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艷萍 何強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233-02
基礎教育常以儒家的四書五經為核心作為國學教育的主要內容。課程設置一般以誦讀經典國學內容為主要形式,兼有一些講座、書法練習或一些傳統技藝的學習。
一、國學教育現狀
曾有一段時間,出現了個別用單純的國學誦讀來替代學校全面教學的極端現象,在國學教育過程中也存在形式大于實際、表演多過實效的問題。在現階段,國學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推廣基本靠通過考試內容的變化來推進,而在大學階段,更多在漢語言文學類專業才有涉及。而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
國學教育推廣叫好不叫座的矛盾現象是學術界對國學認識不同造成的。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得益于國學,因此必須全面繼承。另一種則是基于中國近代的凄慘現實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魯迅先生甚至激進到說出“漢字不滅,中國必滅”的話。
這兩種觀點的爭論是國學教育現狀的根源所在,但好像大家都在有意無意地忽略一些問題:國學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它在培養什么樣的人,培養這些人是干什么的?
二、國學教育的功能—靜心、明禮
從表面上看,上述問題在國學中都給了回答:學而優則仕。就是為國家選才,這也是歷朝歷代一直在做的,科舉制更將這一目標推到頂峰。然而,按照現代管理學內容來看,“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識字)、數(計算)”六藝也好,“《詩》、《書》、《禮》、《樂》、《易》和《春秋》”六經也罷,除了“數(計算)”一道,其他幾乎沒有在管理學中直接可運用的。因此,這種選才方式在管理人員實際工作能力的考察上幾乎沒用,于是也就有了“官員受制于吏”的現象。從國家上層來看,也應該看到了這些,而為什么卻一直沒有改變呢?關鍵的原因在于我國歷代社會管理的實施從來不是依靠管理階層,而是依靠一種體系網絡——禮法。
如果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那么他的基礎就是“禮”。孔子一生奔走的就是“復禮”,天下大亂的根源就是禮樂崩壞。儒家歷代大師也孜孜不倦地在禮節的規范上下功夫,而這些禮節最終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國家層面上的體系,進而成為國家的管理體系。國家選才選的是對這些禮節最忠實的執行者和表現者,并不是選拔利于社會發展的管理者,這也是我國自然科學從世界最前列到落后的根源,也是“打倒孔家店”提出的原因。
因此,要想在高等教育中進行國學的推廣,首先,要有選擇地推廣“禮”,這種禮必須合乎人性的基本原則,必須合乎社會主義道德價值觀。如果不加選擇地運用,對國學的發展將是傷害。
比如我們在講《二十四孝》,諸如“埋子奉母”,有了孝道但卻違背了人倫,有對上的孝,但對下卻是斷絕了孝的延續(子孫斷絕,孝從何續?兒女不單不會學到孝,反而會害怕厭惡。);再如“臥冰求鯉”,違背了基本的生理學和物理學原理,人的體溫如何能融足以承受身體重量的厚厚河冰,隨便找塊石頭砸開也比這種辦法好,真要是這種做法的唯一結果就是“白發人送黑發人”,是不孝而不是孝。
同樣,前段時間網上關于《女德》內容的爭議,本應是對相關方面“禮”的認同的差異展開討論,但其主講人的學歷、身份卻成了重點(隱含的意思就是其人身份不能證明她講的“禮”是正確的),違背了國學“君子重義輕利”的“禮”。
其次,要注重“禮”的實際養成。在國學研究上,存在重思想研究輕操作研究的傾向。
國學注重“禮”的推行,尤其重視個人的“禮節”,六藝中的每一藝都有明確的實施要求,注重規則規范對“禮”的養成作用,直接到人,就是對人的素質的提升,這種素質不單單是思想素質,更是對學習素質(學習能力)的提升。這也是在高等教育中推廣國學必須體現的一點。
如在“射”的問題上,諸如“為何射”,“射”的歷史淵源等等的研究一堆,但從體育學上的研究就很少,更談不上開展“射”,如果有也是一些表演的東西。相反,日本對“弓道”或“箭道”的開展卻是扎扎實實,甚至推向世界,返銷到中國。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和《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通常人們更注重研究《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然而,《大學》更提出了個人學習素質(學習能力)提升的方式和要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一點具體講就是“靜”。不僅儒家經典講“入靜”,講養“浩然之氣”,而且道家如《道德經》通篇也在講如何入靜,入靜的表現,入靜后個人的提升、治國的效果,等等,佛家更將入靜提到入定的高度。翻看所有的國學經典,在行“禮”之前,必先“入靜”,甚至到了讀書之前,必須“凈身焚香,凜神靜氣”的地步。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所有表現形式,如音樂、美術、戲劇、飲食、體育、建筑、工藝,等等,幾乎都是表現一種“靜”的美,注重在“靜心”的前提下參與。
