節約一定的用水量。調虧灌溉與非充分灌溉的不同之處在于選擇合適的發育期對作物進行水分脅迫,迫使作物改變自身的生理生化特性來適應此階段的水分虧缺,在不影響產量的基礎上,使作物因發育期不同的水分供給而產生不同的光合作用產物,并進行分配,促使光合作物更多地流向人類可利用部位(果實、種子等)而減少向使用價值較低的部位(根、莖等)輸送營養物質及有機物含量,從而在提高水分利用率的同時保證產量[1]。調虧灌溉能夠維持甚至提高作物產量的關鍵作用機理是在后期補充灌溉后作物能產生一定的補償效應[1,6-7]。
2 玉米調虧灌溉的研究進展
2.1 玉米調虧時期的確定
研究表明,玉米對水分的敏感系數因發育期的不同而隨之變化[6],因而明確調虧灌溉的作用時期是其能成功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之一[7]。從現有研究來看[10-15],玉米的發育期普遍分為苗期、拔節期、抽雄期和灌漿期。王密俠等[11]對玉米苗期與拔節期進行水分虧缺研究發現,適當的水分虧缺能增強玉米的抗旱能力,在改善作物品質的同時提高水分利用率。鄒兵兵等[10]研究發現,玉米對水分虧缺的敏感指數在抽雄期達到最大值0.672 7,拔節期敏感指數為0.394 7,次于抽雄期。因此,在拔節期和抽雄期進行水分虧缺會造成玉米產量的大量減少,應進行充分灌溉滿足此階段水分需求,以確保后期玉米的果實等部位干物質的積累。王柏[12]在研究不同發育期水分虧缺對寒地黑土區玉米生長影響時發現,在拔節期減少供水量影響玉米的株高,而在苗期和拔節期則對莖粗影響較大。陳其鮮等[13]研究發現,在對土壤水分變化較為敏感的沙地,玉米在拔節期進行水分虧缺處理將會使玉米光合能力顯著下降,有機物積累量減少。呂鳳華等[14]研究發現,玉米在拔節期或灌漿期進行中度、重度水分虧缺處理將降低葉片的生長發育能力,即使在復水處理后存在明顯的光合補償作用,也會使玉米產量減少。白向歷等[15]則指出,玉米減產是對不同發育期進行虧水處理的必然結果,其中在抽雄期作用減產最多,拔節期次之,而苗期較輕。以上研究大多證明了玉米在苗期抗旱性較強,在此發育期進行適當的水分虧缺處理能增強抗旱能力,提高水分利用率。這是由于苗期虧缺能使水分和營養物質分配傾向植物根系,從而為后期水分輸送、營養物質合成提供條件。而拔節期和抽雄期植株大量合成有機質,是玉米需水需肥的生長階段,在此階段不建議進行調虧灌溉。同時郭相平等[16]也指出,在苗期調虧不宜過早,否則水分脅迫將對幼苗根系的生長產生傷害,影響復水后補償效應,導致干物質積累減少。
2.2 玉米調虧灌溉虧缺度的確定
除要確定適當的調虧時期之外,水分虧缺程度也將對作物的生長發育、干物質積累產生較大的影響,適宜的虧缺度將使作物的產量及水分利用率等得到改善[17]。但由于作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在各個生長階段存在差異,加之種植區域條件和氣候條件的不同,水分虧缺度的確定并沒有一個明確的選擇標準,而是應該因地制宜[18]。
康紹忠等[8]考慮產量和水分利用率,提出玉米苗期土壤含水率為田間持水量的50%~60%、拔節期為60%~70%能得到最高的效益。鄒兵兵等[19]采用PPC模型,基于RAGA分析不同的水分虧缺模型,結果表明,對于玉米苗期最佳虧缺度為田間持水量的60%。孫繼鵬等[20]對調虧灌溉中根、冠的整體功能進行試驗發現,在進行苗期中度水分虧缺(即控制含水量在田間持水量的60%以下)能夠節水、增產。而譚國波等[21]指出,在苗期蹲苗以及促進根生長的土壤含水量最低為田間持水量的50%,在拔節期作物正常生長及有機質充分積累的土壤含水量不應低于田間持水量的70%。張 群等[22]則在研究膜上調虧灌溉對制種玉米的效應時發現,在抽雄期輕度水分虧缺(維持灌水下限為田間持水量的70%)最有利于提高水分生產效率及提高籽粒產量。熊 健等[23]則發現,在保墑措施基礎上于灌漿期進行適宜的調虧灌溉(維持含水量在田間持水量的70%)能使玉米產量及水分利用率最大化。從眾多研究來看,虧缺度較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由于氣候、種植區域、種植條件等的差異,試驗結果仍有多種不同方案。大量分析研究發現,大多數結論傾向于在玉米的苗期進行輕度到中度的水分虧缺能有效提高其水分利用率,維持產量。這是因為在此階段進行水分虧缺雖然在量上抑制根系生長,但能提高根系活力,在后期復水后的生長具有較強的補償效應[16];另外,采取恰當的保墑措施和施肥方案將使后期補償作用增強,助力調虧灌溉效益[12,22-26]。而過度的水分脅迫將對玉米產生不可恢復的傷害,在任何生長條件下都將對玉米的生長發育、產量及水分利用率造成不利影響[15]。這一結論對于任何地區、任何品種以及任何發育階段的玉米調虧灌溉都有重要指導意義。
