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永蘭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到來。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做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怎樣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開啟學生閉塞的心靈,讓創新的精神破土而出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關鍵詞:教學;教育;師生關系;課程
曾記得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中有這樣一段話“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那是一種怎樣的師生關系呀?
但在現實的教育中教師在心理上自覺或不自覺地拔高自己,總認為學生處處不如自己,給人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后來這種師生關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老師們大多以知識為最高權威,仍然存在本質上的不平等。
一、熱愛、尊重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是活生生的人,師生間是平等”。許多教育家都把熱愛學生看作是教師的美德。師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也是教師智慧和教學藝術的重要源泉。教師對學生的愛,體現在對學生高度的責任感以及從“愛”出發的嚴格要求。熱愛學生還要徹底杜絕對表現差的學生諷刺、挖苦、歧視、體罰等現象。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以為對學校來說最壞的事是主要靠恐嚇、暴力和人為的權威這些辦法進行工作”。
愛學生就要信任學生。信任也是一種教育力量,它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鼓勵他們克服困難,積極要求上進。記得有一次選拔朗誦比賽選手,我讓學生自告奮勇報名參加。一位平時表現不太突出的同學也毛遂自薦,班上同學都不贊同,認為會給學校丟臉,此時我要求班上的同學不要過早下結論,該學生面對我信任的目光,堅定地向全班同學大聲宣布:“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去準備這次比賽的”。在準備的日子里,該學生用上了她所有的課余時間來練習,我也給予她精心的指導,最終在縣級的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從此,大家改變了對她的看法。從這件事我們可看到,盡管學生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其心靈深處都隱藏著自信心的渴求,這是喚起學生自我意識的契機。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的心靈是為接受一切美好的東西敞開的。即使是行為習慣不好的學生,也有自身的“閃光點”,教師要善于捕捉,使之發揚光大。信任學生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培養他們敢想敢說,勇于創造的精神,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尊重、理解學生
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要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尊重每個學生。接納、理解學生的行為。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口號:“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他們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樹立自尊感,樹立信心。我曾教過這樣一個學生,各科學習成績都較差,人也很自卑,上課從不舉手發言,下課沉默寡言。我多次找她談心,但一直收效甚微,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樹立了自信,那是期中考試后的一次自然實驗課,同學們忙于復習迎考,把我布置的實驗忘掉了,我當時非常生氣,沒想到她站了起來,說她已經準備好了,同學們一聽,都竊竊私語,有幾個竟脫口而出:“這怎么可能?”說句心里話,我也有點不相信,但還是讓她上臺展示了。事實證明她做得很好,事后我問她是怎么想的?她說:“沒人會相信我的,但我一直想認真地做一件事情。”我抓住這個機會,肯定了她的長處,并在以后的工作中盡量讓她有機會表現,她也漸漸樹立起信心,各方面都有了進步。其次,要理解學生,就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同時,還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理解。只要教師能夠建立這樣的人際關系,對學生具有這樣的情感態度,就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安全感,并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增強學習的信心。
三、勇于向學生學習,做學生的表率
海德格爾說過:教師應當比學生更好學。在信息時代,知識日新月異,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教師難免遇到一些問題,在此,教師要放下“架子”,敢于承認不足,樂于向學生請教,師生共同進步,這樣一來,教師彌補了自身不足,也使學生得到快樂,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幫助別人、向他人學習;同時向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發掘學生優點的過程,是進行情感交流的途徑之一。
另一方面,教師面對的是極富變化,不斷發展的學生,他們是一群具有獨特個性的人、他們蘊含著巨大的潛力。教師只有把自己視為一名持續學習者,不斷反思自己的觀念、態度、策略、行為,并加以改進,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
在新型的師生關系下,我們只有走向學生,加入學生隊伍,與他們一塊探索,你才會明白什么叫真正的“教學相長”。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老師也要善于從學生身上獲取智慧來充實我們的頭腦!
總之,老師對學生施以愛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了解并尊重學生,努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與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何愁學生沒有更好的發展呢?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教育理論與實踐》、《傾聽著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聽》.
[3]孫穎主編的《新課程教學設計》.
[4]曾慶春主編的《跟隨榜樣成長》.
[5]孟繁華主編的《賞識你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