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浩博
摘 要:現階段,由于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使得城市綠地面積逐漸擴大,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保證城市景觀的獨特性,改善生態平衡的同時也能夠讓人們生活的更為舒適。從1992年我國開展“國家園林城市”評選活動二十多年來,各地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有效的推動了城市園林綠化和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了城市建設管理水平。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的推進,城市生態問題凸顯,城鄉住房建設部進一步提升“國家園林城市”的評價標準,提出開展“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工作。為新時期各地進一步改善城市生態宜居水平,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明確了發展方向和考核目標。鑒于此,本文簡析了《鞍山市生態園林城市建設規劃》的主要內容及特點,以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綠地;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作用分析
前言
鞍山市是“共和國鋼都”,在我國近現代發展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東北振興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作為傳統的重工業、資源型城市,鞍山進入了轉型發展的歷史性機遇時期。新的發展形勢下,加快推進城市生態環境改善和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是實踐市委市政府提出“五個鞍山”的發展理念,特別是其中幸福鞍山、美麗鞍山的重要抓手,對促進城市整體轉型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再此背景下,結合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進行了鞍山市生態園林城市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
1“生態園林城市”概念解析
1.1“生態園林城市”概念
生態園林城市是一種以人為本、以自然環境為依托、以資源秉賦為命脈的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社會和諧的人類居住形式。生態園林城市崇尚生態倫理道德,倡導綠色文明,保護和營造地方植物群落,實施清潔生產,防治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再生能力,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在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1.2與“國家園林城市”概念比較
與國家城市園林城市評比中側重城市的園林綠化指標不同,“生態園林城市”的評估更注重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較之“生態園林城市”的評比標準,“生態園林城市”的評估增加了衡量一個地區生態保護、生態建設與恢復水平的綜合物種指數、本地植物指數、城市建成區道路廣場用地中透水面積的比重,城市熱島效應程度、公眾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滿意度等評估指標。
2 鞍山市生態園林城市建設規劃的編制
鞍山市生態園林城市建設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同步進行,在前期研究、規劃方案、規劃綱要、規劃成果等多個階段二者緊密配合,相互協調、互為支撐,在技術研究和工作程序上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不磨合。一方面,通過宏觀生態空間保護、中心城區綠地布局、礦業環境影響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城市發展方向的確定、區域和中心城區生態空間結構的優化、城市規劃區空間管制的劃定、中心城區用地布局和指標體系的確定、采礦區發展指引等方面給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提供了與業的技術支撐;另一方面,總體規劃的整體統籌作用得以充分發揮,通過反復的用地協調,給本規劃自身的可實施性奠定了基礎。這一協同合作模式的實踐在現階段我國城市規劃編制中,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探索實踐。
3 生態園林城市建設規劃編制的背景
3.1城市處于跨越發展、深刻轉型的歷史階段
城市產業正值傳統產業比重偏高、新興產業有待發展階段,面臨著“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轉型的歷史階段。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必然帶來城市發展的理念和城市建設全方位的進步和轉型,近年來,鞍山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成功,以萬水河景觀帶、玉佛山綠道、興業大道綠化工程為代表大型生態環境和園林綠化建設項目不斷上馬,并取得豐碩的成果。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對于完善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協調統籌規劃區內城鄉發展,城市產業與城市綠色空間的協調布局、推動產業和生態共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積極的意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以上問題所帶來環境危機。
3.2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一直作為城市發展轉型的核心理念
鞍山作為一座資源消耗型城市,不能再走工業文明時代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當作一種生產力方式的根本變革加以推進,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努力使鞍山加速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期。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的執政理念一直體現在生態環境保護、人居環境建設等方面,并打開了新的思路,創造了新的模式,塑造新的形象思路主線,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市政府第十五屆工作報告中指出:“新一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全面建設實力鞍山、誠信鞍山、素質鞍山、幸福鞍山、美麗鞍山。”在全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方面又進一步提出“加速改善生態環境:大力實施藍天工程,加大揚塵污染防治力度;深入實施青山工程;加快實施碧水工程。”
4 生態園林城市建設規劃特點及意義
近遠期相結合來統籌城市生態環境改善和園林綠化建設工作的編制思路,得到高度認可。該規劃在中心城區綠地系統規劃的基礎上,與城市總體規劃協同編制,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強調生態環境改善和城鄉生態格局的劃定,二是結合鞍山實際,突出鞍山特色,將礦業環境的污染治理、城鄉綠道系統的建設納入作為重點問題,三是多規協調、強調實施,聚焦落實建設項目,以保障規劃的可實施性。
該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編研的同步進行,對于開展研究支撐,編制視角,用地協調,成果對接等方面的工作具有積極意義,要求綠地系統規劃的內容對接總規,強化實施,落實結構性綠色空間和各類綠地空間布局,保證綠地系統規劃的可實施性,在實際編研過程中,總體規劃的編制已經系統吸納了該規劃在建設用地布局、重要區域綠地空間、大型綠色空間結構、分區綠地布局等多個層面的相關成果。
結束語:
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作為一項工程,特點是繁瑣和系統,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廣泛,需要多方參與、協調進行,同時也需要全民參與,共同為之努力。盡管城市綠化的作用廣泛,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制約因素,這就需要和其他設施相互配合有效進行開展,從而使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該規劃編制過程中與總規協同編制,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