2.3 調虧灌溉對玉米生長發育指標及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玉米產量高、品質好是玉米進行調虧灌溉的最重要目的,基于不同的土壤水分含量將對玉米的生長發育、生理生化特性以及產量、品質等產生影響的結論,調虧灌溉技術適用于玉米種植,并可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的事實已經得到驗證[11,27-29]。
2.3.1 生長發育指標。王密俠等[30]發現,與不進行水分虧缺處理的玉米植株相比,在苗期進行中度虧水處理(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持水量的50%~60%)時的根冠增大了23.14%,而在拔節期進行輕度虧水處理(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持水量的60%~70%)時的根冠比增大了43.00%。郭相平等[16]研究結果表明,調虧灌溉能夠在減少根系干物質積累的同時提高根冠比、增加平均根長及減少單株作物的根系來保證根系活力,確保補償效應對最終產量產生積極影響。楊德光等[31]指出,水分脅迫后降低了雜交玉米品種的產量,抽雄期水分脅迫造成花期吐絲困難,水分虧缺處理使穗粒發育受到明顯的影響,而此期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減少了同化產物的供應,從而加重了這種影響。鄒兵兵等[10]研究發現,植株生長前期中度或輕度的水分調控可以通過提高莖粗來增強抗倒伏能力,而苗期、拔節期連續重度水分虧缺會使復水正常灌溉后的抽雄期莖粗減小,減弱玉米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2.3.2 生理生化特性。玉米的生理生化活性是影響玉米生長和干物質積累的重要指標。胡笑濤等[32]等通過模擬調虧灌溉試驗發現,在適宜的水分范圍內調虧處理有利于刺激玉米根系的生長,同時減小葉片蒸騰速率,因而可以減少水量的供應。孟兆江等[33]采用子母盆栽培法對夏玉米進行試驗發現,適時、適度的調虧處理能夠在降低蒸騰速率的同時維持正常的光合速率,并且在復水后提高光合速率,對果實籽粒部位的干物質產生補償積累,達到增產的效果。而劉小剛等[34]進行玉米盆栽試驗發現,某一生長階段水分虧缺導致玉米葉綠素含量降低,降低光合作用,從而限制了干物質的積累,但葉片內的游離脯氨酸含量升高,說明作物對干旱的適應能力增強。張立新等[35]通過玉米盆栽試驗發現,抗旱與不抗旱品種在長期的水分脅迫下會引起葉綠素含量的降低,在抽雄期葉綠素含量降低最為顯著,且不抗旱品種較抗旱品種降低的更多,導致后期光合作用干物質積累減少;為緩解葉綠素含量減少引起的減產,可適當增施氮肥和鉀肥以增強作物抗旱性、改善光合特性。
2.3.3 玉米產量及品質。水分虧缺是影響玉米籽粒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36-37]。充分灌水處理的產量不一定是最佳的,通常在水分供給較充足的年代,玉米產量隨需水量的變化成線性相關,而在較差年代則多成拋物線關系。在不同發育時期水量對玉米產量的影響效應不同,拔節期至灌漿期為作物生長旺盛大量需水時期,應保證充分的田間含水量來增加玉米產量[38]。張 群等[22]在基本滿足玉米的水分需求基礎上進行調虧灌溉發現,在苗期、拔節期進行適當水分虧缺處理可提高籽粒產量。王密俠等[30]指出,玉米苗期調虧節水效益顯著且對產量影響不大,拔節期實行中輕度調虧處理可達到節水、效益顯著、減產很少或基本不減產的目的。曲祥民等[39]研究發現,在苗期進行輕度虧水外加中度氮肥處理會增加玉米百粒重(高達37.84 g),使玉米顆粒更加飽滿,在此基礎上獲得同比于其他條件下最高的玉米產量(12 338 kg/hm2)。楊德光等[31]在抽雄期對雜交玉米品種進行中度水分脅迫發現,多個品種玉米葉綠素相對含量相應下降,其下降程度在50%~60%之間,直接導致干物質的積累減少,玉米的產量降低。王 平等[40]通過研究不同灌水模式對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產量的影響發現,豐水處理的模式能夠積累大量的干物質,但干物質儲存固定,難以向籽粒中再運轉,水分利用率較低;最佳的灌溉模式應該是在調虧灌溉的基礎上維持田間相對含水量為80%,才能夠獲得較高的產量(9 747.29 kg/hm2)。從以上研究成果來看,玉米在苗期進行不同程度的調虧灌溉能夠獲得不同的保產或者增產效應;結合不同試驗,考慮此階段的調虧下限為40%的相對田間含水量,而拔節期的調虧效應次之,在維持最低為60%的田間含水量時能夠基本達到不減產的程度。而由于抽雄期對水分缺失的敏感系數最高,在此階段不宜進行調虧灌溉;否則,將導致較大幅度減產。
