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斯亭,許樹輝,紀林洵
(韶關學院 旅游與地理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隨著2014年3月國家頒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來,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宜居之所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成為指導國內不同級別城鎮規劃與建設的重要依據[1]。新型城鎮化要求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的和諧融合,實現物質空間與文化空間的相得益彰。縱觀國內已有文獻,城鎮化、鄉村傳統空間組織的研究成果豐富。在城鎮化與鄉村居住文化空間關系研究上,仇保興強調,推進新型城鎮化,不能盲目克隆國外建筑,而是要傳承自身的文脈,重塑自身的特色。也不能一味模仿傳統村落模式,而是要創新,在新村落居住空間構筑中挖掘、重塑和傳承其傳統文化特性,以及和現代思維與生活方式良性結合[2]。鄉村居住空間作為鄉村生活的容器,不僅體現了時代的需求,也是特定地區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習俗與價值觀念的映射,它包括空間、行為和觀念層面的內容[3]。
韶關市屬于廣東省經濟欠發達地區,鄉村地區占地面積大、分布廣。在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韶關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之一[4]。本文以著名旅游景區丹霞山周邊石塘、夏富、牛鼻(下文簡稱“三村”)為例,開展城鎮化過程中傳統鄉村居住文化符號識別、空間結構判斷、空間解構和重構分析,為新型城鎮化下,景區周邊型傳統鄉村居住文化空間的傳承與發展提供規劃設計理論框架和實踐方案。
本文研究區域為廣東省仁化縣石塘村、夏富村、牛鼻村,三村均位于仁化縣城西南部。其中,石塘古村距離仁化縣城約20公里處,從明朝洪武年間李可求從福建移居于此,現在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現有人口3 000多人。S345國道把石塘古村和丹霞山景區連接在一起。石塘是仁化縣重要的糧食、經濟作物區,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小規模個體戶經營的堆花米酒頗負盛名,經濟發展較為良好,村內至今仍保存著明清建筑的整體風貌。
夏富古村距離仁化縣丹霞山外山門5公里,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現有人口2 000多人,夏富古村自然資源和旅游觀光資源豐富,以發展農業為主,盛產沙田柚,經濟發展水平較為一般。村內仍完整保留著多處明清建筑,被稱為中國最美古村之一。
牛鼻村距仁化縣丹霞山景區12公里。現有人口290多人,牛鼻村自然資源和旅游觀光資源豐富,以發展農業種植為主,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是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景區核心地帶內一個讓未到之人向往憧憬的“世外桃源”。
從三村與丹霞山景區的相對位置上看,石塘村位于丹霞北部,牛鼻村和夏富村位于大丹霞的核心地帶(見下頁圖)。
石塘村、夏富村、牛鼻村三村區位圖
1.文獻研究法。在中國知網上分別搜索關鍵詞“新型城鎮化”“鄉村”“鄉村轉型”“居住文化”“空間重構”,從不同方向了解掌握新型城鎮化對鄉村發展的時代要求、當代鄉村的定義與傳統鄉村定義的區別、當代鄉村轉型的趨勢、居住文化的概念范疇、空間重構的方式及模式,以此獲取本課題的研究結果。