“明禮”是國學教育的目標,“靜心”是手段。“心不靜”“明禮”過程艱難,簡單講你記不住內容,難以進行思考。但“禮不明”你的路會走歪,反映在教育過程中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知識掌握和應用之間的關系。因此,“心”為“禮”靜,“禮”因“靜”明。
三、“靜心”“明禮”課程設置
從目前教育的現狀來看,高校學生更看重專業學習,對國學的學習缺乏誘因或動力。而部分學生在大學生活中茫然;同時,各種碎片化信息的海量沖擊,讓人無法靜下心來進行學習,以至出現厭學現象。這也是目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常碰到的問題。
國學教育恰恰具有解決上述問題的能力,需有效運用國學的“靜心”“明禮”功能增加其自覺能動性。
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小學低段、小學高段、初中、高中、大學四個階段的劃分,但并沒有從功用上進行劃分。
“靜心”“明禮”,是國學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基本應圍繞這兩點,學校可以給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通過設立選修課、國學社團等推廣相關課程,其課程設置開設可以如下進行:
明禮篇:按照對家庭教育、個人行為教育、社會道德、學風建設、國家民族、人與自然等六個方面三個等級對《綱要》要求的教學內容進行分類選材。
三個等級是“禮”的內容,以學生成長過程中接觸身邊世界大小為基礎,設立近、中、遠三個等級,相對于就是近(個人生活、在家庭),中(對同學同事,在學校、單位),遠(對陌生人,在國家、世界)。對“禮”的態度,對基本規則的遵守、對生命的尊重、對法律、自然的敬畏。
靜心篇:圍繞如何靜心進行三個等級選材。并設定如音樂、美術、體育等手段幫助入靜。可以在課間音樂、書法、太極拳、體育課內容(瑜伽或個人健身)中進行調整選用。這里的等級是以方法要求的難易程度來確定,以最簡單的靜心訓練軍姿站立或坐為例:入門段,3-5鐘保持一個動作不動;基礎段,5-10分鐘,保持動作不動,呼吸平穩,通連全身;達標段,5-10分鐘,保持動作不動,聽到自己心跳和血液流動聲,感知到身體各部位的脈動。(最高水平:入靜乃至入定。)
設立國學教育課程表,將上述內容與其他的思想政治課程結合進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國學內容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變化,有精華也有糟粕,在推進國學教育過程中需要注意去粗取精。實踐證明,“靜心”“明禮”在幾千年的實施中對人的素質提升是有效的,“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一直以來是讀書人的形象,也是社會大眾向往的形象。這和現代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也是教育追求的價值目標之一。同時,通過“靜心”,提升人的感知能力,對人的大腦進行開發從古到今,從國內到國外都有諸多的例證,也是現代科學研究的方向。同時,在大力發展的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未來學校或未來課堂中,課堂容量將遠遠超越現行課堂模式,興趣牽引可以激發學生對教學全過程的參與,但對學生的要求也提出新高,“靜下心來,開動大腦”是最起碼的要求。因此,建立起以“靜心”“明禮”的國學教育課程,對學生思想教育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睿睿.大學國學教育的思考與教改建議——以成都大學“國學經典導論”課程的開展情況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7(9):97-102.
[2]王世偉.試析當前讀經教育的四個誤區——一位國學愛好者基于現代教育規律的反思[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7(9):107-114.
作者簡介:
毛艷萍(1968-),女,漢族,四川彭山人,大學本科,高級講師,從事多年高校繼續教育管理和高校黨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