2.4 調虧灌溉對玉米水分利用率的影響
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用以描述植株耗水量與干物質積累之間的關系,是指植物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每消耗單位水分所積累干物質的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調虧灌溉的重要目的之一,并且多從單葉、植株及群體3個方面來反映耗水量與干物質積累的比重[41-43],在現代灌溉評價中通常采用前2種。熊 健等[23]研究結果表明,采用M-W4保墑調虧處理的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大,分別為17 555.02 kg/hm2和3.77 kg/m2;該處理能夠較顯著地減少玉米全生育期內的耗水量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從而提高玉米的經濟產量。王 艷等[26]在對比不同灌溉處理對玉米生長狀況的影響中發現,采用75%相對田間含水量進行調虧處理的植株絕對產量較充分灌溉下降6%,且降低用水量25%,水分利用效率較高。孟兆江等[33]研究指出,在拔節期進行60%~65%的調虧處理時,水分利用效率相比于土壤相對含水量為75%能提高45.05%,而產量增加25.24%,達到節水增產的效果。張正[44]在研究制種玉米的調虧灌溉時同樣發現,在拔節期進行適度的調虧灌溉能夠顯著提高水分利用率。不同區域、不同生長階段、不同品種的玉米對水分虧缺的適應程度不同,整體上認為在苗期與拔節期進行相應程度的虧水處理能夠提高水分利用率,結合不同區域的地理位置及玉米自身特性,能夠實現最高的經濟效益。
3 玉米調虧灌溉需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我國玉米種植大面積分布在北方地區,而水量不足是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研究不同調虧灌溉條件下玉米生理生化特征的變化,能夠人為增強玉米抗旱與抗倒伏能力、增加籽粒產量以及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對科學合理地利用水資源、發展節水灌溉等發揮重要的生態作用。從眾多研究得出的調虧灌溉能夠實現玉米及其他農作物節水增產的效果來看,調虧灌溉技術在未來的發展中將得到廣泛的應用。但由于調虧技術在我國應用的較晚,而近年來的研究也多傾向于小麥的調虧研究,對于玉米調虧灌溉還存在一些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3.1 完善的玉米調虧灌溉體系
系統的調虧灌溉應該是一個基于不同的灌溉方式,正確計算水分虧缺時間、虧水程度,合理設計歷時并對玉米水分狀態進行監控等的完備技術體系。而從目前的大量研究來看,國內的大田作物尤其是玉米調虧灌溉研究還處于不成熟的階段,在大多試驗中都存在未對玉米需水信息和玉米各階段體內水分變化進行監測分析等問題。應進一步建立完善的玉米調虧灌溉體系,同時對于區域的差異,也應建立不同的體系。
3.2 玉米調虧灌溉與養分利用的關系
調虧灌溉技術中的水分利用率與養分利用間關系緊密且復雜,水能養肥的同時,養分也能促進作物對水分的吸收調節。近年來,國內外已開始研究玉米調虧灌溉與養分利用之間的關系,但研究成果較少。目前較多研究局限于氮肥與調虧灌溉之間的聯系,而對鉀肥、磷肥等對玉米調虧效果的影響則較少涉及。應進一步擴大范圍研究玉米養分高效利用與調虧灌溉的關系,進一步發揮出調虧灌溉的效益。
3.3 調虧灌溉對玉米營養物質的影響
