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政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 201620)
機構養老是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符合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一種養老方式。2013年,國務院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的報告中提出,要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服務。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再一次明確提出:“加快老齡事業和老齡產業發展。”在人口老齡化和工業化發展快速的今天,家庭養老功能不斷的弱化,機構養老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家庭養老上的不足。
對于機構養老的需求實證上,國內許多學者都進行過大量實證調查分析。姜向群(2011)通過實地調查發現,性別、婚姻狀況、民族、戶籍等對機構養老意愿產生一定影響。高曉路(2012)認為,婚姻受教育程度、房產,身體健康對機構養老意愿產生顯著的影響。雷麗華(2015)分析海南省機構養老方式的現狀,利用回歸分析考察老年人機構養老的需求和機構養老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高君(2017)主要分析老齡人的失能程度與支付能力對其機構養老意愿及其偏好的影響。阮凱(2012)在上海市城市機構養老服務供需矛盾研究中提到,大約有14%的老年人愿意到機構養老,有55.7%的老年人對對機構養老不抵觸。楊發祥、李卓航(2014)認為,從需求角度分析上海市養老機構床位缺口達8萬余張;市場上現有的養老機構與床位缺口嚴重,難以滿足老年人的的需求。根據上海市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對上海市老年人進行養老意愿調查,報告統計顯示,老人接受機構養老比例約為15.8%(上海市綜合為老服務平臺)。
“奶娘踩罡”在整個舞蹈過程中,且歌且舞,舞曲曲譜中反復出現13|16|653|5……和35|15|51|3……這樣的旋律,與畬歌常用襯音“哈嚕嚕”極為相似,因而富有畬歌韻味。[4]這些畬族民歌(歌言)與舞蹈配樂伴奏都大量出現并且重復的旋律與節奏,可以加入到音樂專業必修課視唱練耳、鋼琴基礎與即興伴奏的教學中。
本文通過探究松江區的老年人對機構養老服務需求影響因素,找出影響老年人接受機構養老的主要影響因素,充分的發揮好機構養老服務的補充性作用,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所帶來的影響。
1.數據來源。本文的數據主要來源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在上海市松江區開展了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需求評估調查,問卷調查主要是由調查人員入戶訪問式調查。本研究主要將研究的對象的年齡限定于60歲及以上的個體,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91份,其中有效問卷388份,合格率為97%。
在新生兒養育室出現的爆發病例,常起因于無癥狀的攜帶產毒株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看護員和父母。因此需要嚴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隔離患者,隔離護理及洗手。篩查程序可鑒別患者與接觸者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攜帶者,包括衛生保健人員。攜帶者需外用消毒劑,鼻部攜帶者可通過局部使用抗菌藥物根除。
從表5中我們可以看出,年齡、健康狀況、個人收入,老年人生活滿意度以及失能情況4個變量不同的變量層的顯著性各不一樣,部分變量層數據出現不顯著的現象,沒有統計意義。
為了進一步研究各因素之間對于機構養老愿意影響因素的分析,本文主要采取在α=0.1的顯著水平上,對年齡、個人年收入、健康狀況、失能情況以及生活滿意度分別進行單獨分析,在原先的回歸模型基礎上,研究同一變量不同層次之間對于老年人機構養老愿意的影響大小。對于有i個不同水平的解釋變量,假設第i個水平為啞變量,那么模型如下:

表1 養老服務機構影響因素選取及賦值

表2 失能老人等級劃分詳情表
1.機構養老服務需求的影響因素的描述性統計。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性別、年齡、身體狀況、文化程度、個人年收入、獨居情況、生活滿意度、養老保險參與率、失能情況對機構養老需求的影響。首先我們對樣本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表3描述的是各個主要變量描述性分析結果。本次調查總共回收有效樣本量388份,愿意接受機構養老數量達到78人,比例約為20.1%,高于2017年上海市老年人養老意愿調查數據。
對比且分析兩組(研究組和參照組)受檢人員的各項指標結果,包括:LVM(左室重量)、LIMI(左室重量指數)、LVESD(左室收縮末內徑)、LVEDD(左室舒張末內徑)、LAD(左房內徑)、LVEF(左室射血分數)、LVFS(左室短軸縮短率)和E/Ea(二尖瓣口舒張早期最大血流速度/二尖瓣舒張早期最大運動速度)。

表3 變量描述性分析
從健康狀況來看,老年人身體不健康對機構養老需求比健康的需求要強烈,身體不健康入住養老院的概率是身體健康的2.091倍,當老年人的身體處于不健康狀態時候,他們將本能的愿意去接受專業養老機構的照料,將家庭所需要承擔的責任與風險部分轉移給養老機構。身體狀況一般的老年人p值不顯著,沒有統計分析的價值。
其中,對于老人失能情況,本文認為失能老人是60周歲及以上,因為年老、疾病、損傷等導致心理和生理功能受限,無法獨立完成日常活動,需要他人幫助的老年人。界定老年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大小,不同的專家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西德尼·卡茨(Sidney Kartz)最早提出自然人的生活自理能力(ADL)量表,主要包括是否獨立完成吃飯、穿衣、上廁所、上下床、室內走動、洗澡六項日常活動。本文主要將結合埃里克·斯托拉德(Eric Stallard)和卡茨兩位學者的觀點,將在原有的生活自理能力量表項目上加入“洗漱”,并規定這七項活動中,全部可以獨立完成為能力健全,不能獨立完成1—2項的老年人為輕度失能;3—4項為中度失能;5項及以上為重 度失能(如表2所示)。

