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梅嬌
摘 要:本文記錄了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戲劇家學中的運用,并且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
關鍵詞:任務型小組合作;高中英語;戲劇教學
英語教材中戲劇總共只有三個單元,高考也不考,因此在教學中不受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大部分老師的教學策略基本一致,形式單一,將其當作普通的閱讀課完成。教學設計并未突出戲劇這一體裁的獨特性。學生被動參與,只是知道戲劇內容,卻沒有感受到戲劇語言的特色,戲劇情節的精彩,戲劇人物的魅力,對英語戲劇文學興趣缺缺,以至于不能實現戲劇教學目的。在筆者所查閱的資料中,老師們對其方面的研究也是落在教學模式上,突出戲劇表演作為課堂的一部分,甚少提出提高戲劇教學課堂的策略研究。筆者針對現狀,以模塊8Unit4 Pygmalion為內容,嘗試將任務型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運用其中,探討高中英語戲劇教學策略的使用。
一、課前
在上課前,首先筆者研究分析教材,根據學情對教材進行整合,并且將教學內容分塊。其次筆者和學生座談后發現,學生對戲劇沒有概念。例如,戲劇的基本構成元素以及作用。原來語文的戲劇選修在高一,只有三課(竇娥冤,雷雨,哈姆雷特),學完基本忘光。英語的戲劇課是必修3unit3the million pound note。學生只知道戲劇內容,也忘記了戲劇的基本元素。根據教材內容及其要求:1.了解蕭伯納的生平及其作品特點。2.了解《窈窕淑女》的劇情,理解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3.掌握本單元教學目的和要求中的詞匯和短語用法。5.初步掌握對對人或事物進行猜測、判斷與評價的常用功能句式。6.能比較準確地表達情感。因此筆者設定三節課完成閱讀教學。第一節由小組學生進行資料分享。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學習能力與性格特點,將其分成五個小組,分別布置任務。小組一:查找戲劇組成元素及其作用。小組二:查找蕭伯納生平以及重要作品。小組三:皮格馬利翁效。小組四:窈窕淑女主要人物介紹。小組五:窈窕淑女劇情介紹。每個小組對應要求制作ppt進行課堂分享。(小組制作完成后,小組成員和老師一起探討修改之處。)第二節課前,筆者根據閱讀課的教學內容準備導學案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課文。要求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學案。(本節課運用到先學后教,小組合作教學策略)。第三節課,學生根據前兩節課的學習,自己排演戲劇內容進行班級舞臺表演交流。
二、課中
第一節課,學生將自己制作的ppt進行分享。筆者所教學班級為二級達標校A班,學生的的英語水平不是很高,無法全部用英語表達。也正是一半英語一半中文,課堂中充滿了學生的笑聲。由于是學生自己制作的,學生展示盒聽課都特別認真。第一組不僅按照要求分享了戲劇的基本組成部分,還結合課文進行實例說明。例如,組成部分之一narration(旁白),課文第一段11:15pm in London, England in 1914 outside a theatre. It is pouring with rain and cab whistles are blowing in all directions. A man is hiding from the rain listening to peoples language and watching their reactions. While watching, he makes notes. Nearby a flower girl wearing dark garments and a woollen scarf is also sheltering from the rain. A gentleman(G)passes and hesitates for a moment.學生介紹說這是場景介紹。對比課文line20 uncomfortable 是情感提示。第三組介紹了皮格馬利翁效應還進行了擴展,介紹了羅森塔爾實驗以及我們通俗用語 expectation effect。在結束前,鼓勵班級學生:if you think you can, you can。小組五不僅進行文字上的介紹,還節選了電影的精彩片段播放給同學看。這樣一下子就提高了學生對學習戲劇內容的積極性和興趣。
第二節課,學生課前小組內部先根據導學案對課文進行預習,對文章有一個初步的理解。在預習過程中,組員共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老師任意挑選幾個小組參與小組預習并進行輔導。課堂內,分3步,即讀前、讀中和讀后。戲劇體裁的閱讀與其他閱讀不相同。文章涉及人物眾多,關系復雜,語言口語化,還需要關注戲劇沖突和情節的發展。學生的閱讀任務繁重。并不是所有環節都是小組合作。在讀前和讀中兩個環節中,均需要獨立完成。然而問題的解決是以小組成員的交流完成。讀后,筆者給了學生一個任務:了解細節之后,根據人物的性格特點運用課本P31的形容詞來描述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生共同選擇表格內的形容詞,并且在文章中找到根據,每個人都要參與其中。最后一個環節,就是要學生進行小組探究討論。把Eliza賣花女的照片和她參加舞會的照片進行對比,要學生去猜測故事結局:Eliza最后是變成貴婦還是又變成賣花女,并且說明原因。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此時筆者適當引導:我們可以從Eliza的經歷中得出什么結論:知識改變命運。在討論中,學生的語言表達得到了鍛煉,雖然是半英語半中文,但是孩子還是比較活躍的。
第三節課,學生課后進行排練,一節課讓學生進行課堂展現表演。戲劇學習的最終目標還是要讓學生能夠在舞臺進行角色的表演。借助小組合作學習,分配各個角色,在老師創設的語言環境中完成學習任務。同時老師還發放評價量表,讓學生評分。學生各個參與其中,也樂在其中。老師通過學生的表演也能看出學生對該劇的理解是否到位。評價量表的運用不僅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更激發了學生的表演熱情。
高中英語戲劇教學戲劇非常的重要。戲劇是一門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它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希望借此文提升老師們對其的重視度,也希望老師們能繼續探討高中英語戲劇教學策略,讓戲劇教學煥發出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