眾多研究成果已經表明,適當的調虧灌溉能夠增加玉米的產量并提高品質;也有研究[44]發現,控水對制種玉米的蛋白質和淀粉含量并無顯著影響,關于水分虧缺影響玉米質量的內在機制尚存謎團,目前也較少有研究涉及該方面。而深入研究調虧灌溉與玉米營養物質之間的關系對于明確玉米生長發育的具體情況、進一步深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3.4 玉米調虧灌溉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
為順應時代及科技的發展,結合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3S技術、熱脈沖技術等現代科技來發展玉米調虧灌溉技術,將高效推動現代節水灌溉技術發展,促進玉米調虧灌溉的高效節水、提高水分利用率。也將在玉米灌溉管理中節約人力、物力和自然資源,推動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
4 展望
隨著地球生態環境日漸惡化、水資源短缺等問題日益突出,全球大多數的玉米種植地區存在供水不足、產量低下的問題。不僅人口的增長提高了對玉米的需求,農業、畜牧業的發展也嚴重依賴于玉米產量,而作為目前可持續發展能源的重要原料之一,玉米秸稈對生態改善、土壤保墑等也起著重要作用。在整個社會對玉米高需求的背景下,將調虧灌溉廣泛應用到玉米種植中意義重大,并隨著科技進步,玉米調虧灌溉體系將不斷與現代高科技技術結合,進一步系統化、高效化、智能化,這將為精準控制玉米產量與品質、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5 參考文獻
[1] 龐秀明,康紹忠,王密俠.作物調虧灌溉理論與技術研究動態及其展望[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6):141-146.
[2] 馬福生,康紹忠,王密俠.果樹調虧灌溉技術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5,23(4):225-228.
[3] 孫宏勇,張喜英,邵立威.調虧灌溉在果樹上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9,17(6):1288-1291.
[4] MITCHELL P D,JERIE P H,CHALMERS D J.The effects of regulated water deficits on pear tree growth,flower,fruit growth and yield[J].J Amer Soc Hort Sci,1984,109:604-606.
[5] PETER D,MITCHELL,IAN G.Irrigation of vine sand fruit trees[M].Mad-urai:AG Media,1996.
[6] 李雅善,趙現華,王華,等.葡萄調虧灌溉技術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3,31(1):236-241.
[7] 郭松年,丁林,王福霞.作物調虧灌溉理論與技術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9(8):12-16.
[8] 康紹忠,史文娟,胡笑濤,等.調虧灌溉對于玉米生理指標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1998(4):88-93.
[9] 張喜英,由懋正,王新元.冬小麥調虧灌溉制度田間試驗研究初報[J].生態農業研究,1998(3):35-38.
[10] 鄒兵兵,魏永霞,王存國,等.寒地黑土區玉米調虧灌溉耗水規律的試驗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4(5):53-56.
[11] 王密俠,康紹忠,蔡煥杰,等.玉米調虧灌溉節水調控機理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2):87-90.
[12] 王柏.寒地黑土玉米調虧灌溉和水氮耦合效應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3.
[13] 陳其鮮,楊琴,任書生.拔節期水分虧缺對沙地農田玉米光合特性及物質積累的影響[J].水土保持通報,2015,35(4):91-96.
[14] 呂鳳華,譚國波.玉米不同時期水分脅迫對產量和光合生理的影響[J].吉林農業科學,2011,36(3):7-8.