2.實地調查法。筆者從2015年至今陸續抵達案例村4次,利用訪談法,按照準備好的訪談內容向村民咨詢街巷的鋪修情況,以及民居的修葺與搬遷時間等,獲取相關資料與數據后,以科學、客觀的角度撰寫調查研究報告。
3.個案研究法。筆者以韶關仁化縣石塘村、夏富村、牛鼻村為例,分別研究其鄉村居住文化空間的特征及演變過程,再總結三村共性以得到鄉村居住空間的總體特征及演變規律。
為更好地分析三村居住文化空間演變規律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本文將三村居住文化空間進行了橫向和縱向解構。橫向解構包括宏觀(街巷文化空間)、中觀(院落文化空間)、微觀(建筑文化空間)三個層面。街巷文化空間的主要功能是為行人、行車服務,它反映一個地方的文化底蘊。院落文化空間能夠體現古人為了創造自己的領域而圍合的物質空間,但卻是古人寄托情感的精神文化空間。建筑文化空間是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載體,甚至能夠象征一個時代的生活追求。縱向解構則包括傳統時期(1949—1977年)、變革時期(1978—2000年)、轉型時期(2001年至今)三個時段。
1.石塘村——以連接古井為主的線型空間格局。石塘村由于地處丘陵地帶,住宅選址多為山水環繞的盆地,為解決家族生活用水和建筑消防用水的問題,村民大量挖水井,由此村內古井星羅棋布,井型豐富多樣,形成了以連接古井為道路系統的線型空間。
2.夏富村——前水后峰的三角街區空間格局。夏富村前有水塘(聚寶盆),左有牌坊(文星里)高昂,右有山峰(武曲山)環峙。村內街道走向緊湊有序,村內核心地帶的“三角街”被稱為古民居建筑之謎,是村中店鋪、攤檔、餐飲、服務、集會交流的場所。以三角街為中心向四周延展有四條街:東街到楓樹下,南街到李氏宗祠,西街到上角頭,北街到文星里大門。
3.牛鼻村——環水條帶分散狀的空間格局。牛鼻村老村周圍都是田地,但由于子嗣的增加,六百多年以前所建的單層夯土房已經容不下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加之無法直接往上加層,因此不得不另外增建家園,即改革開放后所營建的新村。老村民居內部的街巷走向與建筑布局較為整齊,并呈現的土地利用形式較為集約化,后來在改革開放時期擴建的新村也沿襲了老村的街巷特色。而到了近幾年,由于國內席卷的城鎮化浪潮對鄉村傳統文化的影響較為顯著,村民開始偏向將房子選址在交通更為便利的主要道路邊上,但多數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村內剩下的人口年齡結構主要為老人及年幼小孩,新建建筑較少,因此新建建筑布局形成了條帶分散狀。雖然這樣的選址方便了出行,但這種布局形態不僅不利于村民集聚交流,更不符合當代對土地利用集約化的要求。
三村傳統客家民居與傳統的客家土樓、圍樓不同。傳統時期的民居形式主要有“竹竿屋/穿堂屋(一條龍)”“單伸手”“門堂屋(簡式三合院)”。石塘古村形成伊始,即六百多年前的民居主要位于村中心,布局緊湊,民居形式主要為穿堂屋和單伸手,門前便是人來人往的狹小街巷。牛鼻村布局也是較為緊湊型的穿堂屋。此時的石塘和牛鼻民居幾乎沒有多余的空地進行天井的設計。在夏富村,筆者卻發現較多在住的門堂屋傳統民居。據村民反映,比起穿堂屋,三合院式民居居住起來更熱鬧,院式圍屋既能發揮其空間封閉性的作用,又能滿足人們對寧靜、淡雅的精神生活需求。
到了變革時期,石塘村民從村中心往外圍擴建的民居中開始出現個別三合院的客家圍。而夏富村已有的三合院一直有居民在住,破窗掉瓦也是一直有人在修葺,但往村外圍擴建的民居基本不再營建傳統院式建筑。這個時候,牛鼻村村民紛紛遷往新村,每戶民居的建筑宅基地普遍增大,單伸手和簡式三合院建筑開始被大量營建。
轉型時期,多數磚木結構建筑由于耐用年限短而坍塌荒廢,無人修葺。此時鄉村所營建的鋼筋混凝土房主要沿公路呈帶狀空間分布。
仁化縣石塘村、夏富村、牛鼻村的居住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了當時的時代特征。以下從三個時期的演變總結規律。傳統時期的建筑文化更具包容性,民居存在多種建筑風格并存的現象,石塘村地處粵、湘、贛三省交界,村內形成客家夯土建筑、徽派建筑及江西建筑并存的獨特建筑風格,夏富村甚至還留有西洋建筑。而牛鼻村內則是整齊排列著穿堂屋式的客家夯土建筑。建筑用材主要有青磚青瓦及土磚。此外,不管是庭院大門,還是宅間大門,所使用的主要為雙扇板門,板門不僅是出現時間最早,還是最堅牢的一種門,而窗也多數用木雕窗或石雕窗。
