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娣
作為中學一線語文教師,我們常會在寫作教學中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學生的作文語言缺乏表現(xiàn)力,因此往往不能打動人心。通過日常的教學反思及實踐,我認為其實有個捷徑可以選擇:不妨多引領學生在行文的時候考慮使用比喻、擬人、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為文章增添光彩。
首先是我們最熟悉的比喻的手法,它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古往今來,多少名家名句都是巧用比喻而增色。比如,賀知章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將春風比作剪刀;白居易的“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將琵琶聲比作“珠落玉盤”……這些名句都非常傳神地運用了比喻,成效卓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多指導引領學生在寫作中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聯(lián)想力活用比喻,從而慢慢提高寫作水平。
比如我們要寫到身邊熟悉的奎屯河時,不少學生就干巴巴的一句:奎屯河從這片土地上緩緩流過。那如果我們用上比喻的修辭手法試一試呢?“老龍口的浪花,時刻不停地在咆哮。奎屯河的水依然靜靜地流淌。它就像這片大漠上之上流動的血管,因為有了它,這里才涌動著生機,在這片被改造的大漠之中的那片綠洲是我最可愛的家園。”從修改前后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比喻不僅讓句子更加生動形象,而且富有活力與生機,還將人的情感深深融入了進去,豐富了文字內容,也更具有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
接下來,我們談談擬人的手法。擬人是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賦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從而使語言生動形象。比如朱自清的《春》中這樣寫到:“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又如“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天空,去迎接那雷聲。”語言生動,并能引起讀者的聯(lián)想。
假如我們在日常寫作中要寫沙棗樹,在平鋪直敘中不妨穿插些細致的描寫:“初春時節(jié),休眠一冬的沙棗樹在西部大漠強勁的春風中蘇醒過來,沙棗枝條在陽光的嫵媚下,緩緩抽出細嫩的葉芽。那枝丫隨著春之舞盡情的舒展英姿,不久,沙棗花便會在綠葉的呵護下爭相開放,毫不遜色于內地早春千嬌百媚的柳綠花紅,沙棗花那特有的芬芳便無遮無攔地彌漫在樹叢中,散播在空氣里。”沙棗樹的生機與活力就在這描寫中一點一點鋪展開來,而且我們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對沙棗樹的贊美與熱情。
花鳥樹月,風雨山水,本都沒有人的感情,而將它們擬人化,那么,它們就具有了人的品性、人的感情。這是擬人的效果,更是移情的作用。什么是移情作用?我們用朱光潛先生的話來說,“所謂'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會神中觀照一個對象(自然或藝術作品)時,由物我兩忘達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對象里去,使本無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動,使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也顯得有人情”(《談美書簡》)。我們的古人早就懂得了這個道理,在創(chuàng)作中多方發(fā)揮了移情的作用。這樣表達,往往比作者直抒胸臆更具有表達效果,更富有藝術感染力。
我們再來說說排比的修辭手法。排比可以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jié)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于表達強烈的感情。比如我們欣賞到胡楊的風姿時,可以這樣來使用排比手法:“粗糙的樹皮是它最好的外衣,為它遮風擋雨;泛黃的樹葉是它最好的裝飾,使它成為亮麗的風景線;凌亂的枝條是風兒給它的最好的造型,使它成為荒漠中的明星;彎曲的身體是它經(jīng)歷歲月的痕跡,是記錄它光榮歷史的證據(jù)。”排比與比喻合用,既有了生動形象的表現(xiàn)力,又有了增強語勢、突出贊美謳歌的思想感情的效果。這樣的文字一出現(xiàn),很容易讓讀者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還有一種修辭手法很方便使用,那就是引用。我們可以通過引用現(xiàn)成的話(比如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名言往往語言精煉,含蓄典雅,富啟發(fā)性,因此它的使用能夠增強說服力。比如:“樂觀是什么?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躊躇滿志,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意氣風發(fā),是‘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邁激昂。” ……名言是廣為流傳的,它比自己口頭所說的要精煉而富有說服力,用在文章中還能給人一種知識積累豐富的感覺,效果是相當不錯的。
另外,還有不少修辭手法可以在平時的寫作中去靈活運用。
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可以揭示本質,烘托氣氛,增強聯(lián)想。如王昌齡《從軍行》的“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這里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xiàn)征戍者深沉、復雜的感情,“新”與“舊”的對比更能顯示出聽者深重的別情邊愁。 又如劉鶚在《老殘游記》中描寫王小玉唱歌的絕妙境界:“漸漸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象一線鋼絲拋入天際”,采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視覺寫聽覺,表現(xiàn)出了美妙歌聲幾經(jīng)轉折恍如登泰山的景象。把不易把握和表現(xiàn)的事物特點鮮明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借代等等,都可以在寫作中加以靈活運用,這里就不一一說明了。
總而言之,修辭手法在文學作品中的作用是非常強大的。吳士文在《修辭講話》中說: “熟練地掌握修辭格有助于分析文章的表現(xiàn)方法。某些修辭格當它們有力地表現(xiàn)主題時,也就成為一種表現(xiàn)方法。我們不妨這樣說,某些修辭格用法上擴而大之,定義上稍加變通稱之為表現(xiàn)方法。”他在《修辭格論析》中談到修辭格和表現(xiàn)方法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因為辭格也在積極影響表現(xiàn)方法,是表現(xiàn)方法不斷豐富的源泉。 黃漢生在《修辭和形象思維》一文中說:“比喻、借代、夸張、比擬等既是加強形象性的修辭方法,也是運用形象思維時需要用到的表現(xiàn)方法。”
當然,“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中學語文教師要在今后的日常教學中多引領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去嘗試去活用才能感受其中妙處。“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不斷學習,不停探究,師生共同努力,才能讓語文寫作教學不斷開創(chuàng)新局面,拓展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