[15] 白向歷,孫世賢,楊國航,等.不同發育時期水分脅迫對玉米產量及生長發育的影響[J].玉米科學,2009,17(2):60-63.
[16] 郭相平,康紹忠,索麗生.苗期調虧處理對玉米根系生長影響的試驗研究[J].灌溉排水,2001(1):25-27.
[17] 蔡大鑫,沈能展,崔振才.調虧灌溉對作物生理生態特征影響的研究進展[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4(2):239-243.
[18] 蔡煥杰,康紹忠,張振華,等.作物調虧灌溉的適宜時間與調虧程度的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0(3):24-27.
[19] 鄒兵兵,魏永霞,王敏.基于RAGA的PPC模型在黑土區玉米調虧灌溉評價中的應用[J].節水灌溉,2015(3):81-84.
[20] 孫繼鵬,魏永霞,王艷陽.黑龍江西部玉米調虧灌溉的節水增產效應[J].農機化研究,2016,38(4):180-184.
[21] 譚國波,張麗華,趙洪祥,等.玉米苗期和拔節期調虧灌溉技術研究[J].吉林農業科學,2014,39(6):6-8.
[22] 張群,成自勇,張芮,等.膜上調虧灌溉對制種玉米產量的影響[J].灌溉排水學報,2012,31(1):141-142.
[23] 熊建,王忠波,張忠學,等.保墑措施和調虧灌溉對寒區春玉米生長及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灌溉排水學報,2018,37(2):6-15.
[24] 王柏,李芳花,黃彥,等.寒地黑土區玉米高效調虧灌溉制度的試驗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13,32(1):113-115.
[25] 韋彩會,李伏生,許春輝,等.調虧灌溉及施肥對玉米干物質積累和相關生理性狀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0,28(4):76-84.
[26] 王艷,張佳寶,張叢志,等.不同灌溉處理對玉米生長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灌溉排水學報,2008(5):41-44.
[27] 劉安能,孟兆江.玉米調虧灌溉效應及其優化農藝措施[J].農業工程學報,1999(3):107-112.
[28] 郭相平,劉才良,邵孝侯,等.調虧灌溉對玉米需水規律和水分生產效率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1999(3):92-96.
[29] KANG S Z,SHI W J,ZHANG J H.An improved water-use efficiency for maize grown under 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J].Field Crops Reseach,2000,67:207-214.
[30] 王密俠,康紹忠,蔡煥杰,等.調虧對玉米生態特性及產量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36-41.
[31] 楊德光,沈秀瑛,趙天宏,等.水分脅迫對不同抗旱性玉米雜交種產量和光合作用的影響[J].天津農學院學報,2002(1):22-25.
[32] 胡笑濤,梁宗鎖,康紹忠,等.模擬調虧灌溉對玉米根系生長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灌溉排水,1998(2):11-15.
[33] 孟兆江,卞新民,劉安能,等.調虧灌溉對夏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6(3):182-186.
[34] 劉小剛,張富倉,楊啟良,等.玉米葉綠素、脯氨酸、根系活力對調虧灌溉和氮肥處理的響應[J].華北農學報,2009,24(4):106-111.
[35] 張立新,李生秀.長期水分脅迫下氮、鉀對夏玉米葉片光合特性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9,15(1):82-90.
[36] 肖俊夫,劉戰東,陳玉民.中國玉米需水量與需水規律研究[J].玉米科學,2008(4):21-25.
[37] 鄒瑜.玉米的需水規律及灌溉[J].科技傳播,2011(15):67.
[38] 王炳英,李援農,謝建波.覆膜種植夏玉米需水規律的試驗研究[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07(3):16-18.
[39] 曲祥民,司振江,李芳花,等.水分虧缺與施氮耦合對玉米生長和產量的影響[J].灌溉排水學報,2013,32(6):128-129.
[40] 王平,陳舉林,王均華,等.灌水模式對夏玉米耗水特性和干物質積累及分配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24):20-27.
[41] STANHILL G.Water use efficiency[J].Adv Agron,1986,39:53-85.
[42] 山侖.干旱地區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和農業水的應用[J].植物生理學通訊,1994,30(1):61-66.
[43] 房全孝,陳雨海,李全起,等.灌溉對冬小麥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4,20(4):34-39.
[44] 張正.制種玉米調虧灌溉效應研究[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