到了變革時期,國家開始大力履行“以鋼代木”的資源配置政策,鋼筋混凝土建筑被大量營建,也有因其施工工藝簡單、費用較低的優勢,仍有少量磚木建筑被營建。而建筑材料方面,紅磚抗腐蝕強度和抗壓強度雖然都沒青磚好,但其燒制技術相對青磚較為簡易,因而紅磚逐漸被村民接受。此時的門呈現出雙扇板門和雙扇鐵門共存的情況,但許多木制的窗欞逐漸被鋼取代。
轉型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受城鎮化顯著影響,我們看到的在住民居多數是以硬質化的門廊替代庭院圍合的空間。而木制門窗也不再有人愿意花費太多時間去削鋸與雕刻,取而代之的是成本較低的量產鋼制門窗。
綜上,對比三個時期的居住文化特征的描述,由傳統時期呈現的地方獨特居住文化,如石塘村“千家村”和夏富村“三角街”等街巷文化,石塘村和牛鼻村的“穿堂屋”、夏富村的“簡式三合院”等客家院落文化以及西洋建筑、江西建筑、徽派建筑和客家夯土建筑等傳統建筑文化。到了改革時期,國家大力履行“以鋼代木”的資源配置政策,原本的雙扇板門、木雕窗等木質建材被鋼鐵替換。大量原本運用磚木結構營建的傳統建筑陸續被現代鋼筋混凝土樓房替代,但仍有少量傳統建筑因磚木結構施工工藝簡單及材料易得的優勢被營建,自然的,傳統客家院落及檐畫窗欞慢慢地消減。到了轉型時期,鄉村傳統居住空間的裝飾文化元素基本要到村中心的荒廢坍塌房中找到。
三村的居住文化發展狀況及空間演變規律
第一,鄉村空心化。對鄉村空心化產生直接影響的應該從城鎮化的第二階段說起,此時政府強調要兼顧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鎮的協調發展,從允許農民工進城到鼓勵支持態度的轉變,鄉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的轉移,造成農村人口年齡結構組成不合理,加劇村莊內部的空心化。不管是石塘古村還是夏富古村,其村莊內部由于街道的寬度不便于村民日常出行,大量村民選擇沿公路遷居,剩下少數年邁老人及幼童留守老宅,但多數村庒內部的老宅既不拆修也不重建,任期衰敗。而牛鼻村周圍因被錦江風光帶中段蜿蜒環繞而形成一個“U”型半島,老村距離村口較遠,而村莊主要道路只有2米寬,有能力買小汽車的村民出行極為不便。村民開始陸續搬遷至村口附近,形成新村老村并存的現象,但老村也只有老弱婦孺留守家園,鄉村失去了活力,傳統街道的熱鬧與喧囂不再。
第二,建設用地無序擴張。快速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鄉村人口持續向城市轉移,鄉村宅基地的閑置與無序擴張現象日益嚴重。一方面,村民不愿意在村莊中心的老宅上拆修重建,而選擇在村莊外圍再建樓房;另一方面,農民偏好將在城市賺取的資金帶回農村建更大的房子,農村宅基地的高閑置率與農村耕地面積日益減少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三,鄉村傳統民居形式衰落。鄉村傳統民居建筑是地方文化特征的重要空間載體。改革開放以前,石塘的傳統民居建筑風格融合了客家傳統的夯土建筑、馬頭墻式的徽派建筑以及屋角外挑起翹的江西建筑,夏富村還融合了西洋建筑,體現鄉村多種地方建筑文化并存和相互融合的狀態。此外,傳統民居建筑在布局、用材和裝飾等方面也都非常講究,精美典雅的磚雕、石雕,甚至木雕都能體現古代工匠的智慧,是傳統民居建筑文化以實體存在的重要表現。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鋼代木”的政策推進,村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受外來文化觀念的刺激,傳統民居建筑的營建過程中,往往會以城市商品化、標準化的樣板房作為參考。用材方面,鋼筋混凝土建筑也開始拔地而起。傳統木結構建筑中色彩鮮艷的曲線坡面屋頂、用于防風防火的馬頭墻、精致的傳統門窗柱廊,被稱作傳統木制家具之魂的榫卯等逐漸在鄉村居住空間中消失。
