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耀
方程及其應用是初中代數中的核心內容,是各地歷年中考命題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熱點。方程的思想和方法是初中數學中最重要的思想和方法之一,有些雖然是幾何問題,也常常可以用或需要用方程的思想和方法來解決。
初中數學中的方程,除了一元一次方程以外,還有二元一次方程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內容十分相近的不等式和不等式組。實際上,在以后的學習中,要解決二元一次方程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都是通過“轉化”的思想和方法來解決,把它們都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從而最終得到解決的。我經常發現,有些八年級甚至九年級的同學,雖然學的是一元二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內容,但在解轉化后的一元一次方程時,卻不熟練或常常出錯,導致整個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至于有關方程(各種方程)的很多基本概念、性質,有關計算、運算的規則與技巧,以及運用方程(各種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步驟和規律等,都是通過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的過程,從而得到理解、訓練與掌握的。因此解好一元一次方程是七年級學生學習的基礎,是關鍵,更是重點,這些都將對后續學習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一、去分母
去分母過程中表現出第二種毛病——“不括號”
去分母時方程兩邊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數,這個時候分母被消去了,我們原有的分數線也隨之消失了。可我們的分數線本來就具有兩個功能的,一個是除法功能,一個是括號功能,去掉分數線后如果沒有加上括號,那么原來的符號就亂套了,所以在去掉分母后,我們要及時加括號,防止出現類似錯誤發生。例如:
解:
這項在去分母時沒有及時加上小括號,導致符號運算出錯了。應強調分數線的作用,讓學生明白原因何在,那么問題就可以規避了。
二、去括號
去括號過程中出現毛病是——“不完全或者不充分”
去括號是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經常會碰到的一步,學生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毛病是——“不完全或者不充分”。大家都知道去括號就是乘法分配律法則的運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往往在符號運算和數值或者字母運算時出現漏乘的現象,導致符號或者數值出錯,解方程失敗。例如:1-3(8-x)=-2(15-2x),1-24+(x)=-30+4x,x-4x=-1+24-30,-3x=-7,結果得出x=7/3。在去括號時,-3沒有乘以-x,出現“不完全”的情況,導致解方程失敗。
對癥辦法:強化乘法分配律的法則的應用,提高熟練程度,分兩步計算:符號運算和數值或字母運算。
三、移項、合并同類項、系數化為1的過程中,常常出現“不變號”的毛病
在解一元一次方程過程中,移項、合并同類項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我們都知道移項要變號,還有如何判斷是可否屬于移項,關鍵看該項是否從等號的左邊到右邊或者從右邊到左邊。系數化為1的過程是解方程最后一步,馬上就要成功了,估計是不是心情很激動啊,往往這個時候悲劇發生了,當系數為負數時——不變號,功歸一簣。
“不平衡、不完全、不括號、不變號”,四種毛病是經常在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困擾著我們學生,只有從根源上找到錯誤的原因,把錯誤展現出來,讓學生明白自己錯哪里,為什么錯,追本溯源,對癥下藥,這樣才會藥到病除。
高效課堂應該是精準的課堂,課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從關注課堂效率開始,弄清學生哪里不懂,哪里不會,有的放矢。我們教師應該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寫,和他們面對面地溝通,心貼心地交流。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學生們的真實問題,發現問題——提煉總結——解決問題,以生為本,以學定學,教育效果才能扎實有效。
“打造高效精準課堂,享受精彩快樂體驗”——是我們的課堂宗旨,學生課業負擔少了,而學習質量高了,這樣我們的學生才會我想學,我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