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愛芬
【摘 要】學生對數并不陌生,但是在“小數近似數”的學習中,很容易出現各種錯誤,特別是對近似數取值范圍的理解。針對學生的錯誤,不能就題論題去解決,而是分析錯因,從思維源頭查找原因從而改進教學實踐。本文就從學生的錯題入手,進行深入地分析,運用一些教學策略改進課堂教學,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數感”。
【關鍵詞】近似數 典型錯題 教學改進 策略
對于學生來講,求近似數比較簡單。但如果已知一個近似數,要求學生推導出原數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卻是比較容易出錯,即使到了六年級也時常發生,反映出學生對近似數所對應的范圍比較模糊,其原因是沒有理解好“四舍五入”這個關鍵概念。關于小數近似數的教學是深入理解“四舍五入”和取值范圍的最佳時機,因此筆者就如何讓學生理解近似數,明確近似數的取值范圍,進而掌握“四舍五入”談教學改進的思路。
一、典型錯誤列舉及歸因
典型錯誤1:一個小數,千分位“五入”以后的近似數是3.75,這個小數精確到十分位約是( )。
此題學生往往填上錯誤答案(3.8)
典型錯誤2:你知道近似數是2.2的兩位小數嗎?這些兩位小數中最大是( ),最小是( )。
學生錯解:
A、這些兩位小數中最大是( 2.29 ),最小是( 2.20 )。
B、這些兩位小數中最大是( 2.25 ),最小是( 2.14 )。
錯誤歸因:
第一,概念不清。學生雖已掌握四舍五入法,但近似數到底是什么?為什么要看舍去部分的最高位?學生還是不明就里。如典型錯誤1中的情況就是學生沒有明確3.75中,百分位上的“5”是在千分位“五入”之后才得到的,在沒有“五入”前只有“4”,才導致出錯。
第二,思維不活。在新課教學時,學生對四舍五入能牢記于心,可是對于運用逆向思維求取值范圍卻比較模糊。特別在對最大和最小的數的確定上,忽略了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這三個數位上的數的大小。深入思考原因,是由于學生游離在四舍五入概念的表面,沒有建立起準確數和近似數之間的關系。
第三,模型不立。可以這樣理解,近似數是對應的一組數所聚焦的一個點,這個點就是這組數的近似數,這即是模型。從錯解中可以看到學生能夠把數定到其中一個數值區間,但由于對近似數概念的不清導致對區間的概念無法準確定位,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數學模型。
第死,聯系不足。教師往往比較注重求小數近似數的求法,而缺少為什么要四舍五入深層次的思考,忽視了比較近似數和準確數之間的關系,這就影響了學生對近似數的理解。如果有了聯系和比較,不僅更好地理解了近似數,同時也為認識近似數的區間奠定認識基礎。
二、利用數軸巧體驗,改進策略與實踐
學生在上冊時對近似數已經有所接觸,根據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教學目標的定位不能只停留在如何求近似數,更應引導學生加深對近似數的理解,利用數軸來培養學生的數感。因此在近似數這塊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改進力圖體現三點。
第一,利用數軸培養學生的數感。雖然小數近似數的取值范圍這一內容相對而言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歸根結底是沒有建立對近似數的理解。對取值范圍的呈現,數軸是最好的選擇,不但可以通過數軸幫助學生理解近似數,還可以通過數字的集中趨勢理解近似數所包含的的范圍,這樣就形象地理解近似數的含義,這對學生理解取值范圍有一定的作用。
下面請看改進后的教學片段:
改進片段
這是一道我們曾經碰到過的題目:
這里的1大格表示1,那么里面的每一小格就代表0.1
1.除( )中填的3個一位小數之外,這里還有哪些一位小數呢?(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這些一位小數哪些接近整數1,那些接近整數2?
討論1.5這個小數,點明四舍五入。
2.我們把目光鎖定在2上,接近2的一位小數有哪些呢?(板書)
這些一位小數數都接近整數2,我們可以說他們都是近似數2的家族成員,他們保留整數都約等于2。
根據學生的表述,教師在數軸上用(橫向)大括號括起來,以表示取值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