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芳
【關鍵詞】 初中;文言文教學;閱讀;語感;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3—0107—01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初中生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翻譯并理解基本的文章內容。還要求初中生背誦文言詩文總量2萬字左右,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創作特點及相關的文化常識。可見,文言文的學習至關重要。然而,文言文的教學卻總是不盡如人意,那么怎樣才能讓文言文閱讀教學走出困境,增強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要以課堂為主陣地,從培養語感與激發興趣兩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以下是文言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的一些探究。
一、以“四步朗讀”法,培養語感
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朗讀起著極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筆者主張以“朗讀”貫穿始終,體現以讀代譯的特點。在讀中悟,在悟中讀。筆者將朗讀的層次分了四步,這四步各有不同,各有作用,每一步的朗讀意圖解決不同的問題。
第一步,讀準。這次的“讀”體現在預習作業中,要求學生正音,正字,讀準文中的多音字、生字,從而達到讀準課文的目的。比如,在《小石潭記》中,“篁、坻、嶼、嵁、俶、佁、參差、悄愴、幽邃”等字詞易讀錯,筆者不但要求學生讀,還要求在課本上注音,隨時糾正,這是感知課文的第一步,而對這項作業的檢查訂正放在課前5分鐘。
第二步,讀通。這是在課堂上第二次朗讀課文。因為這次朗讀教學是要解決學生的停頓不當、重音不準等問題,所以,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之上進行這次的“讀”。這里的初步理解課文是指學生找出重點詞,解釋重點詞之后。例如,在《岳陽樓記》的教學中,正式通過這一步的朗讀教學,使學生明白重點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讀通了句子,了解了句意,才能保障后面理解文意的過程更通暢。
第三步,讀懂。這個步驟主要是理解人物的語氣,揣摩人物心理,體會作者的情感,進而理解文章主旨。例如,在《滿井游記》一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對早春自然景色的熱愛之情,所以在對景物描寫時,用了很多神奇的比喻,這一點通過對句子語調的把握即可領會。所以學生在讀這些句子時,要提醒他們注意語調,從生動的文字背后體會作者的心情。
第四步,讀出味。讀準了,通了,懂了,接下來就是讀出文言文的味道。在準確理解的基礎上,帶著對人物充分的解讀,以及對文章道理的理解,繪聲繪色地讀出來,才能讀出文學味。到這個階段,隨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他們也非常愿意展示,再加上教師的適當點撥,學生會表現得非常積極。如果我們再不吝惜我們的贊賞與鼓勵,課堂會因朗讀而活躍起來,也會因朗讀而充滿魅力。如此長期訓練,學生會擁有良好的語感,遇到文言文也不會再有抵觸情緒,而是用朗讀去解決一切難題。
二、以課堂、課后“兩步走”,激發學習興趣
筆者在教學中采用課堂、課后“兩步走”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很好。
第一步——課堂,讓學生找出重點詞,再解釋重點詞,以此代替課文翻譯,教師串講。找重點詞也不能讓學生整篇找或整段找,應該讓他們整行找。一行請一個學生找,個別沒找出來的教師補充。這樣找詞降低了難度,學生積極性很高,課堂活躍度高,參與面廣。解釋重點詞也是一個學生解釋一個,結合注釋基本能做到,也降低了難度,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還提高了,句子的大意也理解了。這樣之后,學生基本可以理解課文大意,這時把課文的翻譯用多媒體直接展示給學生,學生可以把自己的翻譯和標準譯文進行一個比較。經過長期的訓練,他們的翻譯能力,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能力也就提高了。
第二步——課后,課后誦讀。所謂誦讀,包括朗讀和背誦。誦讀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誦讀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種有效手段,又是檢查自己讀懂沒讀懂的好辦法,還可以幫助學生在朗讀中捕捉全文的感情基調,更好地體會全文的思想感情。有的課文或某單元的課文,在課后組織學生開展“課文朗誦比賽”活動,這樣既增加了學習樂趣,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平臺。以課堂引領課后發展,以課后促進課堂生成。
總之,實施有效的文言文閱讀教學的經驗告訴我們,文言文教學絕不是翻譯課,也不是串講分析課。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藝術手法,會引導學生進入文言文的深處,探究到文言文的精髓,并對文言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把師生從繁重的、枯燥的、乏味的、低效的文言文教學中解放出來。那么,這時誰會討厭對文言文的學習呢?誰又會不喜歡文言文閱讀呢?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