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烽火戲諸侯載自司馬遷的《史記》但是經過各方面的推敲,其顯然不是史實,但其背后暗含著王室與諸侯、王室內部、中原部族和犬戎等少數民族的矛盾。本文就此作簡要分析。
關鍵詞:烽火;諸侯;矛盾
一、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概述
烽火戲諸侯這個典故原載于司馬遷《史記·周本紀》主要講的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寵愛妃子褒姒,但是褒姒的性格冷若冰霜,且不愛笑。周幽王為博寵妃一笑,命令士兵點燃作為國防報警信號的烽火臺,召喚諸侯救主。待諸侯率軍隊慌張前來卻發現是周幽王的鬧劇。諸侯狼狽的模樣引得褒姒大笑。隨后周幽王多次故技重施,失去諸侯的信任。在犬戎進攻鎬京,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求助時,諸侯不至。最后西周滅亡。這也是中國古典版的“狼來了”的故事。
二、烽火戲諸侯的真偽辨析
(1)烽火臺的出現時間有待考證
《墨子》是迄今已知的歷史文獻中最早記載烽火臺的史籍,但其中沒有關于西周周幽王時期烽火臺的任何描述。據考古發現的最早烽火臺是西漢時期的,國學大師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曾對周幽王時期烽燧的出現及使用方式提出質疑。他聲稱舉烽傳警是漢朝防備匈奴所用的途徑,至于可否追溯至西周時期,尚無實物和典籍佐證。
(2)諸侯的反應態度及抵達時間的錯誤
首先看《史記》原文“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耐大笑”。單分析此句,褒姒莫名的笑點就存在疑點,不過也大致可以忽略。但是諸侯的反應態度經不起推敲。西周自周昭王后“王室微,諸侯或不幸,相伐”。周王室政治權威每況愈下。周厲王的改革又引發“國人暴動”加上周幽王的昏庸統治,此時的王室不可能對諸侯有極強的號召力,且大部分的諸侯和其謀士也不會絲毫無判斷能力,任由周幽王戲弄。再從距離和時間來考慮,西周王朝的國都大致位于現在的陜西西安,根據西周時期的交通條件,加上整頓軍備、運送糧草。諸侯抵達少則三至五天,多則數月之久。周幽王戲弄諸侯是不符合實際的。
(3)改編自《呂氏春秋》的政治寓言
《呂氏春秋》中對該事件的描述與《史記》十分相似,不過《呂氏春秋》記載的是周幽王與諸侯約定用擊鼓來傳遞西戎入侵的消息,后來被戎寇殺借此來取悅褒姒,最終失信于諸侯。比照《韓非子》該段的描述比《史記》的可信度更高。
《史記》中具體記載過烽燧傳訊的場面。哲學中講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且史學家不可避免的受個人的價值觀影響,所以許多史實存在虛假性。司馬遷生活的漢朝多利用烽燧傳訊,故其借此編造一個政治寓言,在于更大程度的諷刺周幽王的荒淫無道。
(4)夸大紅艷禍國論在王朝興衰中的作用
司馬遷的《史記》和劉向的《列女傳》都將西周的滅亡歸咎于褒姒的身上。縱觀歷史,君王寵幸妃子繼而荒廢政事導致亡國的不在少數
《國語》曰: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寵,于是乎與伊尹比而亡夏。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寵,于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在儒家男權社會似乎總要把亡國的罪責推于君主寵妃的頭上,更有將其妖魔化的傾向。褒姒是母受神孕所生,妲己更被后世演繹為狐貍精的化身。其實一個國家的滅亡是種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5)文物“清華簡”可證
清華大學在整理獲贈的戰國竹簡時。發現其中記載的史實與司馬遷《史記》里的向左。其表述的是周幽王攻申。申候聯合西戎打敗周幽王。至此西周滅亡。以歷史實物記載的方式確定的該事件的謬誤。
三、烽火戲諸侯凸顯的社會矛盾
(1)王室的衰微和諸侯崛起
在分封制下,周王室的發展落后于諸侯。例如大致在今天山東的齊國坐收魚鹽之利。秦國勵精圖治,國力增強。分封的諸侯在自己的封地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并逐漸掌握了實際的軍政大權,開始脫離周王室的控制。周厲王不得人心的改革引發國人暴動,周宣王時期雖有短暫的繁榮,但傳至周幽王王室權威激劇下降,最終矛盾激化致使西周滅亡。
(2)嫡長子繼承制的破壞
在西周末年,穩固周王室統治秩序的宗法制遭到破壞。這是從周宣王開始的,宣王干涉魯國立國君的相關事宜,立魯武公的小兒子戲為君主,而后諸侯也出現破壞宗法制的行為。
烽火戲諸侯雖然失實,但褒姒確有其人。周幽王寵愛褒姒欲立其子。導致褒姒與申后、太子與伯服的王室內部矛盾,進而擴展成政治斗爭。
(3)民族矛盾的激化
我們從竺可楨教授的《中國近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可以看出,西周屬于“小冰期”階段。《竹書紀年》也記載當時的黃土高原低溫干旱。犬戎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他們在不斷對外戰爭中,先天條件和后天積累促使其戰斗力日益增強。在西周內亂之時,借機侵略中原。
司馬遷的《史記》是一部比較符合史實的史書,但其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虛假性的描寫。研究歷史者需要辨別真偽,還原歷史真相。也要透過表象看本質,本文就從烽火戲諸侯的假象背后挖掘出這個王朝的種種社會矛盾。
參考文獻
[1]王超斑.烽火戲諸侯的傳播學辨析[J].漢字文化,2018,(06):26-27.
[2]楊聞宇.一笑相傾國便亡[J].絲綢之路.2009(15)
[3]史記[M].中華書局.司馬遷著.1982
作者簡介:
張浩浩(1997.11-),男,漢,河南洛陽,本科,平頂山學院,行政管理學。
(作者單位:平頂山學院湖濱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