第四,鄰里關系冷淡。隨著新型城鎮化的到來,由于許多村民有能力買小汽車,原來的窄小街巷對村民的出行極為不便,拓寬道路成為必然,而村民門前的院子不得不讓道修路,造成鄰里交談的空間逐漸被擠壓。加上每家每戶都有電視、手機等電子產品,足不出戶即可觀世界的現實加劇了鄉村鄰里關系冷淡的困境。
第五,鄉村民居的營建要求不規范。村民在村莊外圍新建的房屋建筑通常沒有按照行政管理部門所頒發的“建筑許可證”要求建房,其次是農村個體建筑隊的資質管理有待改善。被采訪的一名村民表示,他自己就是建房施工員,工作以前沒有培訓過,過幾年自己也可以當師傅了。當被問及是否按照設計圖紙來進行施工,村民表示不需要,自己也看不懂,都是按照民居所有人描述的要求進行。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無論是鄉村人口的自然增長與人口遷移,還是鄉村傳統文化與城市現代文化的融合與替代,甚至是鄉村生態環境的變化都對鄉村居住空間形態的轉變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空間重構首先需要通過空間解構,空間解構是將某類空間的結構分解還原成每個局部的基本原始單位。居住空間重構,是對居住空間體系進行解構后再重新構建,不成體系的、內在關系不協調的格局現狀。
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居住文化空間的重構,不是一味的追隨現代先進文化的步伐,而是在鄉村傳統居住文化這一實體空間的載體上,科學、有效的順其肌理植入現代居住文化元素,以下總結三個鄉村傳統居住文化空間重構原則。
1.節約化、生態化原則。由于農村建房限制因素少,監管力度不強,所導致的建設用地無序擴張是農村土地里利用集約化的主要困境。在村鎮建設規劃設計中,應當貫徹合理用地、節約用地的原則,規劃工作者必須加強節約用地意識,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地靈活運用到各個規劃階段內容的細部[5]。
2.多樣化、人性化原則。鄉村居住空間作為村民是日常生活交往的場合,是傳統文化和歷史沿革的空間載體,多樣化的傳統建筑樣式及人性化的居住空間加強了村民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傳統村落更有活氣。
3.整體化、可識別化原則。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許多進城務工的村民選擇將所賺的錢帶回鄉建洋樓,而有些在鄉務農的村民基本有能力的話會建起城市風格的鋼筋混凝土住房,剩下的留守老人則愿意守住自己的老宅,這種情況最終導致同一個村落卻出現多種住房形式混雜的現象,從瓦房到磚房再到洋房,不僅破壞了傳統村落的整體風貌還丟失了村落原有的地方建筑特色,破壞了傳統村落的地方識別性。統一鄉村住房風格,營建鄉村風貌的整體性,加強地方特性的可識別性對鄉村傳統居住空間的重構具有重要作用。
4.科學化、創新化原則。新型城鎮化下鄉村居住文化的空間重構并不是靜態的保留歷史,更不是一味地模仿傳統居住空間的形態特征,而是巧妙運用科學創新的方式挖掘重塑傳統的文化符號融入到現代中去。傳統建材雖沒有現代建材來得便捷,但運用現代科技將傳統的文化符號呈現到現代建材并不是什么難事。在傳統民居建筑的拆修與否方面,我們應該科學客觀地對傳統民居建筑的歷史價值進行評估,其次還要對屋主進行民意評價,既有客觀評價又有主觀感受。打破了傳統的單方面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決策方式,創新化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護和傳承傳統民居建筑。