表4 機構養老服務需求影響因素的模型估計結果

2.5 蘇醒期并發癥及術后咽喉部疼痛評分 兩組患者蘇醒過程中均未出現蘇醒延遲、喉痙攣、惡心嘔吐、蘇醒期煩躁等并發癥。疼痛評分 (VAS評分),各個時間點B組評分均明顯高于A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見表5。
2.關鍵變量。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老年人是否愿意進入市場中養老,其中0表示不愿意接受市場機構的養老,1表示愿意接受市場養老。所控制的解釋變量主要是與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相關的一些影響變量,包括個人特質、經濟狀況、身體狀況以及生活情況,所有變量賦值情況(見下頁表1)。

表5 機構養老需求主要因素logistic回歸結果

續表
從老人的生活滿意度來看,生活不滿意的老人對機構養老需求強烈,是對生活滿意的老人入住養老院概率的3.394倍。當老人們對當年生活不滿意,愿意去嘗試新的養老模式。而主觀上對自己生活滿意度一般的老年人來說,他們對于選擇機構養老服務卻有所保留。
從個人收入狀況來看,老人個人年在收入在15 000元以下和收入高于50 000元的老年人入住比15 000~50 000元之間可能性更大,呈現出倒U型的結構。低收入的水平由于生活水平的低下,愿意嘗試新養老模式;而高收入的老人愿意將自己的收入投入到高質量的養老服務機構中去,更加注重服務的品質。
從老人的失能狀況來看,以能力健全影響因素為參照水平層,輕度失能和中度失能老人對機構養老服務的回歸系數絕對值逐漸增大,影響程度不斷變大。但是在嚴重失能老人的顯著性卻無限趨于1,沒有統計意義。在調查總共有4位嚴重失能的老人,都愿意選擇機構養老服務,因此在回歸模型中,沒有統計分析的意義。
2.機構養老服務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將上述的主要不同特征的變量放入到回歸模型中,回歸結果顯示,年齡、健康狀況、個人年收入、獨居情況、生活滿意度、失能狀況在老年人是否愿意接受機構養老中起到顯著性作用,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且顯著性較高;而性別、文化程度以及是否參加養老保險方面對老人選擇機構養老服務中沒有顯著性影響。在變動方向方面,只有獨居情況和參加養老保險參與情況的估計值為負值,表示為反方向變動,即非獨居的人數增加會導致老年人接受機構養老服務的減少。而參加養老保險情況的p>0.05,對因變量不顯著,沒有統計意義(見表4)。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不斷創新,與時代精神相契合,并充分運用到中職德育工作中,以培養出更多理解傳統文化精髓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優秀人才。
從年齡變量來看,以60~69歲為參照水平,各個年齡層相對于60~69歲年齡層都具有顯著性影響,觀測值隨著年齡層的遞增不斷地變大,即老年人的年齡越大,對機構性養老服務需求的可能性越大。
本文基于松江松老年人對機構養老服務需求的問卷調查數據,實證分析了老年人對于機構養老服務需求的意愿。通過對機構養老服務需求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我們發現,對于機構養老需求的影響主要由年齡、健康狀況、個人收入、生活滿意度、獨居情況、失能情況六個方面存在顯著的影響。根據上述回歸分析的現象,我們可以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屬于評價企業資金管理和資金使用的一項重要衡量依據,但現在大部分企業的責任單位為了最大限度上確保自身利益,往往都會存在著誤報會計信息、虛增會計信息賬面價值的問題,很容易就會直接導致項目匯總的利潤出現增高,而實際應收賬款的數量久居不下,大量的產生了一些虛無資產。除此之外,企業當中財務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從業素質、職業判斷能力等等各個因素,都會逐漸的出現相應的失誤或者是信息失真的現象,從各個方面嚴重的影響到了財務決策的質量和效果。
1.加快養老產業和老齡事業的發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齡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只有通過不斷地鼓勵開展養老產業,加大對養老型產業的資助力度,讓更多的主體參與到養老保障的隊伍中來。同時,我們要積極宣傳新時代的養老觀,讓家庭、社會、國家三方面共同合作起來,樹立健康積極的養老理念。
2.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主要是解決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需求。實證結果表明,個人年收入的情況對老人的養老方式的選擇存在顯著影響。為了健全養老保障體系,推廣機構養老服務,就必須要提供多層次的養老選擇,讓更多的老年人加入到機構服務的隊列中來,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發揮機構養老服務的補充性養老保障的作用。
3.不斷完善機構養老服務質量。不斷完善養老服務質量,主要體現在對老人的精神關懷和醫療水平照顧上。實證結果表明,生活滿意度和健康情況對老人選擇養老院的影響顯著。為了充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健康需求,醫療衛生水平的條件是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條件。同時,由于離家養老,缺少親情的慰藉,老人急需要精神關懷。因此,國家要著重精神家園的建設,需要聯合社會、家庭一起,讓老年人住在機構中不感到孤獨的存在。
4.成立具有針對性的養老服務機構。老年人退出勞動市場后,各方面的能力都會退化。回歸結果表明,失能老人對于機構養老的需求較大,并且他們對養老機構服務要求較高。因此,國家可以根據老年人退出勞動市場后不同的身體和精神特征,提供不同的養老服務類型,整合社會上閑置的養老資源,提高養老資源的利用率。