1.地方傳統街巷布局的延續。石塘村傳統街巷布局主要是以連接古井為主的線型空間格局,在空間重構過程中,為銜接石塘傳統道路系統的線型街巷,可沿道路主線合理、系統的修建古井,結合科學、創新的營建手法和建材還原古井的外觀,并賦予古井包括但不局限于觀光功能,如利用古井這一空間節點,放置指示牌、休憩椅等,既能作為石塘村傳統街巷文化的空間元素之一,又能給傳統文化元素賦予現代文化功能,延長村民和游客的滯留時間。夏富村的傳統街巷布局是以三角街區空間格局為主,在街巷空間延續的過程,尊重三角街的地方文化,以三角街區為核心向外圍有序的擴張。過去,夏富古村的三角街具有經濟、文化、貿易的功能,恢復廢置老宅的商鋪,重現三角街圩市的繁榮是重構傳統三角街文化的根本途徑。牛鼻村的傳統街巷布局較為特殊,主要以條帶分散狀的街巷布局為主。在城鎮化過程中,村民應有組織的逐步搬遷至新村,通過異地重構的方法延續牛鼻村民宅有序分布的居住文化空間。
2.傳統居住功能的還原。傳統居住功能的的丟失是鄉村居住空間普遍存在的問題,在不破壞鄉村傳統居住空間形態的情況下,還原鄉村傳統的居住功能。將石塘村傳統單伸手民居作為新建建筑主要形式,這種建筑門前有較為寬敞的場地,能夠還原古人在庭院三五成群聊天休憩的功能,還能給有能力買小汽車的村民用作停車場。夏富村傳統居住空間的院式建筑較多,現代仿四合院式建筑在城市中越來越受到青睞。夏富村在院式建筑的營建過程中不僅要滿足了人們衣食住行的需要,更要營造家庭的和諧氣氛與村集體凝聚力,讓居民有一種穩定的安全感和親切的歸屬感,這是傳統院式建筑功能的精髓。牛鼻村傳統居住空間為穿堂屋,從前文所總結的牛鼻村居住文化空間演變規律來看,未來的民居將延續穿堂屋的形式為主,鼓勵將不耐風雨的夯土建材更新為較耐住的現代鋼筋混凝土建材,并延續牛鼻村民居這種室內外沒有明顯界限或圍墻的傳統民居,體現村民對鄰居的信任。
3.地方傳統民居保護的社會參與。地方傳統建筑保護的成本對于絕大多數村民來說是無法承受的,因此,地方傳統建筑保護的社會參與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別是保護區及風景區的傳統民居,石塘村在丹霞風景名勝區周邊,夏富村、牛鼻村在丹霞山風景名勝區和遺產地及緩沖區內,“三村”傳統古民居閑置荒廢的現象嚴重。對需要維修的地方傳統民居建議由建筑所有人向村委會提出申請,然后由村委統一向上一級政府組織專業人員進行評估,合理評估相關維修費后,向政府、景區收取一定比例的維修費用。在一定程度上,即能降低建筑所有人的維修壓力,也能實現文化古村落保護的社會參與,保證古村落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資金。
4.地方民居類型及其裝飾符號的保留與重現。“三村”至今仍保留大量傳統客家夯土建筑、徽派建筑、江西建筑、西洋建筑等,原則上,傳統古建筑不建議拆除,但“三村”傳統民居的坍塌廢置房屋較多,維修費用基乎可以堪比重建費用,這時原地拆除并按傳統古建的營建要求進行重建最好不過了。但這種在修繕與拆建的權衡與選擇過程中,需要一套較為完善的評判體系,建議將評判因子總體分為傳統民居的歷史價值、基礎價值及傳統民居所有者的民意評價。這種做法,不僅能夠將傳統民居的保護價值判定轉化為可量化數據,還能為下一步的鄉村居住文化的空間重構做準備。
本文從鄉村居住文化空間入手,通過文獻研究法發現,我國鄉村居住空間重構模式大體分三種,分別是空間發展延續與保留、異地重構以及消失。緊接著對廣東省仁化縣石塘村、夏富村及牛鼻村三村的居住現狀深入調研,分別將居住文化進行橫向解構為宏觀(街巷文化)、中觀(院落文化)、微觀(建筑文化)三個層面的居住文化空間。以及將研究歷程進行縱向解構,即傳統時期(1949—1977年)、變革時期(1978—2000年)、轉型時期(2001年至今),結合以上兩方面元素對“三村”的居住文化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并總結演變規律。發現石塘村和夏富村的居住空間重構模式均屬于空間的發展延續與保留,而牛鼻村居住空間則處于逐漸消失的狀態。對于鄉村居住空間重構,作者也提出以下四個重構原則:節約化、生態化原則;多樣化、人性化原則;整體化、可識別化原則;科學化、創新化原則。最后,結合三村居住文化狀況,提出延續地方傳統街巷布局、還原傳統民居的居住功能、鼓勵地方傳統民居保護的社會參與以及保留與重現地方民居類型及其裝飾符號等相關鄉村居住空間的重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